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絮语

      “大学时光让我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了生命各个维度最深刻的尝试,最后获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

                                    ——题记         

        大学时光过去了八分之三,是时候总结下自己的大学生活了。以下文字是用零碎时间写的,很凌乱,甚至是很没有逻辑结构,不过还是打算写下来,也算记录自己的过去吧,就算没有读者以后也可以给自己看。


                        大一的少年壮志

        全新的环境新鲜的心情,匆匆忙忙的我大一时像很多人一样在笔记本上写下“毕业前一定要做的30件事情”,而四周有太多鲜活的诱惑,未来也灿烂得令人眼晕,当时的自己,敏感又迟钝,多情又无情,执著又漂浮。那是青春期的焦灼,或者说生命力的反映吧。

        高考后,总觉得大学要做些什么来填补我大脑皮层里关于知识的空白。希望寻找关于这个真实世界的答案,想以一种最优美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幻想大学像高中一样,整天口号喊得震天响:“少玩游戏少睡觉,多吃蔬菜多读书!”大学只有四年,而我的一生还很漫长,我开始计划未来……雍校长说:“人要有一面能够穿越时光的镜子,望见未来的自己。”大一时候起就感觉像被打了鸡血。

岁末絮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二的充实生活

      读书。听课。金曦。游历广州。跑步。篮球。吉他。NBA。

      好像差不多大二生活的全部。

      时光好像刚出屉的馒头,饱满且热气腾腾。

      而这些都是我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生活像一棵植株被栽在盆栽里,用尽全力吸取营养,去生根发芽。偶尔也会想想过去和未来,想想初心和理想,最多时候是想此刻干什么最有价值。

                  我的专业——法学

      感觉读法学是一个需要情商智商双高的学科。虽然我以后80%机率会选择法学院研究僧的路,但以后的路还长呢,未来这个虚无缥缈的事儿谁说得清楚呢?现在才大二,多积累前人经验和人生阅历总不会错的。如何成为集法理法条案例于一身的强大法学上帝?我不喜欢啃教材课本,十多年的应试教育让我对教材提不起多大好感,我坚持自己的观念就是:以博养专,专中有杂。法律这个世俗但不庸俗的事业,法学这门因为高度务实才有了神圣意味的学问,需要勤奋,需要理想,需要天分,但也最需要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对法学传统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解和实践。

                            选书买书

      我常想:“难道买书是我每个月贫穷的根源?”在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半来用的人生时段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穷,还死要面子。穷不读书,穷根不断。读书让自己的大脑变得“富裕”,但买书一定意义上又让我陷入这个月的“贫穷”,循环往复……学校图书馆的书也借过,但原谅我的癖好:喜欢买书和收藏书,看书三遍以上才能说看过这本书,需要不断刺激大脑电脉冲才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哎,学生党的悲哀与幸福。

                    做个纯粹的读书人

        读书有什么用?我很喜欢一个回答:胸中存有一段道理,则不惑于世俗之见。读书是我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精神好就啃专业书和英语书;精神不好,就用散文、诗词缓解压力。一盏明灯,一本书,一支笔,心静下来,那时候,书本好像变成一个小小的世界,遮蔽我,包裹我,温暖我,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

        但是,读再多的书,我也不想书本身成为我的负担累赘,我不想抛开书本就是个瞎子,我也不想只是倚着书堆做窠臼,不想成为鲁迅口中“倘只读书,便变成书橱”的迂腐文人书呆子。看到高中一个非常喜欢满世界旅游的同学的脸,我就满脑子的世界地图,那么当别人看到我的脸时脑子里会不会想到一个书架呢?古人说:“穷搜千卷,不如融汇一得”,我不应该成为故纸堆中“老学究”,我想从生活中学到一些别的东西,改变“以书读书”为“以我读书”。 最后,我觉得,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苏轼,还是苏力、赫拉利?其实都不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岁末絮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的读书规划

        大学之前最喜欢读古文、唐诗宋词和散文杂文,那时候痴迷着李白、苏轼和纳兰容若,也的确学到了很多。高中文科班主任说:“学习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建立知识框架,基于框架去学习,如果学到的都是些零碎的知识,犹如空中楼阁,看上去很美,但风一吹,就会坍塌。”所以大学就想读好法学专业和多读读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即使有些书来不及看完,有些承诺来不及实现,有些深奥的书读完也不是很透彻,不过我相信未来,时光是最好的注解,更多的理解就留给未来岁月吧,毕竟道路犹长、未来尚远。

        或许是因为专业思维,法学家是代表着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统治阶级”治理社会的群体,所以现在看书就像站在上帝视角,俯瞰人类多么渺小宇宙多么广阔人生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发展,总有一种沧桑感。佛家讲顿悟与渐悟,讲究幡然醒悟豁然开朗,我也总有一种感觉,读完一本书以后像从山地走到了平原,一望无垠心胸坦然。

                            生活习惯

        作为大学生或许可以打扮得很潮,思想很前卫,行为很先锋,但我想在这四年里,我也应该养成一些比较“土”的习惯,其实做一个看起来很“老年”的人没什么不好,早睡早起,看看杂志和书,少玩游戏,打打球散散步。大二是养成好习惯的时段。经过之前的铺垫,对身边的事物都渐渐熟悉,尝试的很多东西可以有一个适当的沉淀、感悟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孤独时光中的独家记忆

        高中地理老师有一段话对我影响很大:“你们会因为孤独而优秀,也会因为优秀而孤独。当你觉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你会因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而感到孤独。如果你与他们一样,你自然会感到安全。可是你要做的学会忍受孤独。因为在你们以后的人生中,还会有无数个的时刻。”快乐的合群的猪和痛苦的孤独的苏格拉底,如何抉择呢?现代社会里,我想做个简简单单的自然原始人,让认知像原始森林一样疯长,即使过得如同苦行僧一般也没关系。回想起来,那些简简单单的欢欣雀跃,是独属于我一个人孤独时光中的独家记忆。   

                      社交:认同危机

      有一段时间我曾遭受过残酷的“认同危机”,那时候,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后来还是从那段布满阴影的时光里走出来了,“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我学到了:不以世俗标准和外界评论来判定自己的价值,要成为有主见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而不要活在外界认知包围中的自我萎缩。无论生活如何锤炼,闲言碎语如何蔓延,我都依旧自命不凡。

岁末絮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发现你的热爱

        我知道,大学四年有太多的事儿别人说重要,其实对我而言并不重要,我不希望当我毕业的时候回首大学时光,会发现自己把时间浪费在了太多无所谓的事情上。关键是要尽早想清楚我未来走什么路,然后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在这上面,这样才会成长的最快。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很用力地生活,每个人都想成为被光环围绕的很厉害的人。我有时候在想,这样平凡渺小的我,世界上又会有多少。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辜负自己。重要的是不要让压力把自己活成压缩饼干。

                  平淡生活和理想生活

        一切终将归于平淡。大二的生活就像一部庸俗的法国文艺片,没有高潮,没有情色,连字幕都没有。激不起任何波澜的生活,无言无味。高中和大学的文科教育往往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从骨子里喜欢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时代,甚至使人膨胀,但的的确确,我们却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琐细之中。生活注定会溶化许多激情、理想、决心和追求,甚至会使生活变成仅仅是“活着”。怎么可能每一天都要活得像青春励志电影一样呢?平淡才是生活的本质。大一的时候时间像刚出屉的馒头,饱满且热气腾腾,后来日子渐渐慵懒起来,周而复始,“同上”“同上”……日记中的生活渐渐平淡,我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渐渐平淡,但我的内心中的世界,每一天都是鲜亮的。   

                        流逝的时光

        囤着的书、文章慢慢多了起来,要做的事情也渐渐增多,一种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但这时感觉最不够用的恰恰是时间。生命短暂,年华似水,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不渴望诀窍、捷径,这世上的问题本就没有“总开关”,坚持读下去,走下去,就有希望。时光不会停留,一切终将朽败,我要面对人终将成熟老去死亡这种事实,这是人类面临的难题,它永远得不到终极的解决,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博弈。

岁末絮语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年龄啊年龄

        年龄只是一条人工画出来的分界线,我比谁都清楚。

        人是会长大的,会变的。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哆啦A梦、大头儿子、灌篮高手、黑猫警长、奥特曼、一休,还是记忆犹新。真正让我感到我成为大人的事是:我身边有很多的同学陆续开始结婚。甚至于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已经有了一个一岁的孩子,再过几年或者十几年,或许我就要当上爸爸。哎,岁月不饶人,我又何曾饶过岁月!等到我三十多岁的时候,我会给我的小孩讲书里的故事和道理,也会找人搓搓麻将,这样的生活也挺令人期待的吧。

        成熟或许意味着看清黑暗、历经黑暗后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与理想。我不喜欢“文艺青年”这个词,我喜欢“温暖现实主义者”。所以,我想变得更加成熟,不论外表还是思想、心志。


                          2018年和19岁

      再见18岁,你好2018年。

      18岁很好,但是2018年会更好,19岁也会更好。今天是我的19岁生日。因为人不可能永远活在18岁,所以我想珍惜每一个此时此刻。我不奢求今后的每一天,都活得像青春励志电影一样。只希望经过感性-知性-理性的道路,所有的一切都凝固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就像梦里自己问自己:“你敢十年磨一剑吗?”于是对自己说:“请珍重自己的才华。”

      愿我走遍千山万水、游走半生,归来已不是自己,又仍是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岁末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