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输出51/253用“交叉视角”跨界创新

24 用“交叉视角”跨界创新

课后作业

你知道还有哪些这种嫁接创新的例子,欢迎跟我在留言区分享。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跟这个观点意思一样,还有一本专门介绍创新的书《伟大创意的诞生》中,介绍了一个概念叫“相邻可能”。

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要素,它可能已经产生并成熟了,只是它正在另外的某个领域被使用着。就看这个已经存在的未来,它会不会撞到你眼睛里,让你起心动念。这就是灵感的瞬间。

作业:

行车记录仪的发明,就是建立在原有摄像头技术的发展上,提高了行车安全。

倒车雷达。

比如戴森吸尘器,采用了传统石油离心分离类似的技术,对脏空气实行螺旋离心分离。在吸尘器行业是个很好的创新实例。

传音手机, 称霸整个非洲市场,针对非洲用户的使用习惯,解决了拍照黑的问题,又拥有良好的音乐系统。

学习这节课,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李笑来老师的一个问题:当你遇到一扇被锁着的门,你应该去哪里找钥匙?

显然不应该只盯着锁头。之所以打不开那扇门,就是因为它被锁上了,而开这把锁的钥匙,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所以,当我们尝试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只盯着问题看,盯着问题想,盯着问题找解决方案,通常只能是以无奈告终的啊!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里也经常说过,所谓创新,就是想法的连接。这就好像有性繁殖一样,新东西是几个现有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创造出来的。连接越遥远,创新就越新颖。

在这周,万老师在解读《范围》这本书,其中有一节讨论什么人最有创造力。

研究者从美国3M公司中发现了创新人才的秘密。

美国专利局把所有专利分成了450个类型,经济学家根据每个人申请专利类型的记录,就可以看出来他是哪种人才。

专才(specialist)的做法是在一个领域中深耕,他的专利申请记录高度集中于某个类型。而通才(generalist),则是讲究广度,他在很多类型中都有专利,但是并不深入到任何一个特别的类型中去。

研究者取得了 3M 公司的内部记录,能够评估每个专利带给公司的价值。最后他们找到了一种全才。

全才的特点是,他有一个自己的核心领域,在这个领域中钻研比较深,比通才深但没有专才那么深。但是全才不仅仅专注于这一个领域,他能够把核心领域中的技能运用到邻近的领域中去。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不断学习新东西,以至于最后全才涉猎的广度甚至超过了通才。全才往往可以纵横几十个专利类型!全才的创造力是最强的。

关于创新,你钻研得特别深也行,或者特别广也行,最好是既深又广……最怕的就是既做不到深,也做不到广。

今日我的收获是:要想成为创新人才,可以兴趣广泛,但最好能找到一个方向深入研究;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专才,但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主动涉猎其他领域;也可以是链接型人才,我的专业性可以不是最强的,但我能链接不同领域的专才,组织成一个大的“全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输出51/253用“交叉视角”跨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