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年时间,领悟了三个学习方法

最近在读成甲的《好好学习》,一本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精进的指南书。作者主要分享了通过学习「临界知识」来提升学习能力的各种指导意见与实践心得。我看上有不少人在分享读书笔记,还有几个知识网红正在以此书做导读的内容,有些参与试读的网友还表示“好到舍不得给别人看”,可以说是一本个人知识管理界的口碑书。

你肯定会问,临界知识是个啥东东?书中原话是这样说的:

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正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不管你懂没懂,反正我当时是似懂非懂的。最近看新射雕,打个比方,不妨把临界知识看成是内功心法,郭靖有6位师傅教他各种派别的招式,可惜郭嘉是个木鱼脑袋,多年下来长进非常有限,可是跟着全真派的马钰道长学了两年内功之后,一下了就变得很厉害了,不但可以飞檐走壁,还单枪匹马击败了江湖上组团的老司机。看来有这所谓呼吸吐纳的功夫打底,不但出招的威力大增,还能将各种派别的功夫融会贯通了呢。所以我的理解:临界知识是一种即高级又基础的学习方法,掌握之后将大大增益现在的知识水平。

赋闲一年多,我研究了不少心智和知识管理方面的东西,阅读此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把这些零散知识串联起来并重组再造的过程,产生了不少心得感触和思考,今天先分享三点吧。

1. 精要主义 vs. 死磕精神

我们都能感受到当下知识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知识获取极其便利,而真正学有所成却如此不易,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啥都想学,其二学了不用。

通过学习临界知识来构建认知优势的策略,其实是一种精要主义的思维模式。少即是多,用20%关键知识学习带来80%的解释力,学会找出那些真正值得投入时间学习的知识,是破局的第一步,也就是要从啥都想学,变成知道该学啥。
知道该学啥之后,还得解决学了不用的毛病。我试过好几次差点买了相同的书回来,明明看过的东西都记不住,更别提付诸行动了。这是为啥呢?研究表明大脑形成长期记忆靠的是有规律的重复,现在很多PKM方面谈 How to 的内容都在推崇一种方法叫作"刻意练习"(本书中也多次提及),我理解其本质就是基于大脑记忆的这种特点。当然想要知行合一,光把知识记住是不够的,这就变成了死读书,对知识的理解才是关键,只有从底层把基础概念和知识阻塞打通,花大力气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使知识融汇贯通起来。

最近打德州扑克我就运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并非无意识的随意玩一下,而是每天固定练习时间还要写日志复盘,并在后续的练习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打法风格。虽然我很多年前就玩过德扑,但我发现最近一个月的长进比之前那么多年加起来都要大得多。

说到这里就不难明白,学习力的提升,不但要学会运用精要主义的巧劲,还要有一份对目标知识肯下真功夫的死磕精神。

2. 跨界 vs. 专注

当我们谈论"个体崛起"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人才的能力特点趋势,而并非人人都要去成为自由职业者。一个面向未来的个人知识体系,需要突破传统学科分类的局限,是要具备能够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一个人活成一个队伍。也就是说,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还要有独特性。

临界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可以提升这种面向未来能力的学习效率。临界知识的特点是可以用来解释问题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拿着临界知识这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很多领域的门,打开过的门越多,这把万能钥匙也会自我升级迭代,又能开更多的门。

强烈意识到跨界学习的价值是去年年初我去参加了一个为期1个月的软装设计培训,随着课程的逐步展开,我发现原先互联网产品领域的知识被打通了,比如:设计心理学、用户体验要素。虽然老师在讲古今中外的建筑和室内风格、在讲装饰画、在讲布艺花艺,但我发现就是在讲如何确定需求,如何转化需求为设计目标,如何排布元素使其符合设计目标。我们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拍一部电影,可以说设计任何产品,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先定立意定基调,然后是用结构框架流程来构建系统性,最后才是运用技法把骨架包装丰满起来,使其生动可以见人。当对设计的认知,从狭义上具体某个领域的设计升级为一种解释事物的通用方法论后,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得上,处处皆是修炼场,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能力被加持的感觉真是很难表达。

我也曾一度担心过跨界学习和保持专注是否互相矛盾,现在我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两者其实是互相作用互相增益的,甚至可以说不跨界的专注是很难深入的。

3. 投资 vs. 赌博

成甲说学习的终极目标无非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这一Part我就是想谈一下预测问题。先来看看,维基百科对投资的定义:

财务投资是透过完善的分析,对于本金、收益可达一定程度的预估,将资金投入那些预期有所增长的标的上。而完全对立的作法,像未经分析、且在本金及回报上也没有把握,亦不考虑风险就投入资金者,就是投机、或赌博。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要做决策,而一个决策的质量则取决于对事物的系统性认知程度,和投资的概念非常类似。然而,我们经常会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住双眼,作出一些类似赌博的判断与行动。玩德州扑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愤青玩家,手里拿着两张极差的牌上来就all in,可能他觉得这样很爽,或者是觉得小概率总会眷顾于他,不过很可惜的是这样的人通常都输得精光。

我们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一个高质量的决策只是具有较高的胜率,预测问题并不代表稳赢不输。所以我们要在复盘的时候学会区分输赢的本质,有时候输并不表示做错了判断可能只是输给了小概率,而有时候的赢或许只是运气好。比起沉沦在失败的阴影下自怨自艾,或者是沉浸于成功的兴奋中自信心爆棚,认清输赢的本质走好下一步才是生产力。

现实世界中,我们做决策有很多的局限性和现实权衡,虽然我们希望无限逼近十拿九稳的胜率,但我们不能总是在做决策的路上,而举步不前。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拿捏这个尺度呢?作者成甲的建议是:重大决策要在能力圈内做出,而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这个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做得都好。其实这是一个我们人人都懂的大道理:不熟不做。问题是我们经常会在诱惑下把持不住,然后把生活被搞得一团乱。

在我看来,调节好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毕生需要践行的课题。迷惑的时候,不妨问一问自己,这个决定对我而言,是投资还是赌博?

小结

一不当心扯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我其实谈了三个学习的方法,习得难度按排列逐步加强:

  1. 找出该学的知识,死磕之;
  2. 用跨界学习提升学习层次;
  3. 拨开迷惑的表象,做出客观的判断;

《后会无期》中说的“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成甲说学习者进阶的标志是能够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在知识变革的浪潮中,各种知识扑面而来,真是挡都挡不住,这个时候唯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深度学习力的人,学会识别什么是真正的干货,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为我所用的知识,适配好自己的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这个纷繁喧嚣的世界中活得自在一些。

最后,附上我的拆书笔记:http://www.jianshu.com/p/fb441c6b33b3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用一年时间,领悟了三个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