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浦东情节

     落霞夕照,漫步于滨江大道,看见熙熙攘攘的人流,陆家嘴,一个集航运、贸易、金融为一体的中心展现着它的繁荣及昌盛,或许这就是浦东为何在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基础之一!路过浦东东部,曾看到路旁的标语是这样描述浦东的:一个由海港、空港、外加一个迪尼斯组成的现代化集镇;浦东街镇也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新场古镇、高桥古镇和川沙古镇,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区县级建制单位里是很少见的;还有大团北市街、新场老街、下沙老街、六灶老街、横沔老街、川沙北市街、高桥老街、三林老街等中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更是突显了江南水乡和传统风貌相结合的特色。

       随着改革浪潮的推进,随着历史的变迁,随着岁月的沉淀,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夜晚来临霓虹闪烁,灯红酒绿下的人们似乎早已淡忘了曾经的浦东。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已在浦东这片土地生活了二十余载,但突然发现,似乎再也见不到往昔那幽静的院落;再也闻不到往昔那花草的香味;再也看不到三五成群的孩子踢毽子荡秋千及跳绳了;那踢球的草坪也不知什么时候被广场所代替。还记得那时的河流清澈见底,去河里抓鱼虾及游泳是曾经最快乐的事,那时也没有太多的水泥地,四处都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很多时候甚至特别怀念跟爷爷奶奶下地干活时的情景……

       老一辈的生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候的家里蔬菜不用买,自家地里种,属于自给自足,吃不完时还会送一些给亲戚朋友。每到春天芒种,印象最深的是插秧,把饱满的稻谷种子撒在水里发芽放在做好的托盘里,然后每家合起来几十盘放在一个棚里,加热让谷种在一周左右发芽到5厘米,然后各家开始到田里插小秧,小秧长一个月左右再拔出来插大秧,分别插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里。插小秧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可以帮着父母做,大秧因为比较重需要力气,就是大人们去完成。除了插秧,还有种各种蔬菜,如卷心菜,大白菜,黄瓜,土豆,红薯,西红柿,葫芦,小青菜,南瓜,以前我们吃的都是无公害纯天然的食物,都是原生态种出来的,根本不用担心食品安全这个问题……现在虽然科技更发达,稻谷蔬菜也更高产,但食品安全问题却更严峻!

        小时候帮爷爷奶奶干活最多的就是在土灶头烧火,奶奶做的饭菜可香了,只要一想起味蕾就开始馋,特别是红烧肉的那个味!但只有客人来的时候才能吃到,所以那时候的我经常盼望着家里有客人来。那时鱼对我们来说一点不稀奇,河里随便下两网就是一大盆,南瓜也堆得到处都是,所有吃剩下的东西都给猪吃,所以养猪根本不用饲料,养的时间也很长,基本都一年以上,个个猪都膘肥肉壮。那时候家家户户吃的都是猪油,因为那肉跟油都特别香!

       那时我家老房是瓦盖的两层四合院,院门口有两根高大的梧桐树,院里有一小块种菜的土地,用篱笆围着防止鸡鸭进去糟蹋蔬菜,院子东北角还有一口老井,喝水浇地都是到里面打水。爷爷奶奶平时比较忙,所以我很小就学会了帮奶奶打扫院内卫生,只是每到秋天,院门口的树都会掉下厚厚的一层树叶,踩上去沙沙响,我舍不得打扫,偶尔也会遭到奶奶的埋怨……那时候每年过年都会放很多的鞭炮,炮灰都是我和姐姐去清理,奶奶会奖励勤劳的我们新衣服过年,过年是我跟姐姐觉得最幸福也最开心的时候,所以内心特别渴望天天都是过年。喝喜酒也是我们小朋友开心之一,因为不仅能吃到好的,也一样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现在除了过年拜年拿压岁钱这个传统至今未变以外,好像其它都变了,过年闻不到鞭炮声了,买新衣服也没了兴奋劲,快乐似乎也都变成了奢侈品!

     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却总有一些画面存留于记忆深处,在时间的相册里,我珍藏着老照片记录着我的成长,而这些东西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刘克芬/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浦东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