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画眉深浅入时无”,严肃点,有人正考试作弊呢(上)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大约在冬季。

即将参加次年春天科举考试的越州举子朱庆馀,给自己的一位前辈师长、时年54岁的张籍,呈上了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新婚之夜,洞房通宵都亮着红烛。


说到“画眉深浅入时无”,严肃点,有人正考试作弊呢(上)_第1张图片
洞房花烛夜,啊啊啊

这句最引人注目的是“停”字。“停”在这里,不是吹灭红烛,而是“一直亮着红烛”的意思。据唐朝韦挺《论风俗失礼表》“夫妇之道,王化所基,故有三日不息烛不举乐之感”,可知唐朝人结婚时的洞房花烛夜,是不熄灯的。

白居易也在诗中这样用过“停”字:“当君秉烛衔杯夜,是我停灯服药时”。由此可见,“停灯”“停烛”似乎是唐朝人的口头语之一。

“待晓堂前拜舅姑”:新娘早起就开始精心打扮,准备到堂前拜见公公和婆婆。

有人说了,你不要忽悠,诗中明明说是拜见“舅姑”,不是“公公和婆婆”。是的,按我们今天的理解,舅是指母亲的兄弟,姑是指父亲的姐妹。正如《尔雅·释亲》的解释:“母之兄弟为舅”,“父之姊妹为姑”。换句话说,“舅”“姑”二字,具有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起码也有3000年了。

但是,“舅”“姑”二字,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有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中间还兼有过别的意思。同样是这本《尔雅·释亲》,又解释说:“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呃,“舅”“姑”二字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意思?也许清朝著名学者郝懿行给《尔雅》作疏时的解释,可以帮助各位理解:

“谓之舅姑者何?舅者旧也,姑者故也;旧故,老人称也。夫之父母谓舅姑何?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亲如母而非母者,姑也。”

所以,诗中的这位唐朝新娘子要拜见的,就是她的公公和婆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新娘子梳妆完毕,低声问自己的丈夫。

这句没有什么梗,就不解释了哈。


说到“画眉深浅入时无”,严肃点,有人正考试作弊呢(上)_第2张图片
皱是觉得此处应该有个图

“画眉深浅入时无”:我画的眉毛,颜色浓淡和眉毛样式是不是现在时尚的样子?

这一句是千古名句,也是新娘子问新郎的话,丑媳妇即将见公婆,心中没底,在精心装修之后,重点向自己的新郎询问,自己画的眉毛是否足够时尚?

那么问题来了,在新娘子问这句话时,唐朝社会流行的时尚眉毛样式,是神马模样?

今天的我们,一般的理解,无非是柳叶眉、蛾眉等啥啥的,还能怎么着?

等把史料仔细一查,才吓了一跳。原来,唐朝的美女们,为了两条眉毛,从初唐到晚唐,居然一直在花样翻新地折腾。眉毛样式之多,令人咋舌。

原来,唐朝289年里,唐朝美女们的那两条眉毛,就一直没闲着。

先说颜色。画眉毛的颜色,自然首先是黑色。但由于画眉用的黛,是一种青色的矿物质。画眉时,黛色深浅时有不同,导致颜色略有差异。深黛,差不多就是黑色了;浅黛,则相当于绿色。

绿色眉,在唐朝又被称为翠眉。唐诗中关于翠眉的诗句很多:“银烛金杯映翠眉”“翠眉新妇年二十”“翠眉蝉鬓生别离”等等。

标新立异的是,唐朝美女们偶尔还搞搞新意思,画出一种黄颜色的眉毛来。《西神脞说》记录说:“温诗:‘柳风吹尽眉间黄。’张泌诗:‘依约残眉理旧黄。’此眉妆也。”

还好,唐朝美女们对于黄色眉毛似乎只是偶一为之,所以记录不多。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就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现代人对于黄色眉毛的接受程度,都不高。

再说样式。在唐朝,至少流行过以下十种画眉的主流样式:

据《丹铅续录》卷6记载:“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而且,唐朝的不同时期,还愣就流行过不同的时尚画眉样式。简单点说吧:初唐的时尚是柳叶眉、却月眉、阔眉,盛唐的时尚是蛾翅眉、倒晕眉、分梢眉,中唐的时尚是八字眉、血晕妆,晚唐的时尚是长眉、远山眉、柳叶眉。

朱庆馀所处的时代是中唐,所以他的新娘子要画出“入时”的眉毛,就必须得是八字眉,也就是唐明皇《十眉图》中排名第一的“鸳鸯眉”。

因为,她要是画的是“血晕妆”,估计她婆婆得当场把她打出家门,休了这个新新人类。

《唐语林》载:“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就是说美女们要将自己的眉毛刮去,然后在眼睛周围的皮肤上,用红紫色的颜料涂画三到四横,从而形成血肉模糊的视觉效果。

这个搞法,太过时尚,应该是当年的新新人类们搞出来的花样。朱庆馀刚过门的新娘子,就算心里想过,行动上也是无论如何不敢的。要是把公公婆婆吓出心脏病来,可不是玩的。再说新婚大喜,弄出个血肉模糊的效果也不吉利啊。

那她要“入时”,就只能画“八字眉”了。八字眉,是中唐时期最时尚的眉妆。此妆眉形基本平直,在眉心处上翘,整体呈八字形状。


说到“画眉深浅入时无”,严肃点,有人正考试作弊呢(上)_第3张图片
《宫乐图》中的八字眉

一介须眉男子白居易,居然也颇有雅兴,仔细研究过八字眉。他在《时世妆》中写道: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所以,八成儿当时新娘子问朱庆馀的是:我画的八字眉,样式和颜色是否符合如今的时尚?

朱庆馀这诗的诗题叫《闺意献张水部》。张水部,就是指张籍。他时任水部员外郎,这是一个隶属于朝廷工部的一个从六品上的官职。

工部有四个司,分别是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这其中的工部司,相当于工部的办公厅。而水部司的职责,是“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硙之事”。张籍的“水部员外郎”,是水部司的副司长,司长是“水部郎中”。

工部是六部中排名最后的一个部,水部司又是工部排名最后的一个司,张籍还是一个副职。可见,无论是品级还是职掌,张籍这官儿,都不算朝廷中的高官儿、大官儿。

当然,朱庆馀把自己的“洞房花烛夜”、“闺意”都向张籍汇报,当然不是看他的官大官小,而是两人之间的师生关系,非常不错。

一、收到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张籍回了一首《酬朱庆馀》

张籍作为前辈师长,收到晚辈学生送来的热情洋溢的汇报自己“洞房花烛夜”的诗作,一般应该是什么反应?

一般应该是这样的慈祥:好,夫妻很和谐嘛。小伙子,好好干,抓革命,促生产哈。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讨嫌:嗯,成家之后就应该立业。以后要好好工作,赶紧起床,加班儿去!

事实证明,张籍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二般的。

来看看他二般的证据。针对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张籍回了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的大意是:一位越女打扮得整整齐齐,在绍兴的镜湖湖心一边采菱一边唱歌。她虽然知道自己非常美丽,但逊色的衣着让她很是担心。其实就是穿上齐纨、鲁缟这样的丝织品都不能算名贵,只要她唱上一首采菱歌,就价值万金。

全诗看下来,二般的张籍,居然向新婚燕尔的朱庆馀,隆重介绍了一位采菱的越女。这是要勾引朱庆馀婚内出轨的节奏吗?这像个长辈干的事儿吗?

总之,感觉答非所问。一首诗是学生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新娘子,一首诗是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位采菱的越女。两个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尿到一个壶里去。

那是不是搞错了?这两首诗不是一问一答的存在,而是各说各的存在?没有搞错,史料是准确的,这两首诗具有一一对应、一问一答的紧密关系。答案,还得从这两首诗的本身去找。

其实,线索就在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诗题之外的另一个诗题里。这另一个诗题,叫《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是指“接近科举考试”。也就是说,朱庆馀身为进京赶考的举子,在接近科举考试的时候,给张籍写了这样一首诗。

显然,诗的内容应该不只是表面的闺房之乐那么简单,可能会与考试有关。

联系到考试,我们把第一首诗中的变量,换一换:

新娘子=朱庆馀,新郎=张籍,舅姑=科举主考官,画眉=朱庆馀的诗文。

这样一来,《近试上张水部》整首诗的意思就出来了。临近考试了,朱庆馀心中没底,所以写了这样一首诗,关键是最后一句话“画眉深浅入时无”:不知我的诗文,主考官——礼部杨嗣复侍郎看不看得上,今科中举是否有希望?

第二首诗中的变量也换一换:越女=朱庆馀,菱歌=朱庆馀的诗文。

朱庆馀是越州(浙江绍兴)人,所以张籍在《酬朱庆馀》中把他比作一位采菱的越女,而不是用越女来勾引他。

这样一来,《酬朱庆馀》整首诗的意思也出来了,关键也是最后一句话“一曲菱歌敌万金”:你的诗文很符合主考官——礼部杨嗣复侍郎的口味,可敌万金。

以上,才是这两首诗在当时的真实意思,以及它们所发挥的真实作用。

简单粗暴地概括这两首诗,就是以下两句话:

《近试上张水部》:我这次考试有戏不?

《酬朱庆馀》:主考官已搞定,好好考!

就这么点不大见得人的事儿,这俩居然还搞出了两首诗。更绝的是,诗中竟然没有一个字谈到了考试!

实在是含蓄到了极点,隐晦到了极点。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评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要我说,他俩这是“不著一字,巧妙作弊”。

下次请看:

《说到“画眉深浅入时无”,严肃点,有人正考试作弊呢(下)》

二、朱庆馀这诗,就是唐朝有“合理作弊”之嫌的“行卷”

三、朱庆馀好不容易考上了,咋掉头回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到“画眉深浅入时无”,严肃点,有人正考试作弊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