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转基因的危害会被利益团体掩盖吗?
卓克
转基因与阴谋论
这位听众后来在留言里又特地问了一下:
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说是反对转基因的内容。
她说,听了很久的科学课,知道上市销售的转基因产品是不用担心的,那些反对的言论大都是阴谋论。
但同时她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问答
就是说像原来说的,糖对身体的害处,那不曾经就是在利益勾结下被蒙蔽了很多年吗?那转基因被利益蒙蔽了很多年,不是也有可能吗?
我的回答是:
我还专门关注了你说的那个微信公众号,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微信公众号大概每两天就会有一篇文章因为违规被删,而且阅读量也很低,是一个质量比较差的公众号,我建议您也取消关注。
糖业协会勾结科学家
关于糖产生的利益勾结,主要是发生在美国糖业协会跟几位科学家之间的。
美国从1977年开始,是每5年要颁布一个新版本的居民膳食指南,这里会根据最近5年科学家的最新成果来指导人们怎么吃才更健康。这个指南后来也成为了全球营养师的重要参考。
1977年,负责起草第一版的指南的那个科学家叫 Hegsted,他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他当时的研究就是由糖业协会资助的,所以在筛选哪些建议可以写入的时候,有意识地不把糖摄入多少和对身体有害的内容选进来。当然了,这个糖业协会最开始也没想到这个指南后续的影响有这么大。
那等到后续的版本再出的时候,这糖业协会就锚定了,凡是编纂这个指南的科学家,只要把他们搞定,让他们不把限制糖的内容写进去,就不会形成全民抵制糖的趋势了,那他们就能继续大卖。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概30年不到,后来还是暴露了,这个膳食指南终于把每日糖的限制写了进去。
不成立的阴谋论
那一个行业利益能不能搞定所有的科学家呢?
那就难了。
美国糖业协会最终搞定的也只是几个科学家而已。最终搞定的效果就是在这本居民膳食指南里不写糖的坏处而已。
但实际情况,是在那30年里,不只是科学界,就连那些愿意了解科普知识的民众,早就知道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要超过20多克。 糖对身体的害处从研究到科普,就一直没有被掩盖过,被掩盖的只有居民膳食指南,被搞定的只有那几位受糖业协会资助的哈佛大学的科学家。
可是这个反转基因团体的说法中,那就不一样了。
那种阴谋论跟利益的勾结的规模远不止是3、4位科学家和一份刊物了。而是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的科学家,那这数量怎么也得上千名吧,而且时间覆盖了从30年前转基因出现一直到现在。刊物涉及到所有的顶级学术期刊,说这些人和这些研究全都是在转基因企业的资助下写出的谎言。
这两个阴谋勾结就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了,因为你想要在长达30年里控制全球所有重要的科学家,在他们研究的领域让他们全都不说实话,这个成本会高到不可思议。
这是糖和转基因利益勾结的第一个区别,规模不一样。
第二个要注意的区别,就是糖业协会跟那几位科学家勾结的那段时间里,反对的声音,反对的研究也是非常多的。
在科学界对糖的危害是有共识的,对没有把糖的限制写进居民膳食指南的争议也是非常大的。 这种争议和反对是发生在科学家与那几位受了贿赂的科学家之间的。
但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在科学界内没有争论,这是科学界的共识。
它的反对是来自于科学界之外的非科学团体。而这些非科学团体的理由主要是从那些人文道德上指责的,更多的时候是篡改一些研究结果,伪造一些数据来说明转基因有害。
反对的活动,如果从科学角度上看,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就是用一些研究水准比较差的人,在一些比较劣质的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来说明转基因有害。也正是因为被反转基因的组织拿来当枪用,所以这些比较差的研究后来也出了名,但这些论文最后的命运大都是被撤稿。
职业与业余的区别
第二个区别更重要,是因为它属于职业跟业余的对抗。
这就有点像有些人信誓旦旦地说,博尔特跑的不如他快,梅西射门不如他准那样。职业对业余,这个比赛的结果悬殊都是极大的。
我从前举过例子,就是:
德甲的拜仁对多特蒙德的比赛中,中场休息那15分钟里,拜仁组织球迷活动,就是罚点球。一般比赛中你看罚点球,那都是必进之球,但那次是拜仁的替补门将把手的大门,每个球迷罚10个,大约是6、7个球迷,罚进了还有奖品。结果这几个人一共罚了几十个点球,一个踢进的都没有。
这种事在中超联赛也搞过,在2015年长春亚泰组织的球迷罚点球的活动里,是亚太的第三门将把守大门,一共罚了20个点球,踢进去2个。
你看,这就是职业对业余的情况。而在足球中,职业对职业,这个点球的命中率,统计欧洲五大联赛,命中率大约是80%左右。
所以, 这反转基因内容不值得关注的最大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反对者不是科学圈内的人,他却想推翻科学的主流认同,所以这个还差得很远。
了解转基因的两本书
转基因技术跟上市之后的安全性,我在这个答疑里不具体说了,因为之前说过很多。如果大家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或者是疑惑很多,想争论的话,那我推荐大家两本书:
一本是《转基因:“真相”中的真相》,后一个“真相”是没有引号的;
另外一本是《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
它们都是针对性极强的内容,文字的表述风格跟那些做得非常好的微信公众号是差不多的,读起来没有门槛。
第一本书里就系统地梳理了到现在为止典型的31个谣言的出处,谣言是怎么被击碎的。
如果把反转基因的人士,他们的质疑分一下级,那现在社交媒体中,我现在看到的,出现的反转,95%都停留在初级阶段。
这些质疑都包括哪些呢?
比如:
说吃了它致癌的,说美国人是只种不吃,还有说现在没有问题不等于将来没有问题,得吃几代人没问题才行。还有说欧洲人都禁止的,中国人为什么用?就是这些都属于是最初级的;
中级阶段,就是喊要什么知情权的;
高级段位就是列举了几个所谓的安全性事件,能把细节说得比较详细。很多人都把这些当作真相了,而这些真相其实是假的。
所以在第一本书里的这书名,“真相”中的真相,第一个真相是带着引号的。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假的真相比较好懂,所以跟着信的人就特别多。而真的真相读起来确实比较费脑子。所以,如果真的心存怀疑的话,我也推荐这本书。
如果,你要能把这些粉碎谣言的内容也给粉碎了,那才是真正能证明转基因技术是有害的。
第二本书是《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
它的重点是介绍玉米、大豆、油菜这些种植量最大的农作物,在全球种植的情况是怎么样的,用了转基因技术的国家跟没有用这个技术的国家,在这个品类的进出口的差距是怎么样的。
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去看,你就知道了,如果现在还幻想让农业模式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耕种方式,那全球的土地顶多养活3000万人。家里头有个小院,开片地,种种蔬菜水果,这个当休闲娱乐可以,指着这种方式养活全世界人,那是不可能的。
好了,关于转基因为什么不是一场阴谋的回答就是这样。
我再次推荐《转基因,“真相”中的真相》和《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这两本书。
父母最重要的价值是给孩子提供安全感
文章中我讲了一个震撼到我的咨询故事,一位女士不断买房子,而且买的都是犄角旮旯的房子,还都奇形怪状,房子的共同点是她要住的卧室,要有一个长长的通道,为的是当妈妈要进入她卧室时,她能提前知道。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周折?给卧室加一把锁不就可以了吗?问题是,她妈妈不允许她这么做,而她已经40多岁了。她妈妈就是她世界里的宗主国,而她是自己世界里的殖民地。
父母最重要的价值,是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第二篇文章《我们都需要一个安全空间》,讲的是当父母能稳定地给孩子提供安全空间时,一个人把它内化到内心,就形成了所谓安全感,然后就可以安然入睡了。如果没有这个,即便强如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一样会遭受严重失眠的折磨。
——武志红《复盘:关于“空间”主题的回顾》
人的皮肤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嘴唇是红色的?
徐来
嘴唇的表面也是皮肤,跟我们身体表面其他地方一样,为什么只有嘴唇是红色的呢?
首先,我说一说皮肤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皮肤的颜色是由黑素细胞决定的,黑素细胞带有黑色素,它在皮肤中越多,那么皮肤的颜色也就越深。嘴唇上的黑素细胞非常少,所以嘴唇本身几乎不带有颜色,甚至可以说是透明的。这样一来,皮肤下面血管的颜色就透了出来,所以我们的嘴唇就是红色的啦。
所以,如果血液中氧气不足,那么嘴唇的颜色就会随着血液的颜色而变深,甚至变成紫色。有的时候,非常寒冷的天气都会导致这种嘴唇发紫的现象。
小错严厉批评,大错云淡风轻
正确培养孩子的“愧疚感”,feeling of guilt,对他们的成长是好事儿。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引发愧疚感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励行动去弥补和改变,而不是为了让对方难受,所以如果对方已经有改变的行为和弥补的意思了,不必非要指出来。比如说,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有个管理上的技巧,跟刚才说的很像。松下幸之助对于错误是这么处理的,小错要严厉批评,大错云淡风轻,让别人自己反省,比如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名厂长管理的工厂发生了火灾,损失很大,结果松下幸之助只对这个厂长说了四个字:好好干吧。一句批评都没有。这个厂长后来加倍努力工作,回报松下幸之助的信任。我觉得这个沟通技巧值得分享给你。
——马徐骏《周末英语加餐 | 有韧性的人生》
建议:三个方法帮你轻松戒糖减肥
什么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呢?如果你的回答是脂肪,那就错了。《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简单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才是肥胖流行的罪魁祸首。
人体可以合成的糖是有上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太多,多的糖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到体内,引起肥胖,而肥胖又会引起很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此外,长期高糖饮食,还会加快肝脏细胞储存脂肪的速度,形成脂肪肝等。
那么该怎么避免这些危害呢?这里介绍三个戒糖的方法。
第一,不喝甜味饮料。调查显示,美国人饮食中约47%的添加糖都来自甜味饮料,而饮料中的糖都是毫无营养的卡路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不超过25克,而一瓶450毫升的可乐中就含有52克糖。如果你是为了摄取咖啡因而饮用碳酸饮料,那就换成茶或咖啡吧。如果是为了享受碳酸的口感,那么可以试着改喝无糖、零卡路里的气泡水。
第二,注意早餐搭配。在早餐时,不要被标榜为“健康”或“天然”的早餐食品骗了,很多调味酸奶和玉米麦圈中都含有大量糖。想要享用营养早餐,最好尽量多吃少糖或不含糖的谷物食品,不想吃谷物,也可以选择炒蛋、水果、原味酸奶和坚果等。
第三,查看调味品标签。和早餐食品一样,酱料和调味品中添加的糖分也比你想象的要多。例如,亨氏番茄酱的四种主要配料中,有两种都是甜味剂。看标签时,除了要注意白砂糖以外,还可以看看有没有其他隐藏的关键词,比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糖浆和浓缩甘蔗汁等。
以上就是《纽约时报》介绍的戒糖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李翔知识内参
洞察: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呢?实验心理学家培特•约翰森(Petter Johanson)在Ted演讲中介绍了他的系列实验,约翰森表示,很可能,你并不了解自己的动机。
第一个实验是这样的:约翰森邀请了一些实验者,在他手里的两张照片中间,选择更喜欢的那张。事实上,约翰森每只手都拿了AB两张照片,如果实验者说他更喜欢A,他就把B递给对方,让对方说出喜欢这张的理由。
结果,超过八成的人都没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照片被换了;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一位男生选择了女生A的照片,约翰森把女生B的照片递给他,这位男生对着照片解释说,我喜欢女生B是因为她看起来很有活力,耳环也很漂亮。然而,他真正选择的女生A,根本没有戴耳环。
第二个实验是在美国总统大选前,约翰逊做了一系列问卷调查,询问人们支持哪个党派,以及对于关键社会议题的态度。当调查对象填问卷的时候,测试者也偷偷地用完全相反的答案填一份新的问卷,然后以检查答案为借口,换掉对方的答题纸。接下来,测试者询问调查对象,你每个题目为什么会这样回答。
根据最终的结果,有10%的人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接近20%的人从坚定的政治立场变成了不确定。这个比例看起来似乎不大,但是如果应用到真实世界的总统选举中,恐怕会对投票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从这一系列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第一,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清楚明白自己的每个决定,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通过观察事实然后自我合理化;
第二,我们应该注意所有和“为什么”有关的问题。大部分时候,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是很模糊的。当你问他:“你为什么还在做这份工作?”请注意,很可能在你提问之前,他对于这件事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你的提问才让他第一次做出了价值判断;
第三,乐观一点看,这系列实验说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那么固执己见,我们的决策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你能让反对者看到你的观点,并且认真思考你的动机,很有可能,对方会理解和接受你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自己本身。我们不需要告诉自己做人需要始终如一,改变主意没什么大不了。
以上就是实验心理学家约翰森带给我们的启发,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翔知识内参
郝景芳:提高孩子“逆商”的快乐教育
科幻作家郝景芳的本职工作是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做经济研究,她也非常关注儿童教育领域。最近她在做调研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对她提到了现在年轻一代非常缺乏抗挫折的能力。郝景芳在她的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文章,谈到了抗挫折能力的根源——“快乐教育”。
郝景芳认为,年轻一代抗挫折能力差或者说“逆商”不够,问题并不在于快乐本身,快乐教育原则也没错,而是在于有一些快乐教育只教给孩子随心所欲,没有教给孩子如何变得优秀。
郝景芳说:“一个孩子进入真实世界,首先需要做到这个世界认可的胜任,做到能够让自己按自己期望生活得优秀,然后才有空间和余地随心所欲。”把快乐与学习对立起来,实际上混淆了两种快乐:不受约束的快乐和自我满意的快乐。前者往往是家长想把自己没享受过的自由都给孩子,但这种无人看管的自由快乐,一般持续不了太久就会厌倦。而后者是因为自豪,因为实实在在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因为看到自己的成长而持续地快乐。这两种快乐孩子都需要。
郝景芳建议家长们不必低估孩子自身成长的力量。她说:“每个孩子身体里,与生俱来都带有对自己的自豪。家长需要做的是看见它,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样保护起来让它发芽。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相信,他也会学着相信自己,进而期许更好的自己。”
在这样的快乐教育中,家长也可以批评和管教,但它不等于压抑和压制。这其中的区别是当你带着挑剔和嫌弃管教,内心的话语是:“这孩子怎么这么烦人?”“这孩子天生脾气太差,得管。”而带着相信和期许管教,内心的话语是:“不行,你完全能比这做得更好。”“你只是偶尔这样,我相信你能更好。”“你这么棒,再做到这点,你就更棒了。”
每个孩子都期待自己被期许,期待他人认可自己的天赋,期待看到自己的进步,期待在挫折与困境中有人能锲而不舍地说“别放弃,你可以的,你就差一点点了”。一旦孩子感受过被人信任和自我进步的喜悦,那么他将不会把努力当作快乐的敌人,因为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在生长。那就是他未来抵抗困境、破茧成蝶的唯一力量,也是最长久的快乐源泉。
所以,总结起来,郝景芳认为,放手不管不等于快乐教育。而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能为自己的成长而自豪才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正确途径。
——李翔知识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