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儿”二三事

序:

我是海燕儿!

真真的本人!

不认识我?

非常正常!

不过,我相信,你肯定见过或者听过很多“海燕儿”的故事,说不定,你身边就有一位呢~

若你恰好也是海燕儿,我想你更能体会我的心,想换个名儿的心。

可是我,至今,仍没能狠下毒手,实在不忍心啊!

海燕这类生物,天上飞时,敢叫板海洋;海底爬时(有类无脊椎动物叫海燕,类海星),可柔若无骨,我见犹怜。可刚可柔,能屈能伸。

所以,哪怕海燕儿已经是烂大街的称呼(曾经我大学同系同班的,就有两个海燕儿),可是无可救药的,我仍犹豫不舍。

所以,我还是海燕儿,应该是一辈子的海燕儿。

——海燕儿不一样(20190719)


30年前,我出生于四川盆地一个小山村的小山坳,因住户大都姓伍,人称“伍家沟”。

当年的“伍家沟”,入眼处尽是茅草屋,最养眼的就数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庄稼了。

爷爷一家五兄弟,男的基本上都在山坳结婚生子,然后找块地儿,吆喝来一群兄弟,挖挖地基,撘个茅草屋,就有了自己的温馨小家。

伍家,就这么一代代的在小山坳里发展壮大,见证着小山坳飞一般的发展。

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25年时间,从前的四处漏雨的茅草屋渐渐变成了白墙黑瓦的砖瓦房,现在又变成了2-3层贴满瓷砖镶嵌着玻璃的现代楼房。从出门尽是泥泞的山路,变成了铺到家家门口的石板路,现在又成了铺了水泥的白花花干干净净的大马路。从一切依赖两只脚的翻山越岭,到有了自行车,然后是摩托车,现在是小汽车……

小山坳不断变化着,到了我们这一代,出远门的、在城市安家的,越来越多,只逢年过节时山坳里人气爆棚。禁不住想起,小时候那随时都热热闹闹的场景了。

我爷爷排行老三,可惜,我爸两三岁时,爷爷已经不在了。当年,在我们村,照片太昂贵太稀罕了,爷爷一张照片都没有,无缘可见。

爷爷家五兄弟就爷爷和幺爷爷家儿子最多。

爷爷有六个儿子,起名很有特色,都是“姓+辈分(顺)+一个字(依次是,兴、金、林、立、付、飞)”。

虽然最后六个字连在一起没什么含义,但每个字都寄托了对后代的祝福。讲真,我很感动,替父辈们感到幸运,他们的名字不是“伍一、伍二……伍六”,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我爸排行第五……)。

小时候,就我爸和大伯常在山坳。大伯这辈子没结婚,奶奶帮着给抱养了一个小女儿,相差不过五岁,和我们家很投缘,跟着我们叫爸妈,理所当然的成了我们家老三。听说,小妹是重阳节出生,小名就叫“重阳”了,我们还习惯这样称呼她,反而不容易记起算命先生费尽心思起的大名。

幺爷爷女儿更多,后来都嫁到别村安了家,还有两个儿子,名字更具时代特色——“建国” “犁全”,这就是我爸的两位堂兄了。

在生二胎还罚款的年代,在我爸妈开了先河之后,爸爸的两位堂兄不约而同的想方设法生了二胎,据说当年生二胎是一件风险很高成功率极低的事儿,因为一经发现一被举报,孕妇会立马被拉走,人工滑胎。我妈,和两位婶婶,都勇敢的体验了一把怀二胎那场没有硝烟的惊心动魄的战争。

为什么一定要生二胎呢?因为一个孩子孤单吗?更重要的是,头胎都是女儿啊,如果头胎是儿子,我想,估计没我和两位堂姐啥事儿了。

也真真巧了,我爸和他的两位堂兄的子女,都是姐姐+弟弟的组合,这算得在上风险中,最有幸的一件事儿了吧。

而且,大姐的弟弟最小,二姐的弟弟其次,我的弟弟最大。我们三姐妹依次小一岁多,他们三兄弟也依次小一岁多,而,我和弟弟相隔两岁。

印象中,那些年,山坳里充满了我们7姐弟的声音和身影,那场景仿佛铭刻骨髓,很回味。

弟弟们的名都很正常,小妹也还好。我们这三个丫头的名,就似乎大有来头了,我的,最甚。

大姐,出生的时候大概竹子长得特别茂盛,家人得到了阴凉吧,取了“林”和“英”(阴在名中不妥)两个字。

二姐,随了“林”字,想来出生时家人见到了燕子,便选了个“燕”字。

我呢?可能我爸妈或者好心的婆婆婶婶都很喜欢燕子,非得让我和二姐充满了联系,名字中一定有“燕”。据说,我们一大家子觉得我是三个丫头中最小的,又不满意“小”,就取了谐音,小时候,我是“晓燕”。

后来呢?据我妈说,有人提到“晓燕晓燕,一点都不够大气,还越叫越小了,干脆改成海燕嘛,准能成气候”。我爸妈大概觉得这主意很对胃口,于是,户口本的名儿终于多了个曾用名,我也就这么的成为了“海燕”。

当初的小山坳,田地是主要的工作内容,那时候没有电话,相互间传递消息,多是用“喊/吼”的,一吆喝,山里还有回声。

那时候父母叫自家孩子,特别流行“……哇”或者“……狗”,我若和爸妈不在一处,这称呼还讲究点,他们会叫我海燕儿,喊起来,确实响亮的。倘若在一处,那么我也体验了一把流行的称呼,“海娃”、“燕娃”,甚至我妈偶尔还来一句“燕狗”(黑线……)。

所以,当初好像觉得叫什么都一样,海燕儿非常不错,挺亲切,挺响亮的。

当年,到了5岁,我们伍家沟的娃,就开始走进“姚家庙小学”的乡村小学了。有些人小学中途就辍学了,有些人读完了小学就不读了,有的人初中读了不靠谱的便宜学校经营失败读不成了,有些人进入镇上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当年我们村,只有极少数人走进了高中,走进大学的更少,顺利读完大学走出乡村的更是少。

幸运的是,在重男轻女的年代,我爸妈毅然让我读完了小学,进了县城最好的初中,不舍得我走远,就在县城读了最好的高中,高中毕业,遵循我的意愿,08年二本,选择了复读,09年进了华东师大,我就这么从一个小村庄,走进了县城,然后直接奔进了上海。

在我去上海之前,我去的最远的地方是去我们所在的市串亲戚,上午去下午就回了。所以,哪怕生在四川,我到过的地儿真心不多,甚至四川不少特产我都是在上海才知道的。这,一直是我的那些小遗憾。

出生在当初的小山坳,没有更多的资源,父母没办法给子女更多的拓展眼界的机会,甚至没有那种意识,连最基本的学费保障都很不容易。记得,当年,爸妈东拼西凑借来的钱让我到县城读初中,村里有不少人说着,“女娃家,读那么多书干吗呢?以后终归是别人家的媳妇儿,浪费钱啊!”(无数黑线……)

出生在小山村,走出来注定非常辛苦,更苦的是,有不少人连走出来的机会都没有。

我最幸运的是,爸爸妈妈坚持让我进学校,照他们的话说“你能读到哪儿,我们就供到哪儿,哪怕砸锅卖铁也让你读书”。

生在小山村,也许是不幸的。但是,生在有我父母的家,真的是万幸的。

他们之间的爱,感染了我;他们和别人友好相处的方式,好客的品格,影响了我;他们认真劳作吃苦耐劳的品质,熏陶了我;他们关爱孩子的行动,让我更懂得和同龄人相处,和孩子相处,甚至和孩子的长辈们相处……

仿佛,冥冥中自有注定,我和爸妈注定今生有缘,他们带给我的不仅是生命,而我回馈他们的还远远不够。

这辈子,最幸运的是,有这样的爸妈。

这辈子,最遗憾的是,09年的暑假,明明快要苦尽甘来,爸爸却在一天内突然没了,一家人幸福指数极速下降,而今,尽管我已成家,但真的真的非常怀念有爸爸的那些日子。

有些人,走得干干净净,仿佛不曾来过;有些人,离开了也永远的活着,却留给亲人无穷的眷恋和遗憾。

爸爸,如果,你还在,妈妈肯定非常幸福,弟弟和我也会更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燕儿”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