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漫谈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百度)

想必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吧。前一段时间不知怎么就突然想起来,而且那种感觉异常强烈,想必有什么东西在启发我吧,就索性查了一下百度关于这篇作品的详细情资料。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因为贪玩上学迟到,差一点就错过老师韩麦尔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在想,如果小弗郞士因为迟到而害怕老师的评批,而选择不去上学,或者逃学,那他就错过了让他终身难忘的最后一常法语课。

可是那一天他去听课了,跟往常一样,韩麦尔并没有他迟到而评批它,反而温和平静的请他进教室听课。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可是一切又都是那么肃静沉重,韩麦尔穿上他好久不曾穿过的漂亮的礼服,以前的镇长,邮递员,熟悉的郝叟老头,还有镇上好些人都安安静静地做在教室的后排捧着破旧的本书,在听最后一堂法语课。

讲课一如既往,只是,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旷课去掏鸟窝,溜冰,年少的小弗朗士内心五味杂陈而又无比愤恨,他只能上最后一课法语课了。追忆,悔恨,在他心里翻滚着,现实对他来说,太残酷了,还没有完全学会母语,还什么都没有学会,就是最后一堂课了。

如果,那一天他害怕老师的责罚而选择逃课,就会错过足以令他人生改变的最后一堂课了。害怕并没有什么可说的,每一个人都有害怕的经历,可是害怕背后所要承担的后果,却是每个人都想刻意逃避的。因为承担后果就意味着当着大家的面承认你错了,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选择的失败,只有通过反驳,逃避来保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

想一想承担后果不是挺好的吗,承担后果你就会去关注自己的不足,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说人的大脑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直觉的感性的大脑,主要是以直觉、感觉来判断和处理事物,这个大脑是趋利避害,安逸享乐、思维判断速度比较快;而另一个大脑是理性的大脑,主要是以客观事实的理性来判断处理事物,这个大脑是理性,逻辑性极强的保证判断事物的正确性,思维判断速度比较慢。

人在几千年的进化当中,为了对付复杂的外部环境发展出了理性思维的大脑部分。可是用理性大脑来判断处理事物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人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景,就不得不选择性的使用理性部分的大脑。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思维方式,能不用理性思维大脑就不用,甚至逃避用理性来思考事物。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看过了那么多书,依然成不了思维高手,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是自嗨的,自以为是的读书,只是以感觉自以为学会了的读书。因为这样读书会让我们很有成就感,而且也会很大程度上消除我们对知识的焦虑,只能以这种伪读书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而读书是需要和作者的思想互动的,需要对书里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总结、整理的,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本书。只是因为害怕,让你们逃避,错过了与书中的高手进行对话,想想不可惜吗?

想想因为害怕而不知道会错过多少促使我们成长的意外惊喜,因为害怕错过了多少次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你还会害怕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后一课》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