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行业分析报告

阅读前声明:本文集是由我的好友@王文集 先生与本人一起学习产品知识而撰写的系列文章组成。

目录

一.行业综述

1.出租车定位

2.出租车应用场景分析

3.出租车行业服务价值分析

4.结论

二.行业产业链分析

1.政府

1.1职责

1.2影响分析

2.出租车公司

2.1职责

2.2影响分析

3.第三方平台

3.1职责

3.2影响分析

4.新型租车公司

4.1职责

4.2运营模式

4.3影响分析

5.司机

5.1职责

5.2影响分析

6.乘客

7.结论

三.行业发展历史

1.计划经济时代

2.市场开放时代

3.全面管制时代

4.特许经营时代

5.多元化经营时代

6.结论

四.行业市场规模

1.传统出租车行业规模

2.黑车规模

3.新兴租车行业规模

4.结论

五.结论

1.传统出租车公司利润率将下降,将迎来新一轮并购重组

2.市场竞争促使行业服务从单一化向个性化发展

3.专车业务潜力巨大,盈利模式清晰

4.打车数据及衍生业务商业潜力巨大

5.改革政策承认了专车的合法地位,束缚了其商业模式

一.行业综述

1.出租车定位

出租车是同城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性质。出租车一般由私人公司、个体运营,以营利为目的为公众提供打车服务,并受政府监管,作为城市短途出行公共交通工具的补充,需求量及重要程度在不同的城市具有差异。

2.出租车应用场景分析

第一,出行时间段小众、时间紧的场景。首先,公交地铁停运的时段内,有赶早班、加晚班、接送亲朋等需求的会选择打车;其次,遇紧急情况,如看病、迟到、赶火车等需求的会选择打车。

第二,地理位置偏僻、陌生的场景。首先,起点或终点之一偏僻、离公交地铁遥远的,可能选择打车;其次,对地理位置陌生的用户,如游客、差旅人士、方向感差的用户会选择打车。

第三,恶劣天气的场景。天气是决定出行方式的重要因素,遇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时,用户可能选择打车。

第四,经济、路程时间成本适宜的场景。首先,对打车经济成本能接受的用户,如经济条件好、可报销的用户会选择打车;其次,对总价与其他出行方式相差不多的情况更适合打车;再次,追求路程上时间效率的用户会选择打车。

第五,出行人数适宜的场景。出行人数在3、4人左右的,如团队活动、好友结伴等情况,用户可能会选择打车。

第六,情感社交等个性化需求场景。出租车司机大都善谈,对本地生活更加了解,有打听事情、单纯聊天等需求的用户可能选择打车。

3.出租车行业服务价值分析

第一,满足任意时间段的打车需求。出租车24小时运营,可满足特殊时间段出行的用户,同时上车即出发,满足赶时间的用户的需要。

第二,满足任意起点终点的打车需求。出租车小巧灵活,有人的地方就有车,可以让用户在任意地点叫车,到任意地点去。

第三,不受天气影响。可在雨天、雪天为乘客提供方便的出行服务。

第四,提供舒适、快捷的服务。出租车具有商业性质,成本高于公共交通,但不像公交地铁那样拥挤,没有到站等待的时间,且明码标价、提供发票,体验较好。

第五,适合小规模集体出行。出租车可搭载4人,适合家庭、团队的出行,人均成本性价比较高。

第六,司机对本地熟悉、健谈。可与司机聊天,对初到的人来说可以打听各种信息。

4.结论

出租车行业贴合了各类打车场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舒适、快捷的服务,全国每天会产生几千万张订单,促成了每日上亿元的市场规模,商业价值大。

二.行业产业链分析

出租车行业处于从垄断向市场化转型阶段,产业链角色也在调整阶段。目前主要角色包括政府、出租车公司、第三方平台、新型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和顾客六大类,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出租车行业分析报告_第1张图片

1.政府

1.1职责

政府在行业中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并进行监管,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政府目前对传统出租车实行特许经营的准入模式,控制出租车数量,政府向出租车公司发放巡游型运营牌照(即配额),制定打车价格。并对新型互联网租车公司、第三方平台发放预约型出租车牌照,并禁止私家车进入出租行业。

1.2影响分析

第一,出租车行业受政府政策影响极大。行业目前仍是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垄断型行业,其经营权、价格都受政府的控制,因此政策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第二,政府控制出租车数量是行业垄断的根源。全国各大城市政府对出租车数量进行了严格限制,而出租车的数量都远没有达到市场的打车需求,这造成了出租车牌照的稀缺性。引申出打车难、打车贵、出租车公司垄断、司机利益被压榨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政府政策难免受利益集团裹挟。利益集团即目前手握牌照的出租车公司,它们垄断了行业绝大部分利益,政府在面对新型专车等业务模式的时候,制定的分类监管、禁止私家车进入等政策其实是出于稳定等各方面原因保护利益集团。

2.出租车公司

2.1职责

出租车公司主要作用是向政府申请牌照,管理出租车司机。传统出租车的牌照不再授予个人,因此司机必须或承包、或挂靠到出租车公司,以获取合法牌照,而公司通过向司机收取管理费、税费、承包费等各项费用(即俗称的“分子钱”)获得收益。

2.2影响分析

第一,出租车公司凭借牌照占据垄断地位,获取了行业绝大部分利润。出租车公司向司机收取的分子钱非常昂贵,几乎占据了司机收入的30%到60%,下表列举了几个城市的份子钱:

出租车行业分析报告_第2张图片

第二,出租车公司的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从牌照竞争转为业务竞争。

以前,出租车公司在行业内垄断,仅在内部竞争政府分配的牌照,而与寻呼平台、机场、酒店等第三方平台或公司合作提供打车服务。现在随着第三方平台、新型租车公司的互联网专车、顺风车、拼车等业务模式的兴起,在争夺乘客、争夺司机两个方面都对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构成了直接竞争。以杭州为例,在专车业务的竞争下,出租车的空跑率越来越高,造成了大批出租车司机解约,促使杭州的出租车公司纷纷下调份子钱标准。

3.第三方平台

3.1职责

第三方平台主要职责是为司机、乘客提供信息服务。不管是传统的寻呼台,还是最近兴起的嘀嘀、快的打车,也不管是传统的出租车业务,还是新型的专车、顺丰车业务,都是将乘客的打车需求发给司机,消除信息不对称性,提高乘客打车的成功率,提高车辆的利用率。

3.2影响分析

第一,第三方平台利用技术手段大幅提升了信息服务的准确性。随着移动互联网规模与定位技术的发展,乘客、司机车辆的分配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笔者自己体验到的互联网叫车成功率已大大超过路边拦车,打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第二,第三方平台已从烧钱阶段过渡到用户习惯养成的阶段。第三方平台早期疯狂烧钱,给乘客和司机大量的补贴,培养乘客司机的使用习惯,现在,用户习惯已经基本养成,补贴也已经很少了,但是人们依旧会选择这种打车方式。从数据上看,以滴滴打车为例,截至2015年1月其用户数1.5亿人,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日订单量高峰达1217万张,而全国每日打车平均订单量约3000多万张,可见第三方平台打车方式已占大多数。

第三,第三方平台建立了一套信用体系。传统出租车行业经常出现服务态度差、拒载等现象,而信用体系建立后,无疑会对这种行为形成强有力的遏制。

第四,第三方平台衍生了一系列增值服务,价值空间大。首先,第三方平台手握上亿人打车出行的数据,其背后藏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其次,其增值服务的遐想空间大,例如打车到店消费免路费等全新的O2O模式已开始小规模探索。

4.新型租车公司

4.1职责

新型租车公司是行业新的参与者,它们探索新型业务模式。新型租车公司大都是具有互联网基因,他们擅长分析用户需求,具有革命性,它们如今探索出了专车、顺风车、拼车等一系列新型打车业务模式,一方面在乘客端诞生了更多的打车选择,一方面在司机端规避了高昂的份子钱和政策压力,因此规模日益增长。成为行业的重要竞争者。

4.2运营模式

新型租车公司以滴滴出行、Uber、神州租车、易道、一嗨等为代表,从公司的运营模式上来看,共有两种:

第一,线下重资产线上运营。这类公司以神舟租车、一嗨租车为代表,自购车辆,雇佣司机,并拥有租车牌照,类似于传统的线下租车公司,同时他们在线上提供车辆租赁、专车等服务,业务营收主要来自汽车租赁、二手车销售。这类公司线下资产极重,以神州租车为例,它拥有车辆72994辆,覆盖700多个城市,它们也推出了自己的专车业务,以减少自身车队的闲置率,同时依靠打车获取部分收益。

第二,线上平台化运营。这类公司以滴滴、Uber为代表,它们没有自己的车辆和司机,但提供平台共司机接入,其中部分车辆来自线下的租车公司,其余绝大部分是私家车,即“黑车”,司机车辆接入后在线上为用户提供专车、顺风车、拼车等新型打车业务。

4.3影响分析

第一,新型租车业务对传统出租车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促进行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传统出租车打车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车租车辆的紧缺性,而新型租车公司引入了一批社会车辆进入打车行业,同时,由于没有份子钱,成本也要低于出租车,在车辆配置、舒适度、服务上普遍高于普通的出租车,因此对出租车构成了直接竞争,这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由垄断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第二,帮助黑车完成了身份转换,市场前景巨大,但存在政策风险。由于传统出租车分子钱高昂的问题,导致社会上有大量的黑车运营,据数据统计,全国每天打车的订单量中,黑车超过4000万,普通出租车仅有3180万,而滴滴和Uber的专车业务大部分车辆都是黑车,潜在规模巨大。虽然目前政策上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但两家最大的专车公司把黑车组织管理了起来,规避了安全性等问题,切实缓解了公众打车难的问题,因此政府目前并没有刻意打压滴滴,Uber,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政策性风险。

第三,新型租车公司两种运营模式竞争合作,有融合的趋势。受目前政策的影响,政府给滴滴等发放牌照,私家车不允许进入专车业务,虽然滴滴、Uber私家专车体量大,但毕竟存在政策风险。而神州租车、一嗨租车这种拥有合法租车牌照的公司,自然可以合法开展自己的专车业务,这样可以借助专车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同时又提高了自身汽车租赁的车辆闲置率。而平台型公司与这种租赁公司保持合作,租用对方的车辆开展专车业务,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着手构建自己的线下车队,以易道为例,在年初投资80亿元组建汽车租赁公司。因此,两种运营模式的公司既保持合作,又相互融合,同时还互相竞争。

5.司机

5.1职责

司机的主要职责是为乘客提供服务,收取费用。出租车行业的司机有几种,一种是拥有合法牌照的个体经营者,一种是受出租车公司管辖的司机,一种是没有经营牌照的专车(黑车)司机,他们共同的职责是响应乘客的打车请求,提供打车服务。

5.2影响分析

第一,传统出租车司机受份子钱压榨过高,且在新业务冲击下收入急剧下降。他们是行业中唯一合法的出租车司机,但由于份子钱过于高昂,受出租车公司压榨最多。另外由于份子钱本身和业务量无关,但是如今在专车等新业务的冲击下,服务单一、昂贵的出租车自然订单量下降,伴随着收入也在急剧下降,以杭州为例,司机的月收入现在从6000多降低到了3000-4000,即便公司下调份子钱,仍有很多司机与公司违约解除合同。

第二,黑车司机与专车司机界限模糊,引发出租车司机不满。黑车司机属于非法运营,没有公司管辖收入都是自己的,数量上比出租车还要多,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出租车共6.6万,但黑车多大10万,由于黑车司机在业务上与出租车司机竞争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是不公平竞争,因此出租车司机一直对黑车司机不满,特别是专车业务让黑车司机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在路上招揽生意,并获取高额补贴,更是引发了出租车司机的极大不满。

6.乘客

乘客打车自觉选择最优服务,将加快行业竞争格局的调整。乘客打车的使用场景在第一部分已经分析过,这里略去,总结起来,选择打车出行的用户要么是赶时间、要么是对路况不熟、要么是经济条件比较好追求体验比较高、又或是有个性化需求。对行业来讲,乘客会自己选择价格、体验最优的打车方式,这也会反向带动行业将竞争焦点放在为乘客的服务本身上,促进行业健康正向发展。

7.结论

出租车行业产业链近来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的政府-出租车公司-司机-乘客一条单链转化为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第三方平台的壮大改变了司机与乘客的打车方式,新型租车公司的进入为整个行业引入了竞争,打破了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垄断地位,利益平衡被逐渐打破,这也深刻影响了产业链最下游司机对公司的选择以及乘客对打车业务的选择,整个行业从计划垄断过渡到市场竞争。

三.行业发展历史

出租车行业一直作为半垄断型行业,具有比较鲜明的计划经济影子,其发展历史如下:

1.计划经济时代

出租车作为特权资源供贵宾使用。只有部分国企、集体单位可以运营出租车,且不在路上巡游,都是通过电话叫车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用于接待外宾。

2.市场开放时代

出租车迅猛发展,规模急剧膨胀。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了鼓励出租车市场,对市场准入几乎毫无限制,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申请即可运营,诞生了一大批个体、商户经营者。

3.全面管制时代

车租车全面管制,行业公司掀起兼并购浪潮。出租车数量急剧膨胀脱离于城市规划外,政府开始实行全面管制,不再准入,此外对各个公司实行兼并收购,以北京为例,这一阶段北京出租车公司从原来的几千家公司变成了几十家。

4.特许经营时代

政府发放牌照特许出租车公司运营。当前传统出租车即为特许经营模式,即政府向公司发放经营指标,以控制出租车数量,由公司组织司机进行出租运营。

5.多元化经营时代

新业务不断萌生,出租车行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专车等业务模式兴起,打车行业已突破了传统的巡游叫车模式,用户习惯、市场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竞争逐渐加剧,无疑市场化是当前行业的趋势。

6.结论

出租车行业从特权到市场化,再到严格管制并延续至今,每一次改革都是对当时代经济条件、城市规划的考量,总体来说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求,但如今特许经营的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打车的需求,再度市场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四.行业市场规模

1.传统出租车行业规模

第一,传统出租车数量增长缓慢。2014年全国出租车共137万量,公司8428家,司机261.8万人,个体户12.6万;2013年,全国出租车134万辆,公司8000家,司机260万。总体来看,数字比较平稳,增长缓慢。

第二,需求旺盛,市场规模巨大。我国平均每天有4.5亿出行需求,其中5000万人叫车,仅3000万人能成功坐上车,即出租车日均订单3000万,按客单价30元算,每日的市场规模9亿元。

2.黑车规模

黑车数量众多,市场规模大于出租车行业。前面已列举过数据,在短途出行市场上,全国黑车日均订单量突破4000万,多于出租车的3100万,按客单价30元计算,每日市场规模12亿元,超过出租车市场规模。

3.新兴租车行业规模

新兴租车业务发展迅速,以专车和租车两类业务模式需求最为强劲。首先,专车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出租车,目前中国专车的日均订单量达到500万,但由于黑车的巨大转换潜力,专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000亿元/年。其次,在汽车租赁方面,租车市场需求量旺盛。2013年,我国汽车租赁的市场需求已经达到25万辆,全年市场规模达到220亿元,年增长率在20%~25%之间,按此速度推算到2018年,我国汽车租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年。

4.结论

出租车行业需求量旺盛,市场规模巨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的提高,打车出行的需求必将继续增长,每年上千亿元的交易额意味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对于服务质量高、性价比高且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业务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点。

五.结论

1.传统出租车公司利润率将下降,将迎来新一轮并购重组

由于专车等新业务模式的冲击,虽然现在对出租车公司还没有形成致命的威胁,但是在市场调节下垄断性质的高利润是不会长久的,杭州已出现出租车司机退车潮,大众出租公司已有50%的司机,虽然违约金高达4.5万元,出租车公司将会面临利润下降,内外竞争加剧,这就必然导致出租车公司的重新洗牌,这里面并购重组会诞生出很多投融资、咨询行业的机会。

2.市场竞争促使行业服务从单一化向个性化发展

传统行业出租车业务受出租车公司垄断,司机干好干坏份子钱一样,造成了司机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差异性小,甚至乘客仍旧面临拒载之类的问题,但随着专车、顺风车等新业务模式进入市场后,必然加剧行业的竞争,这样客观要求出租车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从竞争牌照转为竞争服务,而乘客的个性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未来出租服务会向满足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

3.专车业务潜力巨大,盈利模式清晰

专车在服务上拥有更多的车型,可满足人们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笔者自己感受专车的舒适程度、服务态度都要优于普通的出租车。在潜力方面,国内现在占据打车半壁江山的黑车市场规模意味着专车未来的体量,况且专车业务盈利模式清晰,滴滴目前已开始收取专车的平台管理费,新型租车公司将借助自己的专车业务实现盈利。

4.打车数据及衍生业务商业潜力巨大

以滴滴、Uber、神舟租车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大量用户的出行数据,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由此诞生出的衍生业务,如酒店、美食、电影院到店免车费的业务模式,用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优惠信息获取之外还省去了交通困扰。这些目前滴滴正在尝试,真正做到了出行生活合一。届时打车行业将于整个服务业绑定在一起,发掘更大的商业价值。

5.改革政策承认了专车的合法地位,束缚了其商业模式

出租车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受政策监管影响极大,对新型业务模式的迅猛发展,交通部迅速做了政策的调整,在下发的改革意见稿中,主要内容是通过牌照免费、分子钱协商动态调整的方式克服传统出租车的弊端,肯定了专车合法地位并确立准入规则,将巡游型和预约型出租车分开管理。但是,专车纳入管理后,其司机的招募、规模的扩张都将受到政府的监管,同时严格的准入制度可能会限制创业型新小公司的发展,也束缚了业务模式的创新,现在专车市场前三名分别是滴滴(85%覆盖率),Uber(17%覆盖率)和神州专车(8%覆盖率),这一市场很难再被其他公司抢近来,易形成互联网打车寡头垄断的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租车行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