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碟中谍5》看系列电影得失

面对《碟中谍5》这样诚实、纯粹的商业电影,笔者总觉言无可言。喜欢就去看,不喜欢就把票钱留着干别的。正如历史终会给予《大白鲨》《星球大战》这类影片以全面的评价。《碟中谍》系列走到今天也才5部而以,更何况阿汤哥还能飞能打,第6部一早便被提上日程。

从《碟中谍5》看系列电影得失_第1张图片
《碟5》是“写给老派冷战时期间谍片的一封情书”

关于《碟5》,网上已诞生不少评论文章,关于其种种好处,大家说得很全很中肯。这里,仅简要提及几个笔者眼中的加分点:

1,正如导演所说,《碟5》是“写给老派冷战时期间谍片的一封情书”。从整体气质上看,该片的复古做派较为接近第一部。情节设定立足于特工身份带来的局限性,及其产生的种种悬崖式绝境,突出了主人公不断解围的勇气和手段,有效避免了对科技、智商和蛮力的直白炫耀。视觉上呈现出的传统建筑、窄巷以及歌剧场景等,进一步成为营造复古氛围的背景板,成效理想。

2,无论观众中意此前《碟中谍》的哪一集或哪种风格,都会在本片中收获满足,这是《碟5》在整体设计上的聪明之举(虽然未必是好事)。

3,本片是2D电影。

至于缺陷,亦很明显。这里引用影评人张小北的原话,即“在5部《碟中谍》系列中,只有这一部令人遗憾地不思进取,没有在之前4部开创的体系中做任何重要的创新,结果成为最缺乏导演风格的一部《碟中谍》”。的确,《碟中谍》系列的特点就是勤换导演,以确保不同风格的呈现。如第一集的冷静工整,第二集的躁动张扬,第四集的华丽酷炫(抱歉,第3集没看)。但换个角度说,《碟5》在创新力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发挥出较强的可看性,主要在于前作打下的良好基础,使之成为该系列的集成之作。

从《碟中谍5》看系列电影得失_第2张图片
系列电影或续集电影的增多将成为必然

众所周知,近年来产出的系列电影或续集电影,在数量上已达到史上为数不多的高峰。伴随这一文化现象同时进行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空前繁盛。持续增长的消费能力,以80/90后构成的观影主体,以及持续深入的“城镇化”所带来的经济推动力,都预示着未来电影市场的增长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主流审美观念的总体走向似乎不言而喻,系列电影或续集电影的增多也将成为必然,可以说简直停不下来。

而关于“系列电影”的成败得失,更难以一言概括。在笔者印象中,好像任何类型的电影都可以续杯,而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商业大片”。这个感觉,在得知连《法国贩毒网》也有“2”的时候,更加根深蒂固。有些人可能会说,拍续集主要取决于首部的票房情况。的确,这是大部分续集电影得以存活的先决条件。也有人认为,拍续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这种略显偏激的说法倒颇有些站不住脚,至少“教父”脑后的光环,实在是太亮太猛。

不可否认,针对市场角度而言,多数续集电影的拍摄是为了得到较高回报——将高额的资金投入成熟品牌,远比另起炉灶省时省力,而观者也乐于在自己熟悉的世界中吞食那份可靠的安全感。但“系列电影”的制作过程并非全如想象,即使是主创人员,在拍摄时也有着各不相同的遭遇。卢卡斯通过《星球大战》及其后续作品,实现了独立掌控电影制作的职业理想,以至于改变了电影生产格局(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马龙·白兰度坚决不在《教父2》中出镜,导演科波拉和编剧马里奥·普佐也在拍摄《教父3》之前,就电影名称和情节走向问题与派拉蒙公司意见相左(最终结果是以续集的名头出现,由科波拉和普佐成功修改了剧本)。又比如《英雄本色》,吴宇森认为第一集已经圆满,无需续杯,以至于《英雄本色2》加剧了他和徐克之间的创作矛盾,直至分道扬镳。

从《碟中谍5》看系列电影得失_第3张图片
“教父”脑后的光环,实在是太亮太猛

如果用经典电影该不该拍续集为题搞一个辩论会,那场面估计会很波澜壮阔。的确,从质量上看,超过一半的“系列电影”难以保持一贯水准,如从第2部之后变得愈发难看的《终结者》,水平参差不齐的《哈利波特》和超级英雄片,至于神作如《神奇四侠》《恶灵骑士》等,能拍到第二部简直不忍直视,让人喷饭。但与此相反的是,一路保持高水准的系列电影也不在少数,如在众多影迷心中至高无上的《镖客三部曲》《魔戒》《谍影重重》等,可谓精彩纷呈。所以,针对如何看待、选择“系列电影”,笔者将在下文以续集电影的表现主题为中心,进行粗略的总结和评判(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类,对主题内容的延续和升华。这类电影的代表作以《教父》《镖客三部曲》最为典型。前者通过对两代教父的细致描摹,反映出历史的变迁及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与抉择。《镖客三部曲》也是该类电影的绝佳案例,从第一部到第三部,无论是出场人物还是故事线索都呈现出不断累积的效果,对于人物形象的刻划及思想意蕴的丰富,在第三部(《黄金三镖客》)中奏响了最强音。《魔戒》《星球大战》《独臂刀》《杀死比尔》等虽然更倾向于延续剧情,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主题内容的深化。上述影片无疑属于“系列电影”中的上乘作品,反面例子是《四大名捕》。

第二类,针对相同的主题、精神或卖点进行持续创作,或将之置于不同语境下进行重新演绎。该类作品以《007》《碟中谍》《夺宝奇兵》《小鬼当家》《死神来了》《窃听风云》等较具代表性。相比之下,《碟中谍》《黄飞鸿》等能够体现出时间上的连续性,《窃听风云》《死神来了》等则较多摆脱时空限制。如《窃听风云》三部曲将相同男主分别置于证券、股市和地产黑幕之中,几部电影在内容方面并无实际联系,唯有“窃听”精神贯穿始终。诚然,这一类电影大多存在“自炒剩饭”的嫌疑,不过每个系列中,总有那么一部或几部作品,可看性较高。唯有部分作品由于对主题进行过度消费,最终导致自我消解。代表作:王晶的赌片,刘镇伟的后期作品。至于这类电影......听说今年的贺岁档有《澳门风云3》。

第三类,也就是对虚拟世界观的微观架构。该类系列电影以各路超级英雄为代表,每部电影都是特定世界观的一部分,时空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这类电影水平相差较大,整体也遭遇着两极评价,粉丝们如痴如狂,持反对意见者则根本不会去看。而在粉丝内部,即使同样表现“美国队长”、“雷神”的1、2集,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口碑。好在制作公司乐于扶持年轻导演,在这种各方面接近固化的电影类型中,或许能够迸发出动人的新意和火花也未可知。总之,超级英雄片目前仍处于现在进行时的火热状态,生命力顽强。没有距离难以产生“美”,加之笔者观看数量不多,没有更多的发言权。

从《碟中谍5》看系列电影得失_第4张图片
三部曲在情节上并无实际联系,唯有“窃听”精神贯穿始终

接下来,电影市场依然充斥着相同的循环往复。《美3》发芽了,《速8》开拍了,《鬼吹灯》快上了,《绣春刀前传》也立项了,就连尘封多年的铜锣湾传说,也跃跃欲试,试图重出江湖了。无论如何,对“系列电影”或IP的瞩目和质疑,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齐头并进,类似的欣喜和担忧仍将此消彼长。希望一切不至于糟糕。至少现在,我们依然会看到好作品在各种不经意间出现,悄然维持着电影王国的命脉。也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唯有足够优秀的作品,方能直指人心,令世界共振。

开学在即,事情繁忙,文章写得简陋匆忙无头绪,也没时间进行修改和润色。反过头来看,为自己这份原初的生猛付之一笑。希望各位看官能够接受笔者的这份“原初”,往来交流,不喜勿喷。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碟中谍5》看系列电影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