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代沟”了吗

——由“三喻文化”想到的教育问题

百度一下,代沟的含义解释如下:广义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所著《代沟》中提出。狭义指父母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阂。

我首先想到的是“代沟”的狭义,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阂。为什么突然会想到这么一出?源于前不多久的一次谈话。那天,我参加完一个语文新教材调研座谈会,从望江开车往回赶,中途一熟人临时打招呼,让我帮忙带一个学车的学员回家。当那位搭顺风车的学车人钻进我的车里,我才看清原来是一小伙子。因为他一直拿着手机在看,我就没有多问,只说,“你家是哪一个村子啊?”他才抬头,嗯了一声,略带惊喜地说:“杨老师,是你啊!”我仔细一看,好像有点认识,可能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吧!(惭愧,有时候曾经被教过的学生叫我时,我真的有点尴尬,叫不出名字的,不太熟悉的,甚至没有多大印象的,都有!)今天,大概是属于叫不出名字的,但有点印象。学生马上做自我介绍,是哪一届,哪一班,当初为什么在那个班就读(该学生原来因伤病休学一年)。聊了一段往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个时段会在家里?难道是为了学驾照吗?他沉吟了一会,大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被父母逼婚呗!”我笑谈,“怎么会?你还年轻,也不着急啊!再说,现在的父母也不会那样啊!”他苦笑了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跟我说了很多很多的话,说到激动处,甚至语无伦次,吞吞吐吐。大概的意思就是,父母不理解,不愿沟通,又相信迷信,为他的婚事求神问佛,甚至父母用极端的方式来胁迫他!总之,他无能为力,只能请假回家,唯父母之命是听!

看来,他是一位“孝子”。我们不去探究他和他家这种事的种种缘由,我只是觉得一点,那就是狭义的“代沟”问题。父母子女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方对另一方的要求都不能让对方理解,甚至可能产生误解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如果不能够妥善解决,那么只能出现两种可能,其一,双方矛盾积累,激化,爆发,出现家庭不和,亲情受到伤害。其二,一方委屈就全,成全另一方,若是子女一方,终身不能得幸福也未可知;若是父母一方,终究落得一个教子无方,家门不幸之恶语。

这种“代沟”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或者你就是其制造者。由此,我想到了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三喻文化”说。所谓三喻文化,就是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的合称。通俗地说,前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轻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同代人相互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是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的文化。

那么,“代沟”不就是在前喻文化背景下极易产生的一种心理行为吗?而从广义来讲,这种“代沟”应该还包括当下我们师生之间出现的问题!刘铁芳在《走在教育的边缘》一书中说,“在前喻文化中,为了维系整个文化的绵延不断,每一代长者都会把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原封不动地传喻给下一代看成是自己最神圣的职责,年青一代只能是长辈的肉体和精神的延续,只能是他们的赖以生息的土地和传统的产儿,与此相连,就构成前喻文化能够得以保持的两个基本条件: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其中有玛格丽特之语)我们老师作为受过教育的人,因为拥有知识,再加上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学生在这种强势的控制之下,除了接受,当然就不可能产生疑问或者创新意识。

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那种口口相传的前喻时代,但我们的教育却仍然处在这种前喻文化影响之中。君不见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还在课堂上肆行?君不见我讲你听而且必须听的教学作为还在校园里存在?君不见捧着老黄历念经还乐在其中的教学理念还在教育园地流行?“教学相长,那是古人说的;师生平等,那是书里说的;活到老学到老,那是神话......”此等话语充斥在我们的周围,让我的教育越发地停滞不前,越发地看不到希望。

在这种教育环境之下,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由于不对等的师生权利和权力,让他们选择了集体沉默,但他们会用其他的一些被我们怒斥的行为方式来说明些什么。于是,课堂上做小动作,老师一提问全班鸦雀无声,讲过无数次的知识点就是不记得,考试时无数次犯同样的错误,一个讨论或问题全班答案高度的统一,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都是老师在下课后哀叹的现象,又何尝不是学生一种无言的反抗,或者说是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出现了问题。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教育的“代沟”问题不为之过。你有吗?至少,我是有的!

在这个“代沟”产生的作用力里,还少不了家长的推波助澜。前两天,我与一位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很有感触。孩子的成绩在年级中每次都是名列前茅,除了欣喜之外,他深切感受到孩子巨大的学习压力——因为每次问到学习成绩时,孩子会大声地予以拒绝,不想说!于是,他只有通过老师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通过老师传达自己对孩子的一种期望。我当时对他说的就是,“孩子既然这么自觉了,就不需要再给她加压,应当允许她有选择释压方式的权利。”当时,在旁边的一位家长搭话说:“不行啊,只有你们老师才管得住孩子,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不说不骂就不成器!”当时,我只能不作答,无言以对。这种恭维老师的话语在很多场合我们老师的都听到过,但仔细一想,除了说现在的家庭教育不负责任外,我们还能够思考些什么呢?社会、家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推动师生之间“代沟”问题产生的另一股力量。

孩子的教育应该由我们共同承担,这个教育中包括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自身教育。孩子不是哪一个的孩子,说到底,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公民,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些外界的教育都责无旁贷。在前面家长的这种语境下,就有一种可能,把学生置于一个唯一的教育话语权之下,极易造成压迫、惩罚、恐惧的教育场,使得师生“代沟”问题加深了!

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当其冲的还是我们教师,就是看我们自身的意识是否改变了。“如今,前喻文化的根基已经动摇,我们已进入并喻,乃至后喻文化时代,年长的一辈反过来要向年轻的一辈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置身学习化社会,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开放的人生姿态,教师作为曾受教育的人的形象,并非完成时,”(刘铁芳语)应该是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进行时。玛格丽特.米德在所著《代沟》中说,人们总是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青一代的“反叛”上,其实这种反叛应归咎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以往,尽管也有人强调两代人之间应该进行交流,但往往把建立这种交流当成恢复老一代对新一代教化的手段。米德却认为,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决定了在这种交流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年长的一代若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的他们代表着未来。只有通过年青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这是米德对解决“代沟”问题所给出的中肯回答。

我想,解决教育的“代沟”问题应该如此!学习是一个人连接外界复杂和内心纯静的桥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业,教育者要有一颗教育情怀的心,那么,只有学习,才能够贯通两者,做真正的理想的教育。

学习永远在路上!代沟也许会有联通!生命的意义也许无极限!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代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