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9:中国电影危机到底是什么?

依稀记得很多年前,当互联网刚刚普及,迅雷电驴崛起,影院收到极强的冲击,很多人不愿意花钱走进影院。随着阿凡达  各种3D  IMAX的引进,提高了人们观影体验,各种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家周边方圆2公里内就可以看到3家影院。

随后各种网络团购出现,影视业的发展,每年国内外大片应接不暇,作为城市人周末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本应一片繁荣的中国影视业,为何突然因一片文章而再度吸引人们眼球?

人民日报客户端昨日转发《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纷纷为豆瓣鸣不平。


20161229:中国电影危机到底是什么?_第1张图片

作为80、90后,包括部分00后,豆瓣作为互联网上很早的青年人社交平台,是青年人们钟爱的乐园。很多自媒体作家,评论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很多冷门书籍、电影通过里面的评论介绍被大家认识。

给读过的作品看过的影视剧打分,就如同品尝完美食给餐厅打分一样,米其林评分没有人去质疑它,不会因为它给某个餐厅打差评而造成餐饮业危机。

我个人选择影片的原则:1、好的故事题材,例如《我的少女时代》2、某种情怀,例如《匆匆那年》《星球大战》3、因为影片制作效果,例如《美国队长》等等。4.因为某个明星,例如《湄公河行动》《寒战》等等。当几部影片都不具备以上几点时,我才会依赖豆瓣或者大众点评来选择分数高的。

文章提出质疑的是如今热映的两部影片《长城》《摆渡人》,因为工作关系一直没有时间走进影院去看。抛开豆瓣评分,这两部热映的影片无论从导演到演员,还是从故事到制作,都是上座的好片。身边很多盆友都去看了首映,当我还没有机会查看豆瓣评分时,两部影片的低评从朋友口中告知。

不管是不是黑客所为,还是有水军故意低评,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影片不会被埋没的。没有过多宣传的《疯狂动物城》就是典型例子,一部动画片竟然达到商业大片的卖座率,是否值得业内人士反思呢?

与其将低票房怪罪外部评论,不如好好反思自己的作品。中国电影到底怎么了?

空洞的内容,欠缺的逻辑,不走心的演绎,万能的特效,中国影视逐渐走入一个怪圈。每年投入制作的影片应该不下五十部,不知多少个亿,可真正的好片屈指可数。很多名导也是黔驴技穷,商业模式下难有佳作。

身边很多伙伴已经逐渐远离中国影视剧,认为中国制作毫无观看价值,要深度没深度,要情节没情节,看多了侮辱自己的智商。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几千年来优秀艺术作品不计其数,怎么到了如今就变成这样了?

那些人有时间研究大家怎么给低评,不如好好踏下心,研究一下怎么制作高评良心剧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1229:中国电影危机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