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故乡的人

四月与朋友去了一趟南京,住在上海路,感觉很是喜感,南京的上海路,上海的南京路,遂拍照发朋友圈,便有朋友觉得这种用别的地方的地名做自己城市地名很low。

上海很多街道也是如此,南京路、淮海路、延安路、四川路、西藏路,哪里都有。

有些是外国人那时候改的,比如南京路就是英租界为纪念《南京条约》而命名的。而有些则是中国人后来自己改的,比如淮海路是为了纪念淮海战役,淮海中路在法租界时期叫霞飞路,霞飞是个法国将军的名字。改为淮海,也好,也不好。

四九年后,各个城市开始大规模重命名自己城市的街道,所以你走到哪里都会发现几个解放路、人民路、复兴路,完全没有本身的个性。这段历史后来很是被研究街道的专家们所诟病,这种强硬的命名方式没有对一个城市历史积淀的基本尊重。

就像梁思成四八年煞费苦心保护下来的旧城墙和古建筑,在五十年代便被拆了个遍一样恶劣。旧城的胡乱改造和街道的胡乱命名,使得那些历史和记忆都随着倒下的墙砖消失了。

曾经我的朋友圈里有个闲谈,A说哦我家以前就在解放路啊,B说你说的是成都的解放路还是重庆的?

想想我们可能是拥有出生地但没有故乡的人。因为如今根本没有哪座城市重视自己的历史和建筑景观,所有地方都是一样的房子和霓虹灯,名字也是一样的,哪都是故乡。

A接着说,我家以前的解放路原来有一截古城墙,可惜后来给拆了。

现代化的城市本就在趋于一致,似乎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商业街、购物中心、写字楼,都是一模一样的。

“每座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相像,它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形态不定的尘埃入侵各个大陆。”——卡尔维诺

似乎要打破这样的诅咒,只能靠人们自身,那就是方言和习俗。中国万千口音,隔一条河一座山那口音就是两个世界。

某国际化大都市在中小学生中极力推崇普通话在我看来就是件很愚蠢的事。讲普通话当然没错,但两者明明可以共存,却要阻碍方言滋生的土壤,就是在消除城市的个性。每座城市都是不同的,还不从方言上分分清楚,那语言的历史也被抹杀了。

可能未来某一天,大家都住在一样的城市里,操着一样的口音,到底哪个才是故乡,只有天知道。


2015.07.03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故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