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黑白道》,那本书只有下半本。我看过的第二本武侠小说是《流星蝴蝶剑》,这个更夸张,只有前面几页。
为什么这些书都不是整本的,因为这些书是从哪来的我不知道,但是当我看到这些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厕所。
当我有能力去找书看或者买书看的时候,我发现我确实很喜欢武侠小说,但可看的武侠小说并不多,或者说有名的写武侠小说作家本来就少,或者说,要不就是金庸,要不就是古龙。
金庸的作品我看过的有《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连城诀》,《侠客行》,只有这些,古龙的小说,我基本上全都看了。
02
金庸毋庸置疑是武侠小说的大家,他的作品是整个华人的共同语言,这个成就可以说是其他不管哪个类型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
很多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他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我觉的不是。
可以这么想,如果把金庸小说中,关于民族和历史的部分全部给删掉,我觉得丝毫不影响金庸小说的质量,其实更夸张的说,就算把金庸武侠小说中关于武侠的部分给删掉,或者改成其他的东西,金庸的小说仍然是非常好看的小说。
我觉的金庸抓住了小说最迷人的地方,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精彩而又动人的故事。
他通过武侠这种题材将故事附上浪漫的色彩,再加上民族和历史的情节,让小说在思想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是他武侠小说的分水岭,有意思的是这也是古龙武侠小说的分水岭,因为《射雕英雄传》是整个武侠小说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古龙在此之前写的小说,和其他不怎么出名的武侠小说作者一样,但是《射雕英雄传》的出现,深深的刺激了古龙,我相信也深深的刺激到了金庸的每一位同行,自此,古龙另辟蹊径,开创为大家所熟知的古龙风格。
那么在《射雕英雄传》之前,武侠小说是什么样子的呢?
流水账,全部都是流水账。
如果有人觉得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好看,那么这些人肯定没有看过其他人的武侠小说。
我曾经看过温瑞安的《温柔一刀》,也算是他的代表作品了,那么厚的一本书,我看了挺长时间,别说里面的故事情节,我连里面主人公的名字都忘的干干净净。
武侠小说作为小说的一个种类,有一个硬伤。
就是:太巧了,这个巧并非指的是主角的奇遇,什么认识了武林高手,无意中练就了绝世神功。所谓无巧不成书,故事肯定是由一些机缘巧合开启的。这里的巧指的是,小说在情节编排上做出的巧合,小说要刻画很多人物,为了丰富整体的故事,每个人物都要保持一定的出场率,而且这些人物要推动主线故事的发展,但是如果这些人物和主人公的关联性不能都那么强的话,主人公要不停的遇见这些人。
所以在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小说开篇介绍了几个人,然后主角一出门就会遇到这些人,不管去哪都会遇到这些人,不管武林中有多少隐藏的高手,都排着队一个一个的跟主角邂逅。
如果说这些故事只发生在一座城里,或者一个固定的地方,这就不算是巧合,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所描写的故事,都是一个阶段的故事,时间跨度短,又不限定场合,为了让故事的节奏不拖沓,肯定会出现这个问题。
当然如果想避免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把场面刻画的大一点,把主要角色安排的多一点,把时间拉的长一点,但是除了金庸之外,其他武侠小说的作家都没有这样的文学功底。
古龙作品的这个问题也很严重,但是古龙后期的作品着重描写小场面,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个问题。
03
古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家。
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拍成了影视剧,但是这些作品被改编之后,除了小说中的名字没有变之外,其他的全都变了。
我想在这点上,没人比得上古龙,他应该是著作的小说最不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的作家。
你想知道金庸的故事,看电视剧就可以了,各种风格的都有。你想知道古龙的故事,只能去看他书。
正如我上面所说,古龙在前期写了很多流水账式的作品,但是逐渐的,作品的风格慢慢的发生了变化,《武林外史》应该是个分界点,所以《武林外史》写的也很流水账。而且古龙的作品同化问题很严重,看过几本之后,就会发现大量情节,台词,故事的重复。
我最喜欢古龙的小说是《绝代双骄》和《萧十一郎》,还有一本据说不是他著的《圆月弯刀》。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里面的人物设定我很喜欢。
《绝代双骄》里的江小鱼是个亦正亦邪的人,就真的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不是什么外表很坏,骨子里很好的人,他有意制造了慕容家和江家的矛盾,想让两家人进行黑吃黑,这一般在小说中都是反面人物才会做的事。铁如兰移情别恋就是移情别恋,并不存在表面上喜欢的是一个人,可内心喜欢的却是另一个,她在江小鱼和花无缺之间犹豫不决就是犹豫不决。十大恶人,就是恶人,他们最终都死在了自己的手里,小说中说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能杀的了他们,是的,真正的恶人是不会死在好人手里的。
《萧十一郎》里的萧十一郎爱上了已为人妻的沈璧君,虽然说在小说里谁爱上谁一般都没有解释,但是萧十一郎的这种爱是真真切切能让人感觉到理由的,那是一个浪子的心声,完全不觉的这样的情节有悖伦理。
《圆月弯刀》里的丁鹏,本来就是一个很愣的年轻人,但是他学会绝世武功之后,就变的聪明了,我感觉事情就应该是这样,一个人能力上去了,智商和情商自然也就上去了。我完全不理解有着绝世武功但是智商情商却很低的这种人物设定,因为武功说白了是一种身体对抗,这不是木匠、铁匠,杀猪的,武功高就代表着在和人博弈的时候要处于上峰,这必然需要高智商和高情商。
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流传比较广的那几个,黄海冰的《武林外史》,林志颖的《绝代双骄》,焦恩俊的《小李飞刀》,古天乐的《圆月弯刀》。恕我直言,除了《武林外史》之外,其他拍的都跟琼瑶剧一样,不知道为什么都那么苦情,完全没有古龙那种诡异却又潇洒的风格。
04
我最喜欢的武侠人物,是小龙女。原因很有意思。我小时候在寒假作业上,看到了一个成语,叫做“小国寡民”,当我看到这个成语的解释之后就会特别向往里面的生活,但是小国寡民作为道家学派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思想其实是相当非主流的,包括这个成语解释完后,特意的说明这种思想是落后的,不可取的。
而小龙女应该是我印象中虚拟世界里第一个秉持这种思想的人,她不愿意出古墓,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毫无兴趣,自始至终没有变过,也没有因为谁去变过。
在《神雕侠侣》的后记中,金庸提到了,不管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的感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改变,现在人的感情,和三千年前《诗经》中所记载的感情是一样的。
我觉的金庸小说的主题一直都是:感情。
金庸小说中,不管从情节,还是人物的角色设定上,自相矛盾的地方有很多,但这些矛盾丝毫不影响小说的品质,也很少有人关注,因为看过小说的人,都被里面的感情世界迷住了。
矛盾不矛盾是逻辑上的问题,感情是不需要逻辑的。
金庸在晚年一直在改自己的小说,想改的说得通一点,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因为“文章本天成”,改来改去,没了灵气。
作为武侠小说,金庸的小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金庸的小说里其实没有江湖,金庸背离了武侠小说原本的主题思想,而给了武侠小说新的生机,把武侠小说拔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从此之后在人们的观念里武侠世界里没有了落魄的浪子,失意的情人,迷茫的风尘气。在金庸的代表作品里,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来都没有在江湖这两个字上。
但是武侠小说必须是以江湖为根基的,金庸做的就是把江湖气给淡化了,举个例子:比如说在《笑傲江湖》中,岳不群无法容忍令狐冲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坏人,令狐冲是个好人,要知道令狐冲是他的接班人,他不会无故陷害令狐冲,甚至想致他死地。
令狐冲做了很多荒唐事,在我看来最荒唐的事莫过于他同意了风清扬的要求,没有把风清扬教他武功这件事告诉岳不群。
就拿《黑白道》来做比较,里面的主角司马玉龙是武当派的俗家弟子,在无意中遇到武林第一人五行怪叟之后被看重,五行怪叟教他神功,并且想收他为徒,让他做五行派的掌门人。但这并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首先五行怪叟考虑到司马玉龙是俗家弟子,不可能执掌武当,然后他又给司马玉龙的师父,武当派的掌门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想让武当派掌门卖他一个面子。也就是说,这种事情,必须要经过武当派掌门的同意,这是江湖上最起码的规矩,也是最起码的礼节。
风清扬是华山派的一个资历非常高的前辈,他愿意教令狐冲武功是令狐冲的荣幸,但是无论如何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瞒着自己的师父的,而且令狐冲不是一个普通的华山弟子,他是大师兄,未来华山派的掌门,更重要的是,他是岳不群的儿徒。
但是小说中为了制造岳不群和令狐冲之间的矛盾,这种事情就这么揽过去了,但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小说中一直提到令狐冲非常敬爱他的师父师娘,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愿意离开华山派,变成一个弃徒,但是他又做了什么事情来表达这种敬爱呢?
小说中令狐冲的潇洒完全是一种人性很自然的洒脱,但是这种洒脱不能表现在这种复杂的江湖人际关系中。也就是说,在复杂的江湖中你想潇洒,首先必须要聪明,所谓聪明就是一定要能洞察别人的心理,这和自然的洒脱是矛盾的。
你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做到真正的无谓和洒脱。
05
然后这就会涉及到金庸小说的另外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金庸为什么要淡化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气。
江湖和江湖人,是以前真实存在的。但是现在江湖离我们其实很远了,而且江湖气,并不符合我们主流的价值观。
并不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是有需要依靠别人才能生存下去的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以前,在社会上的生存成本是很大的,所以有很多传统和规矩。但现在随着资本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发展,当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生存的时候,江湖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金庸淡化这种江湖气的原因,我觉的就是为了让武侠小说更好看。
但这却成为了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优点,因为最好看的,反而是有争议的。
什么最好看,太简单了,能让人产生快感的最好看。宫斗小说的主题永远都是翻身报复,修真玄幻小说的主题永远都是扮猪吃老虎。
很多看过金庸和看过古龙小说的人都会认为,古龙的三观比金庸正。能理解吗,一个写小说又黄又暴力的作家的思想比“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三观要正?
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
网上有过一个评论,我觉的很有道理。金庸的小说是精英文学,他把他自己的作品归为通俗文学这个类别里,从来没有想去突破过。
我的理解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可以有主角光环,但是,绝对不可以有道德光环。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不能被区别对待,靠近主人公的人更不可以有轻而易举被原谅属性。
武侠小说的鼻祖是《三侠五义》,《三侠五义》的故事特别有意思,这一系列故事讲的就是有一部分绿林(武林)中人来投靠开封府,协助官府来对抗绿林中的另一部分恶人。
仔细想想,也就是说,武林中有一些好人,他们不愿意与什么大盗,土匪同流合污,但是他们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们加入了朝廷这一边,给庙堂势力做了一个补充。
重点来了,江湖也好,武林也好,他们的主题就是一个字“侠”,而这个侠就是因为官府没有伸张正义,而在民间诞生的这种东西。
这个东西,自始至终就是与庙堂文化有对立面的。
而金庸,把侠的精神和庙堂文化搭在一起,提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精神,他的本意其实并不复杂,这只是希望在民族危难的时候,这些精英人士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但这不是“侠”的常态,而是一种非常态。
这也就体现了通俗小说的特点,太讨喜。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坏人,或者说反面人物都很有魅力,也很有原则。但是扪心自问,我们都遇到过坏人,坏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讲规矩,没有原则,所以金庸的武侠世界代入感非常差。
金庸把感情描绘到了极致,但是里面没有人性的歇斯底里。
正如提到的,令狐冲从来都没想过在华山派大弟子和做一个潇洒的人之间做一个抉择。
杨过从来没有在去陪小龙女一块去隐居或者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间做出一个抉择,杨过甚至都没有意识到,他是需要做出一个选择的。
金庸作品里的故事,怎么看都是圆满的,哪怕最后杨过失去了小龙女,段誉没有得到王语嫣,乔峰死的一点价值都没有,任盈盈没有挨过三尸脑神丹,也只会让人觉得命该如此,不会有人想到,这是选择的结果。
我最近在抖音上刷到很多关于神雕侠侣的结尾,说到张三丰对郭襄的感情,单单是结尾的只言片语,就让人感受到那种近一个世纪的感情波动。
然后我就想起来《多情剑客无情剑》(小李飞刀系列的第一部)的结尾,李寻欢看着一个年轻的剑客在长亭和自己情人分手。
剑客的理想是挑战《兵器谱》上的绝世高手,他的情人问他,能不去吗,他说这是他的理想,是他活着的意义。
这就叫抉择,人生的抉择,是的,他就是一个江湖上的炮灰,而真正的江湖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炮灰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