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次自我救赎,戊戌变法双甲祭

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次自我救赎,戊戌变法双甲祭_第1张图片

再过三天,就到了六十年一次轮回的农历戊戌年。

对于 “戊戌”这两个字,一笑君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因为120年前的戊戌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近代历史重大走向的事件——戊戌变法。

公元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以大清光绪帝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新派官僚发起了一次自上而下的,以救亡图存、革故鼎新为目标的维新改良。

这次改良最终以慈禧太后、荣禄等保守派的反戈一击,囚禁光绪帝,屠杀六君子,康梁出逃日本而告终,共历时103天,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失败对近代中华民族走向的重要影响,一笑君这里只说一句话:这是一场保守派、维新派及所有中华儿女三方皆败的改良,其受益者包括两年后的八国联军、三十三年后的日本皇军,有美国人、英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唯独没有中国人!

这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次自我救赎,这是所有改良者的最后一次失败努力,从此几十年内,中华大地再无自我革新的机会,剩下的只有枪炮和鲜血!

后人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多认为有两个因素:一是慈禧所代表的保守派实力强大;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在一笑君看来,这种看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通过现象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保守派为什么强大?

维新派为什么弱小?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

何为上下同欲?

利益方向一致谓之上下同欲!

保守派的强大是代表了更多人的利益,维新派的弱小只能说是助者了了。

改良不是革命,革命是加法减法一起做,而改良只能做加法。

维新派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加法没做好,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做好,而减法的效益却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激起保守派的反击,出师未捷而中道崩殂。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团体消灭另一个团体的殊死斗争;而改良只能是请客吃饭,做好饭,多做饭,让所有的人都吃上饭。

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最主要的原因是包括光绪在内的维新派自始至终没搞明白两个问题。

第一,权力从哪来?

众所周知,光绪的帝位是“捡”来的,是慈禧一手推上皇位的。二人至少有这样三重关系:名义上的母子,血缘上的姨甥,亲戚上的婶侄。

用打断胳膊连着筋、恩同再造形容慈禧对光绪的感情并不过分。

一直以来,慈禧也是这样做的,从她还政光绪以及最初对变法的态度可以看出。据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所著《慈禧外纪》记载,慈禧对请示变法的光绪皇帝表明了她的态度:“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一笑君觉得完全不必怀疑变法之初慈禧对变法的支持态度,无论是从1840年之后连续发生的一系列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对清廷政权的破坏,还是从戊戌变法之前已经蔚然成风的洋务运动来看,改良,早已成为各种势力的共识。

慈禧支持改良,是应有之意。

而为何只搞了不到一百天,慈禧对改良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因为,光绪要砸了慈禧的“锅”!

变法一开始,光绪就开始了他的架空慈禧之旅。

先是开除帝师兼军机重臣翁同龢,后因王照上书被阻而罢免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六位部长级高官。仅京师一地,就裁剪衙门十多处,失业的政府官吏近万人,且一不发失业遣散费,二不安排重新上岗。

更在其后,密结手握重兵的统兵大将袁世凯。

这是什么节奏?

这是儿子要干掉母亲,外甥要干掉大姨,侄子要干掉婶娘的节奏!

叔可忍,婶不可忍!

于是权力的发包方——慈禧女士,一声令下,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潮水退去,沉浸在千古一帝幻想中的光绪才突然醒觉自己原来一直是在裸泳——没有慈禧自己屁都不是!

第二,权力怎么用?

权力是个好东西,玩的好的千古留名,玩的不好的身死人手。

很显然,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不是玩弄权力的高手,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这几位老哥几乎犯了所有政客不能触犯的铁律。

1898年,维新派主要人物年龄及之前工作经历如下:

康有为,40岁,工作经历: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教书;

梁启超:25岁,工作经历:《时务报》主笔;

谭嗣同,34岁,工作经历: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康广仁,31岁,工作经历:创设大同译书局;

杨深秀,49岁,工作经历:刑部主事、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

林  旭,23岁,工作经历:捐赀为内阁中书;

杨  锐,41岁,工作经历:内阁中书、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

刘光第,39岁,工作经历:刑部主事。

此八人中,四人为知识分子,没有一天从政经历;四人为芥末小吏,官最大的杨深秀无非相当于一个厅级干部。

既缺乏一呼百应的个人威望,又没有洞察人心的眼光能力,当巨大的权柄突然落入他们手中之时,维新派更多的表现是“手足无措”和“权力滥用”。

一朝权在手,便是快意恩仇。

首先,就是这次变法的旗手,著名学者,康有为老先生,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

康有为最大的问题是私心太重,一心想通过改革将自己推向最高权力的宝座。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是“戊戌变法”,不如说是“康有为变法”,戊戌变法是康有为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康版改良”!

康有为流亡后,不断宣扬“保守派”绞杀了改良。确实,戊戌年朝野内外大多数官僚、士大夫都站在了康有为的对立面,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人站在改良的对立面。这些人并不是反对改良,而是反对“康版改良”!

其次,是维新派的诸多领袖人物,错误的将解决中国问题的几乎全部希望寄托于外国人,过分的崇洋媚外,激起了保守派的反感。

譬如康有为力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当光绪顾问,并力主付以事权。

另一维新大将杨深秀更是主张应与“英、美、日本三国”结为“合邦”,并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

这是改良吗?这是要主动和平灭国亡种的节奏!

更过分的是谭嗣同居然说:“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说慈禧是卖国贼的进来看看,究竟是谁要卖国?

改良不是革命,不是天翻地覆,更多是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向前进。

想想那个被裁员就一怒之下掀翻大明朝的李自成,你就知道砸人饭碗等于逼人革命的道理。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皆大欢喜,而不是新人笑来旧人哭。

这方面有没有成功的范例呢?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个例子。

13年后的袁世凯,能够成为清廷、洋人、旧军阀以及革命党四方共推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一人,也做到了。

老袁只用四招就把马上要四分五裂的中国给稳住了:

清廷:待遇不减,永住皇宫;

洋人:条约不变,利益保证;

旧军阀:地盘依旧,大块吃肉;

革命党:民主选举,开设国会。

大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大欢喜的趋势!

如果不是老袁昏了头搞复辟,也许今天其也是一位救国救民的大伟人。

变法的内容有千种,归纳起来无非是政治、军事、经济,如果维新派当时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已经形成全民共识的军事、经济上面,用十几、几十年的时间把军事做强,把经济做大,而不是上来就去撸人家的官帽子,砸人家的饭碗,也许历史改写也未可知。

而这一切,也随着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的一顿乱砍,只能成为穿越小说家的意淫想象。

�����<�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次自我救赎,戊戌变法双甲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