本草学习笔记:甘草

今天学习甘草。甘草是中草药中非常常用的一味药,具有解毒、抗炎等功效,依稀记得还有“和事佬”的称呼。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甘草汤那样的名方。先引用百科来了解一下甘草的基本情况:

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

接下来,我们通过阅读文献,详细看看甘草作为中草药,它的生长环境、性格、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超能力有哪些,而那些能力又该如何理解?怎么运用?

一,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二、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

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

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本草学习笔记:甘草_第1张图片
植物:甘草

三,本草衍义 (宋 寇宗奭)

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咬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

四,汤液本草 (元 王好古)

气平,味甘,阳也,无毒。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

《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

《心》云: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珍》云: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名国老。

《药性论》云:君。忌猪肉。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又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满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

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本草》谓: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疮疽。每用水三椀,慢火熬至半椀,去柤服之。消疮与黄芪同功,黄芪亦能消诸肿毒疮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

《本草》又云: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五,本草三家注评注

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壮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张隐庵曰:甘草味甘,气得其平,故曰甘平。《本经》凡言平者,皆谓气得其平也。主治五脏六腑之寒热邪气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寒病为阴,热病为阳。甘草味甘,调和脏腑,通贯阴阳,故治理脏腑阴阳之正气,以除寒热阴阳之邪气也。

坚筋骨、壮肌肉、倍气力者,坚肝主之筋、肾主之骨;长脾主之肌肉;倍肺主之气、心主之力。五脏充足,则六腑自和矣。金疮乃刀斧所伤,因金伤而成疮。金疮肿,乃因金伤而高肿也;解毒者,解主肿无名之毒。土性柔和,如以毒物埋土中,久则无毒矣。脏腑阴阳之气,皆归土中,久服则土气有余,故轻身延年。

叶天士曰:甘草气平,秉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味甘无毒,秉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升,阳也,肺主气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气平可以清热,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热则筋骨软。气平入肺,平肝生肾,筋骨自坚矣。

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矣。

金疮热则肿,气平则清,所以治肿。味甘缓急,气平清热,故又解毒。久服肺气清,所以轻身;脾气和,所以延年也。

陈修园曰: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脏腑之本气则为正气,外来寒热之气,则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矣。

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得其坚之、壮之、倍之之效矣。

金疮者,乃刀斧所伤而成疮,疮甚而肿,脾得补而肉自满也。能解毒者,如毒物入土,则毒化也。土为万物之母,土健则轻身延年也。

黄杰熙评:张氏据经文,一一平铺注释;叶氏突出肺脾二经以解经文;陈氏综合张、叶二氏之精华,突出于脾土以解经文。三氏皆据《内经》之义以解《本经》,理出正统,阐发精微,完全可遵,但尤未达到化境,剩有余蕴,请参阅余评注之《本草问答评注》,自能得其全。比较之下,陈氏似“继往者易成,后来者居上”。

本草学习笔记:甘草_第2张图片
甘草的传说

六,《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 (朱燕中)

【药性】
性味功用:气味甘平,甘者土之味,其性为缓,其用补土之精气。平者土之气,其性为化,其用转输,主四时阴阳的转化。所谓化有转化,变化,化生之意,化属土居中,东南西北四方之生长收藏,都以化为中心,以化为枢纽,化参与生长收藏的全过程。

五行归属:味甘色黄,五行属土。

六经归属:禀太阴阳明中土之精气。

【应用】
1, 小儿热咳: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丸。名凉膈丸。(《圣惠方》)

2, 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全幼心鉴》)

3, 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4, 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

5, 失眠、烦热、心悸: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内服。(江西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6,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瓦楞子五两(煅研细末),甘草一两(研细末)。混匀,每服2钱,每日3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楞散)

七,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诸药,甘能缓急,尊称国老。

味甘入脾,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金石,一千二百种草木,有调摄之功,故名国老。

白芷、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忌猪肉、菘菜。

性缓不可多用,一恐甘能作胀,一恐药饵无功,惟虚人多热及诸疮毒者,宜倍用,中满及初痢者忌之,所谓脾病患毋多食甘也。

八,药性赋,药性歌括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药性赋)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药性歌括)

本草学习笔记:甘草_第3张图片
中药:甘草

九,长沙药解 (黄元御)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伤寒》炙甘草汤,治少阳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以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口填塞,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木郁风作,是以心下悸动。其动在胃之大络,虚里之分,正当心下。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经络渐而燥涩,是以经脉结代,相火上燔,必刑辛金,甲木上郁,必克戊土,土金俱负,则病转阳明,而中气伤矣。甲木之升,缘胃气之逆,胃土之逆,缘中气之虚。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家之燥热也。

甘草泻心汤,治太阳伤寒中风,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者。以下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贼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君相火炎,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甘、姜、大枣,温补中气之虚寒,芩、连清泻上焦之烦热,半夏降胃逆而止干呕也。

四逆汤,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姜、甘,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四肢温暖为顺,厥冷为逆,方以甘草而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之逆,故以四逆名焉。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姜、甘、附子,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治厥阴病,汗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泄。姜、甘、附子,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经气虚微,是以脉微欲绝。姜、甘、附子,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治厥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以水土寒湿,木郁贼脾,微阳不敛,表里疏泄。姜、甘、附子,温暖水土,以达木郁也。

四逆散,治少阴病,四逆者。以水寒木枯,郁生风燥,侵克脾土,中气痞塞,不能四达。柴、芍,清其风木,甘草补其中气,枳实泻其痞满也。

甘草干姜汤,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手足厥冷者。以汗后火泄土败,四肢失养,微阳离根,胃气升逆。甘草、干姜,补土温中,以回升逆之阳也。

《金匮》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水寒土湿,木郁不能行水,湿阻关节,经络不通,是以痛肿。湿蒸汗泄,卫阳不固,故恶风寒,术、甘,补土燥湿,桂枝疏木通经,附子温其水寒也。

甘草麻黄汤,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者。以土湿不能行水,皮毛外闭,溲尿下阻,湿无去路,淫蒸肌肤,而发黄肿。甘草补其土,麻黄开皮毛而泻水湿也。

《伤寒》调胃承气汤,治太阳伤寒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阳明者。以寒闭皮毛,经郁发热,汗出热泄,病当自解。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此胃阳素盛,腑热内作,将来阳明之大承气证也。方其蒸蒸发热之时,早以甘草保其中,硝、黄泻其热,胃气调和,则异日之腑证不成也。

《金匮》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产后下利虚极者。以产后亡血木燥,贼伤脾土,而病下利。白头翁汤以清其湿热,甘草补其脾土,阿胶润其风木也。

《伤寒》甘草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少阴水旺,二火俱腾,上行清道,是以咽痛。生甘草泻热而消肿也。

甘草粉蜜汤,治蛔虫为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者。以土弱气滞,木郁虫化。甘草补土,白粉杀虫,蜂蜜润燥而清风,滑肠而下积也。

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木温、火热、水寒、金凉,四象之气也。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木酸、金辛、火苦、水咸,四象之味也。土得四气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甘草气色臭味,中正和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宫而入脾胃。

脾土温升而化肝木,肝主藏血而脾为生血之本,胃土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气而胃为化气之源,气血分宫,胥秉土气。甘草体具五德,辅以血药,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气药,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肝血温升,则化神气,肺金清降,则化精血。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

肝脾之病,善于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肺胃之病,善于上逆,入肺胃者,宜辅以降敛之品。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滞气不能上宣,则痞闷于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滞气不得下达,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于中气之虚也。上逆者,养中补土,益以达郁而升陷,则呕吐与胀满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上行用头,下行用稍,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生用甘凉泻火而消满。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疮疡热肿,并宜生甘草泻其郁火。熟用,去皮,蜜炙。

十,中药大辞典

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草学习笔记: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