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App

我是一个很喜欢买书的人。

这话不假,自打能够自由支配压岁钱,80%的银子都花在了看书上面。我小的时候,各种电子设备并不发达,而且家里也不富裕,在父母眼中,书不就是学校发的课本吗?抑或是老师要求买的,封皮上还带有教育部推荐字样的世界名著。作为一个孤独的小孩子,这些书远远不够呀。

从小我的眼睛就不好,貌似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近视,因为这个原因,我成了电视机绝缘体,被勒令禁止靠近它。我还记得自己偷偷看过的大话西游,每天傍晚放学回家,打开电视机,提心吊胆的看着周星驰扮演的孙猴子撩妹子,同时两只耳朵像兔子一样时刻提防着有人回来。虽然近视的很厉害,小学时期却也不曾戴过眼镜。我呢,是因为小学风气不好,大家会叫戴眼镜的同学四眼田鸡,所以一直隐瞒自己近视的事实。而大人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也没有带我去配眼镜。因了一直生活在模糊的世界里,造就了我听音识人的特异功能。我能识别隔着两三层楼的爸妈上楼的声音。在他们进门之前,关掉电视,盖上电视布,打开书包,等他们进门,看到的是我在写作业的场景。当然也有辨音失败的时候,好吧,哪个小孩子没挨打过呢^_^

电视被禁止了,杂书却能光明正大的看了。无论是流行小说名人传记旅游攻略动漫耽美五花八门的书我通通来者不拒。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只要是带字的,哪怕晨报的夹缝我也看的津津有味。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借书最大的原因就是穷。每年的压岁钱要上交,美名其曰存起来。小小我知道爸妈是拿了我的压岁钱去给别的小孩发压岁钱,所以每次接过红包转手就上交了。别问我 为什么那么懂事,其实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看多了爸妈辛苦的工作,自己就想做些什么帮大人分担。平时的零花钱会有,每每帮爸爸买瓶烧刀子或者帮妈妈打瓶酱油,然后心安理得的留下找零,美名其曰跑腿费。但是三毛五毛的,终究不成气候。买自然是买不来几本的,想看书,还是靠借阅。我记不起从几岁开始拥有省图书馆的借阅证了,记忆里,葱翠斑驳的树影中,我骑着没闸的自行车去图书馆。那一排排书脊,耀眼的让我发昏。这本书喜欢,那本书也想看,太多了,目眩眼晕。我经常仰望着书脊上的名字,痴想是否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印刻在上面。

一直到我上了高中,因为离家较远,终于有了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吃饭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只要中午勒紧裤腰带,买书的钱就有了。而且回家途中开了一家旧书店,里面都是老版图书,价格却是便宜太多了。我爱清香的油墨味道,亦爱泛黄的书页哗哗作响。况且只是版本陈旧,内容哪有什么新旧之分呢。在这家书店里,我买了第一套红楼梦,买了三国演义,买了当时很火的韩寒和郭敬明,分外满足。

可是渐渐的,家里的书越来越多,落在封面的尘土也越来越多,我猛然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从一个爱看书的人变成了一个爱买书的人。

上周末终于打起精神来整理一下书橱,把所有的书都搬下来,真想不到看着不大的书橱怎么能容纳那么多的书籍。很多书新的连一个指纹也没有,看着书名,根本想不起来讲了些什么,想来应该是买回来略微翻阅就被束之高阁了。

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即是如此,遇见喜欢的书也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我希望自己成为的人就在这一摞摞书的世界里。

可惜随着电子设备的更迭,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知识扑面而来。经常是自己可以翻看各种资讯类app好几个钟头,却没有心思坐下来好好读一本书。快餐文化来袭,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阅读误区—只选择那些一个小时内翻阅就足够了的书,却忘了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的耐读性,与主人公同喜同悲,共鸣共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