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

本文2200字,阅读完大概6分钟

白茶的发家史

关于白茶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非官方说:白茶起源于神农时代,也就是距今5500-6000年前(简直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啊)。据《神农本草经》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1张图片
神农.jpg

大意是:神农(炎帝)时代,科技水平发展落后,医疗不发达。经常有人会生病中毒死亡。为了促进当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神农就尝遍百草,以身试毒。
据说神农有个水晶身体,什么毒药都能在身体上看的清清楚楚。但是即使神农天赋异禀,也经不住长年累月的毒素堆积。
有一天,神农尝到了一种草,从喉咙到肚子一路下来,原本被毒素污染的黑色身体又重新变得透明。神农将这个草命名为“荼”。也就是现在的茶。从此茶叶变作为药物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当时的茶,制作方法(把鲜叶晒干焙干)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白茶制作。所以很多人便认为这是“荼”指的就是白茶
在我看来,且不说当时的茶叶加工方式与现今白茶有着差别。《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据考证这里的伊在现今陕西宝鸡一代。还有说法说神农出现在湖北的厉山。


anyway~
反正离白茶的发源地福建都有点距离。
官方说法以“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为依据。《茶经七之事》中,陆羽引《永嘉图经》: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即现浙江温州永嘉县。
后来,陈椽教授考证,白茶山指的是福建省福鼎市的太姥山,而白茶山应该在永嘉以南一带。当然,白茶在《茶经》中也是寥寥数笔,并没有深入的写下去。
白茶最为明确的记载在爱茶狂人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此书对宋代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的茶事有详细的记载):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白茶第一。
说的很多,大意就是:白茶跟平常的茶叶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枝叶柔软,叶子薄而透亮。关键是野茶树,特别稀少,一年才不到几十来斤。做成的精品在经过舟车劳顿能被朕品尝到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哎呀,这茶真是棒啊!越喝越喜欢,甚得朕的心意。不管了,它就是我心目中的NO.1了。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2张图片
宋徽宗图片

白茶也从“ 养在深山人未识”到“ 一朝选在君王侧”了(“ 从此君王不早朝”.....打住,别开车,营养跟不上)。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这里的白茶是产自宋代皇家茶山——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它的制作工序经过蒸、紧压而成的团茶,不同于现今的白茶。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福建省建瓯市的北苑御焙茶山是中国宋、元时期贡茶产制中心。其 鼎盛时期是在宋朝,代表着中国团茶的 最高工艺
最鼎盛时期,北苑御焙设有专门的行政机构,建有御茶堂、御泉亭、贡茶院等等配套部门,还有乘风堂记、御茶堂碑、御茶园诗刻等石刻碑碣这一类人文景观。
北宋有个叫周绛[jiàng]的在《补茶经》记载: “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从这里更能看出北苑御焙的地位。而且大家熟知的传世名茶“龙凤团饼”就产自此。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3张图片
古书记载的龙凤团饼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4张图片
龙凤团饼

对于白茶的定义,一般有两种
(转折很硬吧,不硬我不喜欢)
**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5张图片
白茶概念图

狭义上的白茶,指的是白茶树种。这个定义上很多人把浙江省安吉县的安吉白茶也定义为白茶(安吉白茶属于绿茶,先埋个坑。以后我在绿茶篇会详细说明)
广义上的白茶,指的是白茶的加工工艺。上一篇文章说过,白茶的加工工艺很简单:萎凋、轻发酵、干燥。最大程度保留了白茶的茶叶完整性和茶叶的香气香味。这种加工工艺加上白茶茶树制作出来的白茶才是传统我们所说的白茶。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6张图片
萎凋图片

白茶茶树也有自有一段发展史。

不管是陆羽,还是宋徽宗,他们所说的白茶都是产自菜茶(小白茶)树。最初的小白茶树发源在福鼎的太姥山。后来,这一珍贵的野茶树,被进贡给了宋徽宗,皇帝喝完龙颜大悦。
聪明的关棣县人一看有机可寻。变把福鼎的小白茶树移植到了关棣,不仅移植成功了还可以进行人工种植了。到后来宋徽宗喝的白茶基本上都是产自关棣县。宋徽宗也将自己的年号“政和”赐予关棣,“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至此关棣县便改名叫做政和县
但当时的“网红”小白茶并没有风光太久,随着政和人的不断改良,小白茶也走上了量产的道路。大家都懂,一旦量产,小白茶的价值和地位也随之下降。
到了1857年,对应清代同治年间,福鼎人“奋发图强”,培育了新的白茶树种,命名为叫“大白茶”。在1885年,制作出了银针。政和县也紧随其后,在1889年制作出白毫银针。但很奇怪的是,白毫银针的定名时间是公元1889年,反而不是福鼎银针的1885年。(围绕着南北白茶之争故事太多,我就不展开了。注:政和白毫银针又叫南路银针;福鼎白毫银针又叫北路银针。)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7张图片
福鼎大白茶(图片偏来自公众号“壹茶网”)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8张图片
政和大白茶(图片偏来自公众号“壹茶网”)

建瓯市水吉镇的茶农也不甘示弱,另辟蹊径。春茶的鲜嫩芽头制作了白毫银针。但随后冒出的芽头和芽叶他们也不放过,他们把采摘下来的茶叶制成白茶,看这茶的颜色像白玉,外形舒展像牡丹,于是就一拍脑门,把这茶命名为白牡丹。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9张图片
福建水仙(图片偏来自公众号“壹茶网”)


“过气网红”小白茶沦落到做成贡眉寿眉的地位了。
随着白茶树种不断更新,白茶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当代张天福教授在《福建白茶的研究调查》(1963年)记载:清嘉庆初年(1796),福鼎当地以福鼎菜茶(小白茶)为原料制成银针。也是在这一年。茶界认为,白茶的加工工艺正式形成。

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_第10张图片
白茶产区图

白茶的发家史差不多由此告一段落了。感谢诸多的茶叶前辈们,要不是他们一步步把白茶带出深山,并经过无数次失败,培育出了这些美丽的白茶树苗(小白茶树再次哭泣)。我们也品尝不到这么好喝的白茶,饮茶当思种茶人~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关注我哦~或者督促我写文章也好,哈哈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完这篇文章,不懂白茶也可以当行家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