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作几年来,断断续续收到好几封秘密来信,写信者都是趁我不在的时候偷偷地把信放到我的抽屉里。显然,信的内容很特别。
最让我心疼的一封信的内容大致是:“老师,我让您失望了,但请您相信,这不是我的真实水平,我把选择题答题卡涂错了,不过,就算填对了,也只有70多分,很抱歉,拖班级均分了,接下来,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傍晚,我打开抽屉找东西,看到了这封信,顿时,心像被什么揪了一下,于是,我在群里打开新发的成绩表,找到他的数学成绩,45分,全班倒一,确实,已经差到没有边界。但这都不重要,此时,我只担心他的情绪状态。
于是,第一节自习刚下,我就去班级找他,那时的他,情绪很低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仍不忘奋笔疾书。
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看着我,勉强地微笑。我们聊了很多,结束前我对他说:“偶尔一次状态不好,很正常啊,你千万不要有心里负担,觉得老师会如何看你,会不会把你当作差生。如果你问我,老师有没有不喜欢的学生?我的回答是,肯定有啊,但老师绝不会因为他考了一个很差的分数就对他有看法。我只会对一个懒散,自以为是,没有礼貌,并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没有好印象。”
他说:“我以前成绩差,数学也不好,但是我现在很感兴趣,已经在好好学了,可是……没想到还是这么差!”
我说:“你的努力,你的坚持会让你看到希望的!”
这是我新接的一个班,对于学生的各个方面,我一无所知,但不管怎样,我都愿意相信他。
②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学习这件事,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与坚持才会有所回报。他也不例外,刚开始,毫无起色,不过,与其他同学有所不同,他不仅喊出了奋斗的口号,最重要的是能踏踏实实地坚持下来。从一开始问的都是基础题到现在问的都是压轴题,其中的艰辛,我一一看在眼里。
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的成绩终于可以稳定在班里前十,而数学单科成绩几乎是班里前五。这并不是一个智商超高的孩子,从五六十分到一百一二十分,这不仅需要努力,更加需要毅力。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用行动充分证明了“真干真能上,真干真变样”,当然,真干也真辛苦。
人的智力在特定领域内是有差异的,但也只有少数人在某个领域内天赋异禀,大多数人的智力差异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真努力确实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所以那些学不好的大多数人是因为不努力,而那些很努力却没学好的少数人是因为没有真努力。
高三时,想努力的学生很多,但像这样变化非常大的学生,只有那么几个。这是正常的现象,好比贫富差距,它是由于人的禀赋以及其他很多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客观现象,这种现象永远不会被消除,因为它有一定的合理性。
③
或许,很多人都在吐槽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摧残。但是,又有哪个选拔人才的政策是完美的?当你面对着众多无才无艺的农村孩子,如果连成绩都抛在一边的话,我不知道他们的出路会在哪里?我只知道,大部分孩子只有跨过大学的门槛后,选择才可能更多,更广。
当然,并非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到了大学或步入社会后,如果缺了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即便是好文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如何做到独立思考?《认知突围》作者说:“当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独立思考是耗费时间的,但同时它也是省时间的,因为若是一个问题能在思想中解决,那么往往比在现实中走弯路更省时间。”
独立思考,不仅要思考专业问题,还应思考为人处世之道,也就是所谓的情商。
而自学呢?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把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变得精通。由于大部分的自学在短时期内往往都看不到成效,大多数的领域,都需要一段没有产出的黑暗时间才能突飞猛进。因此,是否愿意自学筛选掉了一批人,而能否熬过那段时间,又筛掉了一批人,最后获得回报的,自然就是极少数人。
④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作为老师,对待学生要严爱结合。
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一个人有了好习惯,会产生复利,因为他的初始优势会让他的“运气”越来越好,从而进步得越来越快。这便是复利现象。爱是为了让避免某些学生因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
严,必不可少,但终究是外力,就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内部驱动力,所以,老师平时需要诱发学生的内驱力。
比如,当学生问:“学习这些知识以后能干什么?”
那么,老师便能举出恰当的例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任何知识,只要学了,就有用,至于怎么用,在哪里用,现在可能想不到,但日后肯定能用得上。
只有通过实践把已学知识微调成自己的东西时,知识才会变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