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战场篇~~
《最长的一天》(TheLongestDay,美,1962) 8.4
评论:
《最长的一天》与《拯救大兵瑞恩》完全不同,每一个画面都令人难忘。本片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经典之作。云集了众多当时的实力派男演员,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但明星们在此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因为整部影片以叙事为主,从各个方面(包括美军、英军、德军、法国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当时的战局,并由这些国家的影人负责拍摄有关部分。本片被认为是以传统手法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
《最长的一天》以叙事为主,从盟军、德军和法国抵抗力量多方面、多角度全景式地描述诺曼底登陆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不成功便成仁,众志成城的盟军奋勇抢滩,从水上打到陆上惨烈战况的处理一气呵成。影片的大格局、大气势可圈可点,而对决策将领和登陆士兵等人物的着墨也是生动深刻[1] 。影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被影迷奉为二战电影盖棺之作。
获奖记录:
1962年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
黑白片最佳摄影
Walter Wottitz / Jean Bourgoin
提名:
最佳影片 达里尔·F·扎努克
最佳剪辑 Samuel E. Beetley
《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德,1993)8.0
评论:
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优秀作品。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肉身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影片在描写战役的同时,企图探讨两个受害人因战争改变命运的经过。
1942年,几个很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的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血战台儿庄》(中国,1985)8.1
影评:
这是一部纪实性、文献性故事片。反映了1937年冬发生的抗日史书上占有重要篇幅的台儿庄大会战。这场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地、泣鬼神,军民团结抗击日寇侵略的正气篇,是国民党爱国将领英勇不屈、万死不辞、浴血捐躯的英雄画卷,是一章国共合作、同仇敌忾、共御外侮、震憾中外的悲壮交响乐。影片不仅以浓烈的历史真实感和浩大的战争场面再现了台儿庄会战的气势,同时,其内蕴深刻的银幕造型,开放式的故事结构,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了八十年代中国军事题材影片所能达到的高峰。
仇恨可以淡化,但历史不能遗忘,尤其是真实的历史,更应该永恒记住!
获奖情况:
金鸡奖 (1987;第7届)
获奖
金鸡奖-最佳编剧 田军利费林军
金鸡奖-最佳化妆 颜碧君赵志敏
提名
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杨光远
金鸡奖-最佳男主角邵宏来
金鸡奖-最佳男配角翟俊杰
《莫斯科保卫战》(TheFightforMoscow,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1985)8.2
影评:
本片是苏联为纪念二战中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本片从德、苏双方的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地展示了莫斯科保卫战。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集中了190个师的兵力,
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耗资约六百万卢布,拍摄场面宏大壮观,约有五千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加。这部场面宏伟的战争和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战争片一样,都在前苏联政府的支持下,影片宣扬的正义战胜侵略今天看来也是正当的。一些宣传国家领袖的场景明显是一种政治需要,虽然本片因为政治性目的性而受到批评,但这也说明了电影拍摄的历史背景。排除掉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对宏观战争场面的描写,依然是出色的。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真实、恢宏的战争场面在现代战争片中无出其右者。
获奖记录:
曾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孤胆英雄篇~~
《兵临城下》(Stalingrad:EnemyattheGates《大敌当前》,美|德|英|爱尔兰,2001)8.3
评论:
导演阿诺把由艾德·哈里斯塑造的德国狙击手康尼塑造为冷酷的职业杀手,近乎毫无感情,全部的意念就是为了赢得挑战。睿智的对白,大部分时候甚至无需通过语言就能传神演绎,主要通过表情、简短的交流足以使得他的角色鲜明生动,成为银幕上具有超凡魅力的人物。为了与其他欧洲演员保持一致,哈里斯不露痕迹地改变了他的美国口音。而俄国人则截然不同,在获悉自己面对的敌人是谁的时候,泽索夫已经失去信心,于是只会简单地说一句“他比我更优秀”。
获奖记录:
欧洲电影奖(2001;第14届)
提名:
观众奖-最佳男演员裘德·洛 Jude Law
观众奖-最佳女演员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观众奖-最佳导演让-雅克·阿诺 Jean Jacques Annaud
《狙击手》(SharpShooter,前苏联)(Снайпер,前苏联,1987)7.6
评论:
“与其烂在树枝上,不如在风中燃烧。”为纪念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女狙击手而拍摄的战争英雄永恒经典。
前苏联导演波罗特贝克.萨姆什耶夫(Bolotbek Shamshiyev)代表作。苏联女英雄阿丽娅.摩尔达古洛娃(Aliya Moldagulova)传记。1943年到1944年的苏德战争前线,毕业于苏联红军中央女子狙击学校、身世孤苦的哈萨克姑娘的战争传奇与短暂人生:孤魂野鬼般的战地猎人生活,智慧、力量与意志的集中较量,在列宁格勒会战中英勇牺牲。才开花的姑娘,刚发芽的爱情,被战争毁灭的青春和生命……真实生动,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片尾苏军女狙击手群体的黑白照片展示亦颇令人影响深刻。
《老枪》(LeVieuxfusil,法|德,1975)8.2
评论:
这部反法西斯电影没有壮观浩大的场面,但将镜头插入到普通人的内心深处。:导演采用大量的闪回场景,形成闪回部分与现实部分相等的结构和两个交错发展的时空:一个色彩暗淡阴冷,充满暴力和血腥的现实世界,另一个色彩明亮欢快,充满家庭温暖和情趣的心理时空。两者相互对比衬托,形成统一舒展的叙事主线。演员诺瓦雷的演出也很成功,把本来应该惊动四周的复仇故事演绎得毫不做作,言语不多,但却把人物的个性和内心展示得淋漓尽致。
获奖记录:
第一届凯撒影展的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电影音乐三项大奖。
~~大海战~~
《珍珠港》(PearlHarbor,美,2001)8.3
评论:
导演迈克尔.贝,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 把最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
获奖记录:
2002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
最佳音效剪辑:克里斯托弗·博伊斯
提名:
最佳音响:格雷戈·罗素
最佳视觉效果:埃里克·布雷维格
最佳原创歌曲:最佳原创歌曲戴安·华伦
《虎!虎!虎!》(Tora!Tora!Tora!《偷袭珍珠港》,美|日,1970)8.1
评论:
从美日双方的状况同时呈现珍珠港事变的历史真相。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会成功的来龙去脉,故不像其它大型战争片那么富有戏剧性和冲击性,但严谨的制作可让观众了解历史,日机轰炸珍珠港的场面亦拍得逼真可观。
了解珍珠港事件前因后果、战略战术,该片是最佳选择。这部由美国和日本联合制作的影片,细致地呈现了双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影片在观点上不偏不倚,极其客观;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忠实史实。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则未下工夫。
获奖记录:
1971年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
最佳视觉效果:A.D. Flowers,L.B. Abbott
提名:
最佳摄影:Charles F. Wheeler ,古谷伸,
姬田真佐久 ,Masamichi Satoh
最佳艺术指导:Jack Martin Smith ,
村木与四郎,理查德·戴,
川岛泰三 , Walter Scott ,
Norman Rockett ,
CarlBiddiscombe
最佳音响:Murray Spivack ,Herman Lewis
最佳电影剪辑:James E. Newcom ,
Pembroke J. Herring ,
井上亲弥
《中途岛战役》(Midway,美,1976)7.5
评论:
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战争片之一,焦点是美国与日本海军对垒的中途岛战役。在当年的一批同类电影之中,本片不算是突出之作,导演杰克.斯米特的处理手法相对比较平庸,但超级明星阵容却可以令今天的观众重睹上一代巨星风采,而海战的场面也实在拍得逼真,使本片仍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主演的巨星包括:查尔顿.赫斯登、亨利.方达、格伦.福特、罗伯特.米彻姆、克里夫.罗布森、詹姆斯.科伯恩、三船敏郎。当时还是新人的汤姆.塞莱克也露脸演了一个小角色。
~~深海幽灵~~
《从海底出击》(DasBoot《潜艇风暴》,西德,1981)9.5
评论:
这部电影在气质上有些许法斯宾德的影子,但是沉稳扎实,里面的纳粹也都是卑微中透出一种了不起的劲,与其说这种“战争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的论调貌似有为纳粹重新定义人性的嫌疑,还不如说其实所在战争里的士兵都是被纳粹了的。
每一次突破底线的下潜深度,潜艇里的所有军士都是在一样的情绪下操作着各自的工作,把军人与这艘潜艇看作一个完全不可以分割的整体,绷紧着神经不敢出任何错误的处理每一个突发难关,在海底里无奈的潜行者,在炮火中,远方则是故乡,停泊的港口。
《从海底出击》没有重复以往德国潜艇战神话的老路,集中表现战争具体的惨烈程度,而是以人物作为创作的核心,细腻地刻画了在数百米水下孤立无助的一群船员,以他们的命运遭遇烘托出战争制造的悲剧。
作为一名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德森在这部描写德军的电影中,更多体现的是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
获奖记录:
获奖:
1982年 第32届德国电影奖
金质电影奖-最佳声效 Milan Bor
银质电影奖-杰出故事片
提名:
1985年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
最佳改编剧本:沃尔夫冈·彼德森
最佳摄影:约斯特·瓦卡诺
最佳音响:Milan Bor
Trevor Pyke
Mike Le Mare
最佳电影剪辑:Hannes Nikel
最佳音效剪辑:Mike Le Mare
《U-571》(《猎杀U-571》,美|法,2000)7.8
评论:
《猎杀U-571》在2000年4月中旬在美国本土上映,公映后连续数周名列全美票房排行榜首。该片重现了“二战”时期一艘潜艇惨烈的战斗经历,塑造出一批将生死置之度外,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军人。由于有三年的准备工作作为铺垫,又有当时亲临那场海战的英国皇家海军戴维·巴尔默中尉作影片指导,大量近乎真实和完美的布景与道具,让这部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影片,在每个细节上都拍得真实可信。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剧情,特技效果宏大逼真,音响效果出神入化极富穿透力,都使这部“二战”题材的影片显得壮烈宏大,惊心动魄。
这部影片的导演技巧颇具水准,竟能在潜艇舱内极其狭窄的空间拍出许多精彩的情节来。影片没有一个女性角色,但阳刚之气令人倾倒,饰演经验老到的大副的哈维·凯托和饰演机智上尉的马修·麦康纳,均表现出堂堂军人的气派,尤其是后者给人以全新的印象。
获奖记录:
获得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奖
《海狼》(theseawolves,美,1980)8.3
评论:一群加起来超过1000岁的老东西共同去执行秘密任务,真实故事改编,娱乐性、可看性还是非常强的,值得看看哦。
格利高里·派克和大卫·尼文,虽然都老了,老得都有点掉渣了,不过还是挺耐看的,演技、气质啊!派克的片子,很久没看得这么开心了。
~~谍影重重~~
《伦敦上空的鹰》(EaglesOverLondon,法|西|意,1969)7.8
评论:
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居然会合拍一部二战时期英国的片子。
看过之后,才明白原来本片的配音演员都是老上译厂的金嗓子,那些熟悉的声音历经多少年也不会陌生和褪色~
当然有那个时代电影的印记,但有一个败笔却不得不提及——一直以来,一部电影的成败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我认为有一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不能被回避和抹杀,那就是创作者的是非观!是非观混淆的电影拍得再绚烂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比如这部电影,二战题材的电影谁是谁非已经很明确,可本片的编剧偏偏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一个德国间谍哪怕他感情和同情心再丰富,他也是非正义的一方,编剧实在不该把大量的笔墨重抹在他身上~虽然艺术高于生活,可它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想想在二战中惨遭屠杀的600万犹太人吧。
获奖情况: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1970
提名:
Best Sound Track: Jim Shields
Teddy Mason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Walter defends Sarajevo,南斯拉夫,1972)8.6
评论:
“瓦尔特现在在哪里?”
这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一直悬着的包袱,成了不少中国人与波黑人首次见面时相谈甚欢的话题。
波黑和中国,两个国家相距万里,两国人民却因为这部40多年前的二战题材电影而没有陌生和隔阂,对主人公精神的认同更拉紧了中波人民的感情纽带。
作为“70后”,波黑联邦通讯社社长法鲁克年纪不大,却深受父辈影响,同样认为“瓦尔特”是这个国家最主要的名片之一。他告诉新华社记者:“50岁以上经历过南斯拉夫时代的人,对这个名字特别有感情。它象征着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许多中国人正是因为1972年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记住这座城市的名字。“——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等经典台词成为人们永远的回忆,主人公勇敢、机智,率领游击队员抗击德国纳粹、保家卫国的形象深深扎入中国观众的内心。
《风声》(中,2009)8.0
评论:
《风声》的故事脱胎于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小说,也源于电视剧《暗算》中的第三个故事,影片中采用了大量吸引人的元素元素:心理激战、严刑拷打、彼此猜忌、阴差阳错、虚与委蛇、迷雾重重、峰回路转、真相大白,影片在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将情节推向一个个高潮,周迅、李冰冰、王志文等清一色国内明星的精彩出演还是让很多观众由衷鼓掌。《风声》的突破恰恰在于,依托优秀的《暗算》,它甫一出生就足够出彩,“首部谍战大片”的旗号或将预示着更多类型电影将借助电视剧的东风全面崛起。
获奖记录:
2011年 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优秀合拍片奖
2010年 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
最佳男配角奖:苏有朋
2009年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
最佳女主角:李冰冰
~~名将系列~~
《巴顿将军》(Patton:Lust for Glory,美,1970)8.1
评价:
一部史诗式传记片,讲述了巴顿将军一生的经历,影片中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的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做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扮演巴顿的演员乔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这位桀骜不逊、威严傲慢的传奇将军。
获奖记录:
1971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弗兰克·麦卡锡
最佳男主角:乔治.C.斯科特
最佳导演:弗兰克林.夏夫纳
最佳原创作剧本:弗朗西斯.福特.科普拉
埃德蒙.诺思
最佳艺术指导:尤里.麦克利里
安东尼奥.马蒂奥斯
皮皮埃尔
最佳音响:道格拉斯.威廉斯
唐.巴斯曼
最佳电影剪辑:休.福德
《沙漠之狐》(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沙漠之狐隆美尔传》,美,1951)7.2
影评:
《沙漠之狐—隆美尔传》是一部战争英雄传记片,主演詹姆斯.梅森,被公认为好莱坞最出色的战争英雄传记片之一。
有“沙漠之狐”称号的艾尔温·隆美尔(Rommel)将军,是轴心国在北非战场的陆军元帅,他所率领的北非军团行兵如有神助,看似不可战胜,令同盟国备感困扰。在1942年6月的利比亚图卜鲁克(Tobruk)战役中,德军以15,000名的弱势俘虏了33,000名英军,令隆美尔声名大噪。英美同意联合进行北非大反攻,由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Montgomery)率领比德军多五倍的坦克车于1943年5月在大沙漠进行摧毁性的决战。此时,隆美尔知道希特勒(Hilter)的气数已尽,个人无力可回天,乃返回德国,在保证其家人生命安全之下自杀殉国。詹姆斯.梅森演得出色感人,如今被公认为好莱坞最出色的战争英雄传记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