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有“议和”之事,无“卖国”之实!

崇祯三年,即1630年,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十四年后清军入关一统天下,他的罪名除了杀岛帅毛文龙,还有一条是与清廷议和。

对前者,后人多认为毛文龙即便有罪也该有圣上裁夺,袁崇焕鲁莽行事有越俎代庖之嫌,后者与清廷议和更是罪该万死,有人更以此视其为“卖国贼”。明朝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以十二条“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毛文龙,是为讨好满清达到议和目的。


问题来了

袁崇焕有没有与满清议和?有的!

明朝皇帝是否知道此事?知道!

议和是否为卖国?窃以为,不是


《清史稿》记载: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

这两则资料分析: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宁远大战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不久含恨而死。袁派使臣到敌营里名为凭吊,实质上窥探努尔哈赤是否真死,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宁远一战,后金汗王努尔哈赤身亡国家需要新的领头羊,军队补给也不足,为拖延战机,继位的皇太极就给袁崇焕写信表示希望“议和”。袁崇焕这边需要修缮大小凌河、锦州城,防止后金主力再来攻打,也想借此稳住他,于是一场“面和心不合”的书信往来就悄悄展开。

的确,最初袁崇焕和皇太极谈议和之事天启皇帝朱由校不知道,是这两个人私下的行为。不久袁崇焕给皇帝写信分析了辽东的地理、人口,也说明议和的真正目的是“拖延时间修缮城池打到后金愿意俯首称臣,最终实现辽人治理辽的目的。”皇帝表示知道此事并无反对意见。不久朝中认为这并非良策,才接连下旨要求他停止议和,袁崇焕认为,议和是收复辽东的最好方法,坚持己见再给皇帝上书。

两边的议和本来各怀鬼胎,皇太极一边假意议和,一边派兵打朝鲜和毛文龙,目的转移袁崇焕的视线,以便更好的南下攻打京城,于是他各派两支军队打算支援朝鲜和毛文龙,结果朝鲜被皇太极打败,毛文龙还算顶住压力击退了清军,此事发生后,朝廷官员纷纷谴责袁崇焕表示:“朝鲜和毛文龙被打,就是你议和招致的结果”。

后因宁锦大捷后,满桂等人加官进爵,而袁崇焕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气不过辞职回家了。

这是袁崇焕和皇太极的首次所谓的“议和”


崇祯帝继位后,和袁崇焕有一段平台对话:

崇祯:“收复辽东你有什么计划啊?多久能收复啊?”

袁督师:“五年,皇上您放心,五年就能收回来了”

崇祯大喜:“如果真能五年复辽,你要什么,朕给什么”

趁着皇上休息时,旁边大臣说:“你凭什么说五年收复啊,皇上可是英明的很,你这军令状到时不能完成该怎么办?”

此时,袁崇焕才意识到自己的草率,也看出皇帝的轻信,在崇祯帝休息回来后说出了复辽需要的方法,除了物力、兵力要一应俱全,还有他再次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策略,理解为:辽东一带的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养自己,把他们的国号、帝号都去掉,后金也好比明朝的附属政权,明对后金的态度以防守为主,攻为次,和为辅。

“打”不在首位,他希望借助先用武力把皇太极逼到心甘情愿议和的份上,从而实现收复辽东的目的。同样在此次平台对话中,崇祯帝对于这些策略没有提出异议,或许是“不支持、不鼓励、不反对”,亦或许是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先试试,只要五年内收复辽东就行,更或许是既然你袁崇焕提出了,那你就干并直接对其结果负责。

背着“五年复辽”的目标,袁督师再次回到辽东战场,一面布置防线,一面和皇太极书信筹“议和”之事,在清末一名为金梁的人写的《满洲秘档》看到单在崇祯帝二年就是1629年,两人之间围绕议和条件来往书信接近10封,比如:大金国要有皇帝印、明朝要给出讲和礼金说白了赔钱、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明朝不得干预。皇太极提的这些条件袁督师很难满足的,毕竟这是袁的私下行为,甚至有些条件也超越袁的底线,最终皇太极反而表示自己诚心诚意的和你们讲和,你们明朝却玩虚的,于是在就在1629年11月,皇太极举兵数十万直逼京师。

崇祯帝惊恐万分,连下诏书各地勤王,袁崇焕也连忙往回赶阻挡清兵,各地勤王之师联合击退清军后,崇祯帝分别给予犒赏,像明朝非常有名的女将军秦良玉就被皇帝亲自招到平台对话,并为她此番行为做了四首诗予以嘉奖,崇祯执政17年劳心国事,鲜有雅致写诗,这是第一次为女英雄写诗,足见皇帝见清军退去后的喜悦,也看出京城被围时他的恐慌。

或是基于此番恐慌,崇祯帝对袁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像初次平台对话那样“听之、信之”。朝中对袁也颇有怨言,认为是他诛杀了毛文龙让皇太极无后顾之忧,才让清军轻易打到北京城,还说他以前就想着议和,这次故意引清兵至此准备和他们城下结盟。崇祯帝对此先是将信将疑,皇太极这边听此后故意放出消息说:“此次攻打京城是和袁崇焕合谋做的”。结果,崇祯帝听后深信不疑,下令将袁崇焕逮捕,于1630年凌迟处死,其罪一为“与清议和”。

从袁崇焕和明军来往的书信看,他有希望两国修好永不开战的“议和”愿望,而当时的崇祯皇帝对于其采取的做法没有明确一定不可的表态,且他在一面写信的同时,一面加铸城防也做了防止清军出尔反尔的准备。窃以为,文人出身的袁崇焕在当一个小职员时就留心辽东局势,后是自愿请命要去守卫辽东的,他后来与皇太极那些书信往来主要目的是为实现那个五年复辽计划和辽人治辽的方法,没有什么所谓的通敌、卖国的举动。

行刑前,袁督师最后一次表达自己的心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崇焕:有“议和”之事,无“卖国”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