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抑郁,失眠,创造力

本文来源知乎,关于加班、失眠、抑郁和创造力,这是1148人的回答 | 36氪特写

京东开启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加薪:普通员工至少加10%,中层则涨20%。这是CEO刘强东近日在高管晨会上拍板决定的。如此“慷慨”,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一个潜台词:拿了钱就得接受加班。这家公司一直以工作强度大而著称。

假如用情怀和价值观就可以解决问题,雇主们断然不必动用钱来买员工的忠诚——这不算得最好的办法,却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一个。

在寻求狼性和快速增长的创业领域,加班就是一个默认法则。几乎没有哪个创业公司敢说自己不加班,这是36氪得出的结论——我们向自己的读者发出了一份关于加班的调查,收到1148份回复,他们大多来自创业公司。

“如果你不拼命工作,凭什么你比别人有更好的生活?”一名初创公司创始人对36氪说,加班应该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一种企业文化留存下来,“一个企业要有狼性。你见过狼会因为夜晚降临而停止觅食吗?同样是弱肉强食为了生存,如果员工对工作不积极没热情,何谈狼性?”

但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今年10月5日心梗离世,年仅44岁,这不禁让人唏嘘。此前,他表示自己每天生活在融资的焦虑中,没心情吃饭,常年熬夜工作至凌晨,即使入睡时也沉浸在资金链可能断掉的巨大压力下。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和严重失眠让他有强烈的身体不适感,刚过40岁便两鬓斑白。

这让人不禁想问,加班究竟是这代创业者成功的必由之路,还是一种极端状态?

“领导会经常深更半夜还在微信群里布置任务,并@某些同事让他们尽快做出反应。”一家手机游戏研发公司的员工对36氪说,公司倡导狼性文化,自己所在的技术团队常年加班,产品上新前甚至会长达半个月通宵达旦。有一次看到领导凌晨两点还在群里聊工作,一个同事暗示领导要早点休息,得到的回应是,“我作为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让你们知道创业公司就得这么拼”。

“但是我们需要休息啊,我又不拿股权”。上述员工说,自己和同事们对这种工作方式“非常不满”,还跟领导起了“正面冲突”。

那么,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加班是获得未来更好生活的上佳途径,还是一种堂皇借口下的无情压榨?

不拼搏怎么办?

饿了么早期员工刘然加班陡然变多,是从2014年夏天开始的。当时饿了么提出要在全国开200个城市,刘然和几个同事也被派驻到新城市拓展商家,他变得异常忙碌。

饿了么规定新城市每周要上线200家餐厅,刘然和同事们每天都要谈下至少30家新店。这让他们不得不早上8点之前出门,“您好我们是饿了么用餐的,”“没听说过,不需要”,这样的对话每天上演上百次,完成任务经常是晚上的七八点之后。

刘然和六七个男同事一起挤住在一个两居室里。夏天的夜里就直接在客厅打地铺。即使是回到出租屋他们也不可能立刻休息,当天上线商家的所有菜单都要手动录入到电脑系统里,这通常是几千个菜名。“我每分钟打字将近100个,够快的吧,但是这些菜名每晚能把我打得手指变形”。刘然说,全部忙完通常是凌晨两三点之后了,大家倒头就睡,连鞋子都没力气脱。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饿了么的市值增长了4.5倍。这个过程中,创始人张旭豪体重陡然增加,身体状况糟糕得令身边人担心,经常在会议中突然打起鼾来。

在手游公司做研发的陈明,从9月开始已经在办公室里通宵了至少十个晚上。他的公司正准备推出一款新游戏,这是今年下半年的重中之重。公司给十几个人的团队配备了4张行军床和几个沙发,但是经常不够用。

“一到夜里,办公区到处都是躺倒在地上的人,从工位起身去个厕所要跳着脚走”,陈明说,上个月他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个可以放倒躺在上面的办公椅,还带过来了自己的毛巾和牙刷。他习惯了困极的时候就睡两个小时,闹钟响了起来干活。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外国互联网公司与中国创业公司近年来的对决,几乎全数落败,除开决策速度、本土化、政策限制等原因外,它们会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公司比它们更拼。

至少,那些已经成功的大互联网公司就是这么做的。阿里巴巴在校招时明确表示,不接受加班的不招。有阿里员工家属曾给马云写信抱怨,自己老公每天睡6个小时都算奢侈。华为让员工签署了《奋斗者申请协议》,让员工放弃带薪年假。360食堂营业时间长达16个小时,即使在凌晨0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间,食堂仍有3到4位师傅驻守,这都是为了兼顾晚上加班的员工。

在创业初期,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曾号召员工开启996模式,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要来公司加班。这在一些大论坛和社交平台上,当时关于在小米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以及小米员工为什么会加班到那么晚,都是热门话题。一位小米员工告诉36氪,自己“手机从来不敢关机,因为真的会凌晨两三点打电话让人起来加班。”

36氪关于加班的调查数据看,加班在中国创业和科技公司中果然是一种常态:

超过9成的人都要加班;

每天加班超过2小时的人,占比超过一半;

称自己正遭遇996和10-10-7工作制的人数,几近2成。

这显然远超美国人。根据美国抽样调查公司盖洛普在2014年调查显示,在美国,有40%的人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完全不加班。

但刘然心甘情愿。他希望,在饿了么迅速发展时期,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换取巨大的升职机会,而他身边的人,也因为对发展前景的憧憬、以及饿了么的狼性激励机制,而自愿加班。很多个凌晨两三点,刘然还在和同事们在街上张贴宣传海报,他们会工作到第二天的清晨时分,马不停蹄地贴出上百张海报和宣传标志,只是为了和竞争对手公司争夺这个城市里有效的宣传展示空间。

这并不是公司强制性的要求,更多地出于刘然们的自愿,“可以争夺的市场本身有限,不努力争取就意味着被淘汰”。

加班使公司和个人获得了更多竞争力?

刘师宏是Uber中国广州市场的员工,在公司和滴滴合并之前,他最多的一周工作超过130个小时,“拉过十几箱货、扛过几十公斤物料,试过一整晚贴100张海报”。刘师宏说,一次多种场外因素爆发,自己还要拼命工作,最后躲在阳台上哭,最夸张的时候,他亲手包过两万个红包,大年三十还回复了一万多封投诉邮件。不过他觉得这一切都很值,“有指点江山的理想,就要有埋首耕田的玩命”。

刘师宏这样的年轻人们,在加班、竭尽全力的拼搏中,也收获了快速成长。

“大学毕业自己一个人坐了几十个小时火车到北京,找了一份实习的工作,我想留在这个城市,不可能再回到老家的县城。”一名知乎用户说,自己入职的前两个月,没有一天是晚上十点之前离开公司的,好几次凌晨回到家刚睡了三四个小时就又被叫醒去公司忙项目的事情。“等到整个项目终于顺利结束,和大家一起去庆功宴,受到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肯定。那晚我喝得醉醺醺,坐在回家的出租车上时,看着窗外一条条繁华的街道,我哭了。有轻松,有努力之后的疲倦,但是更多地觉得是成长。”

36氪此次调查一个惊人的发现也是:工作时长越长的人,越认为自己“得到了非常多的额外训练”。

实际工作时长,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也就是相当于每天工作12小时且全周无休者,认为自己“得到非常多训练”的比例,是完全不加班者的10倍。

一位平面设计师说,“我始终相信,今天我能吃得下这样的辛苦,明天我就能够扛得起任何的凶险。我不会再害怕任何困难。”

36氪的调查数据还显示,高层管理者、高薪酬者,跟从加班中的收获是正相关关系,创始人在加班中大有成长者,比例是基层员工的近8倍;百万年薪者从加班中获得显著成长者,是较低收入者的近7倍。

“毕竟在中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绝大多数人都只能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体面的生活。”一位知乎用户说。

但为什么要求加班,员工会激烈反弹?

如果加班已经成为这代中国公司获得竞争力、中国年轻人获得成长的手段,但当公司们要求员工加班、实行996工作制时,却引起了员工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弹。

58要求996工作制后,其集团CEO姚劲波的新浪微博评论高达一万多条,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58员工的吐槽。当晚,姚劲波与几名大佬在一个直播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这本该是一场围绕创业者的正能量分享,评论区却全部被58集团员工的吐槽刷屏。“老姚,你解释一下996”、“无耻的9!9!6!”不过期待老板给出解释的员工并没有得到回应,很多员工发现直播的后半程自己被禁言了。

58集团一位公关部员工告诉36氪,58目前还是8小时工作制,从某种程度上说,996制度只是让员工有紧迫的战斗观念,以便全力以赴地工作。

不过大部分58员工依旧反应激烈。很多58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不需要这么多员工了就直说,何必用强制加班又不给补贴的方式逼人走!”“58你扪心自问,996很光荣吗?强制加班只能说明你的员工效率低下,工作方式有问题,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公司管理制度的缺失?”

一个认证身份为“58集团总部HRBP”、名为李欣的员工在脉脉上评论说:“公司一直双休标准工时制给大家安逸习惯了。作为公司的一员从来不考虑自己为别人、为给你发工资养活你的公司付出什么,鼠目寸光盯着公司克扣你什么,不能与集体共进退的人,到哪里都不会长久,走不远。”李欣的说法随即引发了58员工的大量吐槽,还有人称李欣的说法不能代表58 HR群体。之后李欣删掉了自己的这次发言,换用了较为温和的说法。

58员工的槽点多在于,份内工作没完成可以自愿加班,“但是有多少次是白天领导不作为,拖流程、低效率,没完没了地开完全没必要的会议,结果导致工作全部积压在下班时间之后”,一位58员工表示,“凭什么我就该牺牲自己休息和陪伴家人时间,为领导的低效率买单,公司不但意识不到这是错误的管理状态,还把员工加班当做理所当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以后每天上午磨洋工,下午三四点钟再开始工作好了”。一位非总部的58员工说,新工作制度开始后的两周里,晚上7点之后,办公区域内就开始有员工在打牌和玩游戏,“一直拖延到9点后下班”。

36氪的调查数据显示,一旦从正常工作、加班自愿的状态,转换为强制996或10-10-7,“看小说、打游戏”的比例,可以从3%上涨到最高28%,涨幅约9倍。

强制加班也显然降低了大家的整体工作效率,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工作的人,随着加班时长变长,变少了。

强制加班,正在增加抱怨、抑郁、以及员工的离职意愿。从正常上班到996,不开心的人增加了一成,再到10-10-7,不开心的人又增长一成。

尤其让人惊心的一个数字是,在要求996和10-10-7的工作制下,每4个人中,就有1个感到“有点要抑郁了”。

强制加班时间越长,对职场状态不满意者比例越高

“每天强制工作11个小时,心情很抑郁。快坚持不下去了。已接近崩溃边缘。每天工作很饱和也还好,关键是没事情也要求每天11小时时长,太恶心了。”一名受访者留言说。

2014年年会小米公司有个许愿树环节,全体员工写新年愿望,每个合伙人都抽一个愿望帮助满足。结果抽到的愿望几乎全部是希望周末不上班,晚上不加班。一名小米员工在知乎上提到,“现场很尴尬,但是没有一个合伙人敢承诺未来可以一天不上班十二个小时。最后主持人重定规则,但凡遇到不加班的愿望,统统作废重抽。结果越废越多”。

被问到如果被公司要求996,自己会做何选择时,有超过1/4的人表示要坚决辞职。

“项目紧急可以连续上个几天几夜,甚至奋斗几个月,但这不能成为常态! 如果公司强制996,那么这不是有创造力的公司,尽早离开。”一名用户留言说。

“如果有另一家规模、发展和现在公司类似的平台挖我,哪怕待遇比现在稍微差点,我也会跳槽过去,毫不犹豫。”一名手游研发团队的员工告诉36氪。

创造力、持久竞争力和无法平衡的人生

王建苏已经很久都没有学习的时间了。

他在一家企业服务公司的市场部上班,每天上午9点到公司打卡,然后出去跑客户,傍晚回到公司加班,不到21点不能离开公司。

“在强制加班之前,我会利用晚上的大块时间来读书,或者见一些对自己业务有帮助的朋友。”王建苏说,他喜欢看历史、管理方面的书籍,也会做读书笔记,但是996的加班制度开始后,“晚上的时间都用在办公室里做各种表格”。

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加班、透支创始人自己和员工,不可能带来公司持久的竞争力。

社会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早期欧洲的工业化常伴随着对工人最残酷的剥削,但随后,雇主们开始意识到,如果保证工人适当的休息时间,他们反而会更有效率,也能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更持久地工作,这会带来更大的利润。安森·拉宾巴赫甚至还带来了一本专门研究疲劳的著作。

而在现在的时代,员工的创造力也就是公司的竞争力,这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显然难以为继。

“当前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微信绑架,使得员工变成24小时被捆绑,让人缺乏自我成长和反思的时间。短期可能会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但长远来看,员工自我没有成长和修炼,会造成人才的缺乏,对远期企业目标是不利的。”

“越忙越穷越傻的理论是对的,长时间只有眼前的工作,人的创造力和持久战斗力会被抹杀的。”

“在非工作时间学会思考,比加班来的有效。”一位技术岗位的人士留言说。”

175名表示自己公司正在实行996工作制的人士中,绝大部分认为这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

当一个创业公司员工有了家庭,在加班与生活中二者选一的难题无法避免。

有读者在36氪的调查中留言说:

“我这份工作已经2个月没和媳妇晚上出去遛过弯了,工作如果和生活分不开,我情愿拿更少的钱找一份分开的工作。”

“人生最重要的不仅是事业,还有生活,和家人在一起,看孩子长大。”

“刚毕业的单身人士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喜欢加班,但每一个人终将走入家庭,而家庭的和谐是需要时间去维系的。愿世界和平。”

公司和员工,究竟该是何种关系?

管理学的演进已经表明,公司跟员工的关系,需要新的状态。管理学之父泰勒在1900年代初提倡的生产效率和控制论,已被现代公司雇佣关系所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不知善待员工的公司是没法获取优秀人才的。

LinkedIn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总结现代公司跟员工的关系时说,如今已经不是员工忠于企业、企业养员工一辈子的时代,在短期雇佣关系中,现代公司不能指望企业目标成为员工的唯一目标,“像管理一支军队一样管理一家企业即困难又不明智”。

在可接受的强度下,究竟是靠“强制”让员工加班,还是让他们在基于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自愿”加班,产生的结果有天壤之别。

“我们是最近开始要求996的,但近期我的效率非常低,因为反正要加班,为什么要那么努力。之前不要求的时候,我加班的时间不比现在少,而且产出多得多。”

“绝大多数公司是为了加班而去加班,这种恶劣文化的蔓延,只不过是为了安慰白天没有合理利用时间罢了。”

“我们不是不愿意加班,如果能在加班时间获得更好的提升和更高的收益,我们很乐意。但是我们拒绝为了加班而加班,没有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合理的方式。”

“996这种东西存在即合理,但是变相强制的话就很low了。”

“坚决反对996,并不是我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愿付出,我提倡自己根据工作情况自行安排加班,坚决反对每天让人身心疲惫的强制工作时长。”

“我可以自愿加班,但如果你把它当做了一种规定,一种理所当然,一种我就应该牺牲自己休息时间无偿为公司加班的义务,那么我无法接受。”

如果员工认同公司的目标、自己工作的价值,那么适度的加班就成了一件可接受的事。36氪读者还留言说:

“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做梦的时侯都会在思考工作。”

“喜欢的工作加班就不是加班了。”

“我所在的公司没有实行强制996的时候,我们团队也经常一起奋战到凌晨才下班。在我的印象当中,冲业绩的那段时间,每天都是11点左右下班。连续半年左右。但是整个团队氛围很好,是因为工作的满意完成而感到满足。”

有时候自愿加班只是因为认同公司价值观,并有一致的奋斗目标。Uber中国员工Jay告诉36氪,Uber的价值观就是激情和极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事其实都有更好的职业选择,比现在更高的薪水待遇,更弹性更轻松的工作时间,但是所有人都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所以我们都愿意留下来”。Jay说,平时自己很少晚上9点之前下班,凌晨也会醒来工作,“最拼的时候,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让微信公号涨粉2万多人,三四天才洗一次澡”。

硅谷善于营造这种氛围。在硅谷的传奇当中,住在办公室里是一种荣耀。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过去经常在他的一个初创公司的办公室旁边的豆袋上小憩,在基督教青年会洗澡,把不用的衣物锁在那里的储物柜里。

Box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亚伦·莱维(Aaron Leviv)和Salesforce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都曾在自己的家中办公,他们的雇员也都在那里工作,直到无法容纳为止。当Box搬到一个更大的办公环境之后,莱维甚至还带上了自己的床。

雅虎的共同创始人大卫·费罗开始是睡在办公桌下面的睡袋中,甚至在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这个习惯依旧持续了一段时间。一项最新的报告显示,谷歌的一些员工实际上是睡在办公室里,或者是他们在停车场中的宿营车和商务车里。Facebook在公司的新园区旁边建造了新的公寓,不但便利员工上下班,同时也让员工更贴近办公室。

加班曾是硅谷的主流文化,但并不是这一点成就了硅谷。《硅谷百年》:成就了硅谷的是梦想,和自由的精神内核。

而强制加班给员工们带来的强烈感受,是压榨感。

“996的目的是什么?压榨员工老板心里爽?”一名用户留言说,“算了吧,没好下场。缺人就招,好么?”

一位电商行业员工告诉36氪,入职的时候HR说会要求加班,不过也承诺如果完成目标业绩会有高额补贴以及出国旅行等奖励。入职后,该员工发现自己每晚都要加班到十点之后,“中午十二点一刻也没有人敢离开工位去吃午餐,手头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情”。自己入职不到一个月就累出肺炎,但是超额完成目标后公司却闭口不提之前承诺的奖励,这让他感到气愤。

如果公司对员工没有加班补偿、压榨感较强,使得员工强烈不满的比例,要大幅高于有补偿的公司,差距高达2倍到6倍。

没有加班补偿会让人强烈不满

更好的关系是,企业帮助员工成长,而员工为企业贡献才能——一种“联盟”关系。

36氪的数据显示,对工作状态是否满意,工作时长不是关键因素,是否有成长才是。

表示对自己工作状态不满意者的受访者中,近7成都表示,自己因为加班,“时间都碎片化了,根本没时间思考”;而“得到非常多额外训练”的人相当少。

领英的创始人哈恩与团队成员明确了他们的任期计划,鼓励他们在领英内部轮换到新的岗位上,以获得跨领域的工作经验。在领英成立初期,曾向有才华的员工提供了一份明确的协议,如果他们愿意签字同意接受一段两年到四年的任期,并对某些业务作出重要的贡献,和领英就将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事业,以领英内部的另一段任期为优先形式。

如果要让员工与公司同心,用股权来绑定,是个有效的办法。

36氪调查数据显示,在没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意度的确会较低。

而股权激励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

股权激励越多,实际工作时长也越长。

“只有股东才会自愿长期996吧,其他一切员工都需要钱来搞定,没有人是自虐狂。”一名36氪用户留言说。

如果不能让员工产生认同感,不能给员工成长,不能在利益上通过股权绑定,那么加班总会让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恶化。

里德•霍夫曼说,在硅谷,如果一位工程师在早上更新了自己的LinkedIn个人资料(简历),到午餐的时候他就能够拿到5份工作邀约。“没有哪一方会从这种(加班)关系中充分获利,雇主不断失去有价值的人才,而员工无法充分投入目前的工作,因为他们正不断地在市场上寻找新的机会。”

而越是抢手的人才,越容易在市面上找到新机会——这意味着,强制加班,会让公司率先失去的,正是最优秀的人才。

最成功的硅谷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利用联盟关系,来招聘、管理和留住才华横溢的开创型员工。“拥有创始人思维的人会推动改变、激励人心、出色地完成任务”。

而作为员工来说,得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否则,当一家公司开始强制加班,你可能就变成了那个走不掉、不得不忍受超时工作的人。

硅谷、中国和我们的未来

如今的硅谷,加班文化已经不再盛行。

Google早晨8点开始早餐,晚上6点多有晚餐。很多有家庭的一般5点就会回家和家人共进晚餐,如果需要接孩子会离开得更早一点。亚马逊的一位员工对36氪说,因为他比较勤奋,所以一般早上8点到公司傍晚6点下班。“有些人会10点多来7点走,其实亚马逊没有强制要求时间,如果on-call可能会半夜被叫起来,但取决于产品和你所在的团队”。而Twitter的一名员工告诉36氪,自己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10点半到晚上5点,周末从来不加班。

美国一位长期观察创业者生态的记者说,在硅谷,对于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肯定会和制造业时代不一样,但因为电脑和mobile的存在,其实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在消失。这也是为什么硅谷会这么放心弹性工作制的原因。

在创业初期,小米把别的公司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创业上,毫无疑问他能跑得更快。但当越来越多的员工都在抱怨疲倦、身体吃不消以及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时,小米公司也趋于成熟化,加班已作用甚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小米已经分部门实施早9晚6、每周休息两天的工作节奏。

加班之于中国社会,之于创业公司,是个必经过程。在小米的投资者加里•里谢尔看来,对许多中国的初创企业来说,它们只有两个竞争渠道——成本和速度。“当你以低成本和速度参与竞争时,就只剩一种文化能够取得成功了,那就是全天候文化”。

加班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它符合资本社会的效率问题:睡眠时间关乎巨大的经济利益。在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公司一旦成功,获得的收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要付出的只是多一些工作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顶层收入者的薪水大幅上涨,休假就意味着放弃挣更多的钱。美国作家乔纳森·克拉里在他《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中提到一种普遍现象:在全球化论者看来,失败者才睡觉。

现在的中国像极了当年的美国,这里不仅有资本、机会和风口,也有一个无比残酷的竞争环境,创业公司每天都活在生死边缘。尤其是在赢家通吃、创业者九死一生的互联网业。

活在其中的公司人也像当年的美国人一样,普遍具有一种焦虑感:害怕落伍,害怕失去,更害怕追赶不上这个时代的浪潮。

红遍中国的成功学者罗振宇最近在一期节目里告诫年轻人:只有穷人才偷懒,富人都忙着“为了兴趣而工作,休闲的(机会)成本太高了。”

文 | 杨林 徐涛(硅谷) 肖芸芸 @闫浩

编辑 | 杨轩

原文链接:关于加班、失眠、抑郁和创造力,这是1148人的回答

创建于 2016-10-28

你可能感兴趣的:(加班,抑郁,失眠,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