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帖】电影风向标

一: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亦称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是全球国际A类电影节中最著名的三个电影节,它们分别为: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这三大电影节特色各异,当中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偏重艺术与先锋电影(先锋茶话会),戛纳电影节有欧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偏重商业与艺术结合电影(噱头拍卖行),柏林电影节最为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政治教管所)。至今,三大电影节坚持以艺术性作为最高指标,被誉为“艺术家的避难所”。奥斯卡金像奖与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被视为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四大电影奖。[1]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故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于每年8月至9月间于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行,最高奖是“金狮奖”,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号,它聚焦于各国的电影实验者,鼓励他们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哪怕有些缺陷,只要有所创新就能被电影节所接纳。在30年代至60年代之间,威尼斯电影节是诸多世界电影大师的摇篮。

戛纳国际电影节
戛纳国际电影节(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亦译为康城或坎城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9年,最初是为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而创办,最高奖是“金棕榈奖”。法国戛纳电影节因大海(Sea)、美女(Sex)和阳光(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于每年5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开幕、隔周星期天闭幕。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电影节分为六个单元:“主竞赛”、“导演双周”、“一种关注”、“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和“会外市场展”。

柏林国际电影节
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20世纪50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最高奖是“金熊奖”。当前柏林电影节于每年2月间举行,为期两周,因举办时正值寒冬而显得格外特别。其目的在于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柏林电影节把自己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与中国: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电影和中国影人开始走向国际,许多优秀影片和电影人开始受到世界影坛的关注。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前身)最佳影片金熊奖,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高奖的作品,随后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金狮奖,1989)、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狮奖,1992)、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金棕榈奖,1993)、谢飞导演的《香魂女》(金熊奖,1993)、李安导演的《喜宴》(金熊奖,1993)等先后在三大国际电影节斩获最高奖。演员方面,1992年张曼玉凭借《阮玲玉》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成为中国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佳演员,仅仅半年后,巩俐凭借《秋菊打官司》一举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1994年葛优凭借《活着》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同年夏雨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帝,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翌年萧芳芳凭借《女人四十》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第一次在国际影坛大放光彩的时期,优秀影片和优秀演员不断涌现,短短五、六年间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获得国际大奖,且有五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喜宴》和《饮食男女》)在这一时期先后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90年代后期起华语电影发展缓慢,进入21世纪后开始面临许多严峻挑战。2000年,巩俐受邀担任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成为首位在欧洲三大节电影节担任评委会主席的华人,仅仅两年之后巩俐再次受邀担任第五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3 ,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史上的第一位来自亚洲的评委会主席。此后张艺谋和李安两位导演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担任第64届和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4],王家卫也担任了柏林、戛纳(华人首位)两大国际电影节主席。在新世纪后,共有巩俐、张艺谋、李安、王家卫四位跻身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主席。
就华语电影本身来说,虽然不乏有《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这样的影片拿下金狮奖、金熊奖等国际大奖。但一方面自身的电影产业急待变革,另方面迫切需要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电影技术和电影风格,如3D电影、新派武侠等都是中国影人探索的方向。自2002年张艺谋转型指导的国产商业大片《英雄》上映后,中国的电影票房记录被屡屡刷新,每年持续走高。但同时华语电影的质量却不能满足大众的期望和需求,而自《英雄》拉开中国商业大片的序幕后,华语电影反而呈现与国际影坛渐行渐远的趋势,不但十年来再无影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中也是斩获甚微。如今的中国电影整体上与欧美电影产业存在差距,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期盼与世界电影同步诞生的中国电影能够越走越远,有朝一日不必再以获取西方肯定和西方电影奖做为高成就的标准。

二: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英语:The Oscars,简称:奥斯卡奖)全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如今的学院奖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其每年的颁奖典礼都会在超过100个国家进行电视直播。学院奖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其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与针对音乐的格莱美奖、针对电视的艾美奖、针对戏剧的托尼奖相当,而这些奖也都是以学院奖为榜样而建立的。

三:华语五大电影奖

华语五大电影奖是指华语影坛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五个专业电影奖项,
即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
其中,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并称华语电影三大奖。
这五个电影奖项对华语电影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及电影人的摇篮。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普帖】电影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