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配备军事教员,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走进中学和大学的第一天,许多同学都会产生焦虑情绪,因为军训随即开始。一般我们都要煎熬七天,才能好好地坐进教室里上课。这时有同学就会想,我们军训这么累,不知道中国古代的同学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为此苦恼呢?
中国的军训制度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夏商时期通过学校对贵族进行军事教育。
周朝时的“大学”以“六艺”为标准课程,其中的“射”、“御”是指射箭和驾车,男子长到十三四岁就要进行正规军事训练。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当时军事与祭祀处于并重的地位。
《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在矍相的园圃亲自教授弟子学习射箭,而后才开始对民众进行礼的宣教。
墨子开创的墨家本身就是一个准军事组织,《新语·思务》记载:“墨子之门多勇士。”中学课文《公输》记载了墨子一次伟大的救国行动,亲自演示守城之法,竟然令发明新式云梯的公输般败下阵来。
战国时代留下了许多兵书,《孙膑兵法》中就有数篇谈及军事训练的篇章。《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许多战国时期的军训教材。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儒家学术逐渐成为正统,军训的功能逐渐弱化为一种礼仪。
秦朝“收天下之兵”,禁止民间办学,官学中的军训内容已大为削减。
汉初推崇黄老,休养生息。陆贾劝谏刘邦重文抑武:“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略去了孔子的军事教育思想。王莽时期,刘昆办学,春秋两季带领弟子学习骑射,王莽因此生疑,将他下入牢狱。
虽然汉代郡学学宫春秋时节都举行射礼,但这不过是一种聚会礼仪和活动。说白了,就是仪仗和排场,给嘉宾们助兴,宴饮时不觉无聊。
隋朝“偃武修文”成为国策,科举兴起,文举不用考试武学,军训逐渐废弃。
唐朝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
宋朝军事被严重压抑,读书当官才是康庄大道。程朱理学将习武与赌博等同,禁止学生学习军事。
元朝将理学发扬光大,并多次颁昭禁止汉人习武学射。
明清之初,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教训,注重军事训练。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要求官学学生都要练习骑射,并在科举中增加相关科目。
清朝初立,统治者极为重视军事技能培训,八旗子弟武功不合格不准参加文试。
但是程朱理学在明清之时确立了官方显学的地位,广大学子最终还是得乖乖考八股,练武终难成为正途。
晚清时军训重新摆到了国家大计的位置。1894年清朝经历甲午战争惨败。1902年,蔡锷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正式提出学校增加军事课程,请军官教授学生军制、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1906年,清政府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民国初期对军训极为重视。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同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然而,一战结束之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战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把“尚武”从教育宗旨中删除。随后,1922年颁发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学校军训又随之停滞。
由于日本带来的巨大威胁,1929年,军事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1931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要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训练,若至毕业时仍不及格,则不准毕业;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训制度与秦汉以来的大趋势是一脉相承的,学院军训是一种仪式化的活动,通过军训学习军事素养是次中之次,学生几乎连枪管都见不着。最重要的是学习服从精神,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共和国的军训是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一部分。
经过历代军训简史的浏览,我们可以得出几条结论:
1、军训是一项国家基本政策,政府根据国防与政权需要,确立、削弱或废止军训制度。
2、强调军事的朝代或历史时期,军训就会被重视,因为军训是塑造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战国结束后,中央集权政制确立,历朝历代总体趋势变成弱化军事,强调道德文章,军训制度被边缘化。
但是秦汉以来,中间依然会有些军训的小波峰时期,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乱世中争夺政权、战争兼并的需要;
2、开国之初,国家大政方针尚未抵定,武力惯性尚未消除;
3、吸取前朝灭亡教训,采取文武并重的国政方针;
4、开国皇帝多为武人,手握强大军权,英气勃勃,并不过分担忧地方和民间军事力量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5、外部环境十分艰险,国家和政权陷入危急存亡关头,亟需全民的军事水平提高,以补充和预备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