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 关于NSURLCache


一、简介

  • NSURLCache 为应用的 URL 请求提供了内存以及磁盘上的综合缓存机制,作为基础类库 URL 加载的一部分,任何通过 NSURLConnection 加载的请求都将被 NSURLCache 处理。
  • 网络缓存减少了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次数,同时也提升了离线或在低速网络中使用应用的体验。
  • 当一个请求完成下载来自服务器的回应,一个缓存的回应将在本地保存。下一次同一个请求再发起时,本地保存的回应就会马上返回,不需要连接服务器。NSURLCache
    自动透明 地返回回应。
  • 为了好好利用 NSURLCache
    ,你需要初始化并设置一个共享的 URL 缓存。在 iOS 中这项工作需要在 -application: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
    完成
 - (BOOL)application:(UIApplication *)application 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NSDictionary *)launchOptions{ NSURLCache *URLCache = [[NSURLCache alloc] initWithMemoryCapacity:4 * 1024 * 1024 
diskCapacity:20 * 1024 * 1024
 diskPath:nil];
 [NSURLCache setSharedURLCache:URLCache];}

缓存策略由请求(客户端)和回应(服务端)分别指定。理解这些策略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是为您的应用程序找到最佳行为的关键。

二、NSURLRequestCachePolicy

  • NSURLRequest 有个 cachePolicy 属性,它根据以下常量指定了请求的缓存行为:
    • NSURLRequestUseProtocolCachePolicy: 对特定的 URL 请求使用网络协议中实现的缓存逻辑。这是默认的策略。
    • 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LocalCacheData:数据需要从原始地址加载。不使用现有缓存。
    • 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LocalAndRemoteCacheData:不仅忽略本地缓存,同时也忽略代理服务器或其他中间介质目前已有的、协议允许的缓存。
    • NSURLRequestReturnCacheDataElseLoad:无论缓存是否过期,先使用本地缓存数据。如果缓存中没有请求所对应的数据,那么从原始地址加载数据。
    • NSURLRequestReturnCacheDataDontLoad:无论缓存是否过期,先使用本地缓存数据。如果缓存中没有请求所对应的数据,那么放弃从原始地址加载数据,请求视为失败(即:“离线”模式)。
    • NSURLRequestReloadRevalidatingCacheData:从原始地址确认缓存数据的合法性后,缓存数据就可以使用,否则从原始地址加载。

注意

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LocalAndRemoteCacheData
和NSURLRequestReloadRevalidatingCacheData
根本没有实现(Link to Radar)更加加深了混乱程度!

  • 关于 NSURLRequestCachePolicy
    ,以下才是你 实际 需要了解的东西:

常量 -------------------------------意义
UseProtocolCachePolicy------------- --默认行为
ReloadIgnoringLocalCacheData---------不使用缓存
ReturnCacheDataElseLoad-------------使用缓存(不管它是否过期),如果缓存中没有,那从网络加载吧
ReturnCacheDataDontLoad------------离线模式:使用缓存(不管它是否过期),但是从网络加载
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LocalAndRemoteCacheData,NSURLRequestReloadRevalidatingCacheData根本没有实现


三、HTTP 缓存语义

  • 因为 NSURLConnection被设计成支持多种协议——包括 FTP、HTTP、HTTPS——所以 URL 加载系统用一种协议无关的方式指定缓存。为了本文的目的,缓存用术语 HTTP 语义来解释
  • HTTP 请求和回应用 headers 来交换元数据,如字符编码、MIME 类型和缓存指令等。
  • Request Cache Headers
    • 在默认情况下,NSURLRequest 会用当前时间决定是否返回缓存的数据。为了更精确地控制,允许使用以下请求头:
      • If-Modified-Since- 这个请求头与 Last-Modified 回应头相对应。把这个值设为同一终端最后一次请求时返回的 Last-Modified 字段的值。
      • If-None-Match - 这个请求头与与 Etag 回应头相对应。使用同一终端最后一次请求的 Etag 值。
  • Response Cache Headers
    • NSHTTPURLResponse 包含多个 HTTP 头,当然也包括以下指令来说明回应应当如何缓存:
      • Cache-Control - 这个头 必须由服务器端 指定以开启客户端的 HTTP 缓存功能。这个头的值可能包含 max-age(缓存多久),是公共 public 还是私有 private,或者不缓存no-cache 等信息。详情请参阅 Cache-Control section of RFC 2616。
    • 除了 Cache-Control 以外,服务器也可能发送一些附加的头用于根据需要有条件地请求(如上一节所提到的)
      • Last-Modified - 这个头的值表明所请求的资源上次修改的时间。例如,一个客户端请求最近照片的时间线,/photos/timeline,Last-Modified 的值可以是最近一张照片的拍摄时间。
      • Etag - 这是 “entity tag” 的缩写,它是一个表示所请求资源的内容的标识符。在实践中,Etag 的值可以是类似于资源的 MD5 之类的东西。这对于那些动态生成的、可能没有明显的 Last-Modified
        值的资源非常有用。
  • NSURLConnectionDelegate
    • 一旦收到了服务器的回应,NSURLConnection 的代理就有机会在 -connection:willCacheResponse: 中指定缓存数据。
    • NSCachedURLResponse 是个包含 NSURLResponse 以及它对应的缓存中的 NSData 的类.
    • 在 -connection:willCacheResponse: 中,cachedResponse 对象会根据 URL 连接返回的结果自动创建。因为 NSCachedURLResponse 没有可变部分,为了改变 cachedResponse 中的值必须构造一个新的对象,把改变过的值传入 –initWithResponse:data:userInfo:storagePolicy:,例如:
 - (NSCachedURLResponse *)connection:(NSURLConnection *)connection willCacheResponse:(NSCachedURLResponse *)cachedResponse
{ NSMutableDictionary *mutableUserInfo = [[cachedResponse userInfo] mutableCopy]; 
NSMutableData *mutableData = [[cachedResponse data] mutableCopy];
 NSURLCacheStoragePolicy storagePolicy = NSURLCacheStorageAllowedInMemoryOnly; 
// ...
 return [[NSCachedURLResponse alloc] initWithResponse:[cachedResponse response] 
data:mutableData 
userInfo:mutableUserInfo
 storagePolicy:storagePolicy];
}

如果 -connection:willCacheResponse: 返回 nil,回应将不会缓存。

 - (NSCachedURLResponse *)connection:(NSURLConnection *)connection willCacheResponse:(NSCachedURLResponse *)cachedResponse
{
 return nil;
}

如果不实现此方法,NSURLConnection 就简单地使用本来要传入 -connection:willCacheResponse:的那个缓存对象,所以除非你需要改变一些值或者阻止缓存,否则这个代理方法不必实现。

文章参考自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iOS - 关于NSURLC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