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

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_第1张图片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巴拉塞尔士

1

在这本书的附录里,回忆了弗洛姆的一生。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弗洛姆生命中的爱,去理解关于爱的艺术。

艾里希·弗洛姆1900年出生于法兰克福,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的父亲生性胆小,自卑,热衷于小家庭生活,对弗洛姆的爱是充满温柔又焦虑的,矛盾的理想化的混合体。母亲对弗洛姆是紧抓住不放的主动的爱。

人必须体验一系列失败的爱情关系,一直到不再下意识地在自己的伙伴身上寻找依赖父母之爱的模式。

弗洛姆用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大努力,来摆脱把他理想化的母爱和限制他爱的能力的父爱。

弗洛姆找到一位犹太神学家,听他讲课,为他处理一些秘书事务,他帮助弗洛姆摆脱了父亲的宗教。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激发了弗洛姆追求自由的强烈动力,使得他一步步摆脱内心父亲的图像。他把拒绝小心翼翼的爱同放弃父亲的宗教联系在一起。他违反犹太人的饮食规定,在复活节那天,吃了猪肉。

同阻碍自己的父爱脱离,对弗洛姆的创造力和爱的能力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摆脱欣赏他的母爱的过程持续了很久,而且充满痛苦。

1922年弗洛姆的未婚妻离开了他,1923年他认识了年长他11岁的心理学家弗丽塔·莱西曼,弗丽塔成为弗洛姆的心理分析师,期间,弗洛姆爱上了弗丽塔,1926年两人结婚,但这段婚姻到1928年就走了尽头。

1934年弗洛姆流亡到美国,同比他年长15岁的心理分析家卡伦·霍妮建立了友谊,虽然他们的友谊超出了共同的专业兴趣,但这一关系没有导致婚姻。因为两人对心理分析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且霍妮又非常好胜,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完全摆脱竞争关系,到1941年,他们以一场激烈的争吵结束了这种关系。

和霍妮分手后,弗洛姆认识了和他同岁的德国报刊摄影师海尼,他们结婚不久后,海尼就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弗洛姆为她做一切,照顾她,然而,她的痛苦并没有因此减少。1952年海尼被发现死在了浴室。弗洛姆为爱努力,却屡遭失败,他感到绝望,无力,被遗弃。海尼的死迫使他接受自己的局限,失败。

几个月后,弗洛姆重新获得了建立一种新关系的勇气。来自美国的阿尼斯曾失去三个丈夫,她非常有魅力,性感,没有野心,是一个能平起平坐的谈话伙伴,弗洛姆爱上了她。1953年他们结婚,《爱的艺术》是1956年出版的。


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_第2张图片

弗洛姆一生都在追寻爱,他认为,人的爱的能力根源是人的亲生物性,也就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对人的吸引力。

爱是对一个人,一个动物和一个植物生命的爱。对生命的爱是每种爱的形式具体和真实的核心。那些相信自己爱另一个人,而不爱生命的人,很可能会死抓住那个人不放,但他不会真的爱这个人。

弗洛姆越是认识到自己内心对爱的能力的障碍,就越把爱的能力当作一种感性的需求来实践。只有走向通往内心的道路,才能消除障碍。走向内心,不是脱离尘世,而是为了能同现实、他人和自己建立更具创造性,更有爱的关系。他能表达自己的爱,这已经成为他无法放弃的需求了。

2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的困难是,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要像学其他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等技术行动。

学会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一掌握理论,二掌握实践,三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成就、地位、权利看得重于爱情,很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3

所有不同文化时代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孤独感。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

爱情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不是被俘虏的情绪。爱情首选是给而不是得,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给的最重要范畴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总之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给,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关心,那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在母爱中关心的表现最为突出。


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_第3张图片

人们常把责任心理解为是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是,责任心本来的意义是完全自觉的行动,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的愿望。对其他人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

如果爱情里没有尊重,责任心就容易变成控制。尊重就是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接受他本来的样子。

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是盲目的。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越能深入生命的深处,越了解人的核心

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是全部心理学的渊源。心理学最终的结论就是爱。

4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优质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_第4张图片

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母亲是我们的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法律,秩序,父亲是教育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使自己同母亲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5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没有独占性。

母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责任,另一方面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让孩子感到:活着是多么好!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检验母亲是不是真正爱孩子,看她愿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母爱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的爱,它们的共同点是,爱不属于一个人。性爱则要求完全彻底实现合二为一,它是专一的。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

人们把爱别人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而爱自己却是自私利己。《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_第5张图片

6


在神经机能病态爱情里,这种人成年后的感情还停留在儿童时代,把对父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转移到所爱对象上。他们的目的是被人爱,不是爱自己。

如果说精神健康的本质在于脱离母亲的子宫,进入世界,那么严重精神疾病的本质就是被母体所吸引,重新回到母体。母亲不仅能赋予生命,而且能夺走生命,但没有人比她更能伤害人。

偶像化的爱情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失去了对他自己力量的觉悟。多愁善感的爱情,存在于想像之中,而不是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通过消费爱情电影、小说和歌曲满足,一旦面临现实关系,就僵化了。他们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从不是现在。这两种爱情都是假爱情。

神经病态爱情的另一种形式是投射的做法。即,回避自己的问题,关注对方的错误和缺点。爱情关系就是相互投射,指责,而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_第6张图片

还有一种是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一个人没有能力赋予生活的意义,他们会试图在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义。孩子往往被当作投射的对象,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深入调查结果表明:笼罩着紧张气氛的完整家庭里比公开决裂对孩子伤害更大,因为后者至少表示有能力,有勇气来决定无法忍受的状况。

爱情是两个人从自己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相互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的深度和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7

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自己亲自去经历,

爱的实践和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一样,需要实践的步骤。

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_第7张图片

首先,有纪律,不是每天坚持练几个小时,而是贯穿一生的纪律。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一种习惯的愉快的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它,便会若有所失。比如,按时起床,进行活动,禅坐,读书,听音乐,散步等等。

第二,培养集中的能力。学会一个人单独呆着,这种能力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练习方法:正念,专心做事,全然倾听别人讲话,对内心的活动保持觉察。

第三,像孩子学走路一样有耐心。

第四,对掌握一门艺术有极大的兴趣。

能否学会爱还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谦恭、客观和理智,成熟的程度。

爱情是一种积极活动,指的是人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如果爱是一种性格特点,那么爱不仅出现在我们对自己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中,也必然出现在工作或其他有关的关系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心理学大师弗洛姆谈《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