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到货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一句话:"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的所有者。""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等类似的话,几乎在每个企业都能听到,但真实情况是,我们看到有很多企业在为别人做嫁衣裳,比如最先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最先研发平板电脑的微软、甚至于消费类电子的先驱者索尼。毋庸置疑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谁的企业就能够有所发展。

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取胜的法宝,通常都是----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卖得出去的东西,或领先市场一点的产品,才是客户真正的技术需求。超前太多的技术,当然也是人类的瑰宝,但必须以牺牲自己来完成。IT泡沫的浪潮使世界损失了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从统计数据可以得出,那些破产的企业,不是因为技术不先进,而是技术先进到消费者还没有完全认识与认可,以致没有人来买它的产品。所以,我们认为,新技术只是一个工具。新技术一定要满足质量好、服务好、成本低的要求,否则就没有商业意义。

很多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是脱节的,技术人员追求的是纯技术的尖端,尤其是在高校、国企,很多技术人员的终极目的就是评上科学院院士,至于(近期)有没有市场,基本不在他考虑之列,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会以此为"耻",认为这就是臭臭的铜钱味,而市场人员则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恰到好处的满足客户需求。事实上,技术研发和客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所有行业、所有企业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这个矛盾的实质,在我们看来,是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大众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天然鸿沟。

但作为企业,我们更需要的是满足客户需求,满足客户当下的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赢利,才能生存。反过来,如果技术人员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即便配备再好的试验设备,照样无法研制出让企业获利、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正如任正非曾经在华为内部讲话中提到:"如果死抱着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的理想,我们就饿死了。我们的结构调整要完全以商业为导向,而不能以技术为导向,在评价体系中同样一定要以商业为导向。我们需要队形扁平化一些,多做一些有客户现实需求但技术不一定很难的产品。"

着眼企业经营,我们认为技术人员千万不要做技术崇拜者,要做工程商人。在我们过往接触的企业中,有不少研发人员一味地追求技术超前。结果、片面追求技术进步,变技术开发为玩技术,导致技术研发严重脱离市场,公司的生产过程 出现了较为严重残次品现象……相信一点,你的技术是用来卖钱的,不要对技术宗教般崇拜。

比如像华为,对于研发人员,华为规定:每年必须有6%的研发人员转做市场,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人员做研发,目的是为了避免研发人员只追求技术先进而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以致在华为内部自发形成了一条法则: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包括技术开发。这使得华为的业绩蒸蒸日上并受益之今。事实上,华为大多数获得市场成功的产品,都不是凭借什么技术上的先进性。

比如1997年,天津电信的人提出"学生在校园里打电话很困难,任正非当时紧急指示:"这是个金点子。"这样,华为用了两个月就做出了201校园卡,推出后市场反应很热烈,很快便推向全国。实际上,这项新业务只需要在交换机原本就有的200卡号功能上进行"一点点"技术创新就实现了,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创新,使得华为在交换机市场中变劣势为优势,最终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

所以,我们认为,商品到货币的实现,最关键的是要满足客户当下的真实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商品到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