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第1张图片
铅笔的眼睛


前几天把下班闲暇时画在A4纸上的素描po到了朋友圈里,得到了许多点赞。

对我来说,业余画素描这件事始终有一个遗憾就是,小时候学美术几年,到了中学戛然而止,我的美术基础就停留在了石膏五官的阶段。后来自学过一段时间的人像,人体,不得其法,到了高三时就完全搁置了。这结果就是,可能单看我画五官的素描还算像模像样,其实我却没办法完整的画出一张面部来,比例和肌肉结构完全掌握不对。

这就是早年的基础没有学到位的缘故,如今想要再进步就难上加难了。

可是最近有人问我,画画怎么开始学,我答先学素描,可以买本基础教材跟着学。他答基础教材太无聊了,都是画线条。这我就无奈了。不先学画线条,又怎么继续学别的东西呢?就我这点水平,当年单独练线条就练了几个星期,每天就在一张纸上练排线。对绘画来说,素描是基础,对素描来说,线条是基础,绘画人的线条就好比是写作人的文字,连字都不会写,怎么写文章?又好比是打球,我看到有些青年把球像杂耍似的乱运,一到正式比赛球就被轻松掏掉,这种事情在各种场合都是屡见不鲜。

绘画自学的瓶颈让我认定了一个道理:不把基础的东西不厌其烦的一遍遍重复,就没办法持续的进步。后来读有名的小说比方四大名著,我每一本都来回读了数十遍,再读那些猎奇解读就发觉分辨力强了很多,哪些有道理,哪些是博眼球的垃圾自己就心中有数。后来看电影,我也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把《教父》之类的豆瓣250经典看了许多遍,再欣赏更多的电影时,也觉得理解得更加顺畅了。

我发觉如今许多人浮躁到了一种境界了。比方看书这种事情,明明是一件点滴累积自我发现的过程,但凡够格写书单的人,必定是先不拘一格读了许多书,从这些书里找出自己喜欢的,再从这喜欢的书里继续寻觅出新的书。比方说你读了《挪威的森林》,推而广之去读村上春树的其他书,再去读村上推崇的菲茨杰拉德等人的作品,这就是读书人的良性扩展,也是读书一大乐趣所在。而如今倒好,动不动就是列书单,读书是一件最私人的事情,可知那书单是别人心头所好,对你来说又怎么会合适呢。我总觉得书单是如今网上对读者来说最没用的一类文章,偏偏随随便便就有一堆人蜂拥而至,我想知道,人家的书单,你真的喜欢吗?

我想起朴树说的那句话:我们非要那么急迫不可吗?

我很想告诉身边的朋友们,别太着急了,慢一点,再慢一点吧。比方像我这张在A4纸上的素描拙作,也是一笔一笔用线条搭建起来的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