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儿童的人格教育》

1. 世上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一生至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还有一些人认为,为我们的民族和人类培养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胜过千万个庸庸碌碌的人。

2. 成年人必须关注并引导儿童的成长。

3. 个体心理学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它不能容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4. 阿德勒没有构建出体系化的教育哲学思想也没有提出相应的课程论、教学论。但是由于其对人性和人的发展及其问题的深刻理解的确为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指出了一种基本方向就是一种教育哲学的方向。

5. 教育学最基本的原则或者说教育学的根基是对人性的理解。教育学的构建总是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基础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泉个“无由头”的劳什子。因而来的教育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人性论的假设。

6. 人相对于动物是极度的无能没有尖爪利牙,无毛皮翅膀,几乎毫无进攻能力。人只能选择过社会生活。过社会生活是人的根本出路。人是社会的动物。这是人的宿命。

7. 阿德勒的人性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造性自我。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阿德勒称之为个体心理学。

8. 所谓个体心理学是把个体视为独特的一个整体,部分只有通过整体才能得到理解。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

9. 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每一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

10.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追求完美,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优越,不完美,因而需要奋然追求优越感。

11. 个体的追求优越感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12. 成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甚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也都存在着这种自卑感。

13. 适度的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它是个体追求优越和完美的动力。

14. 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

15. 那些我们认为是高贵、高尚的行为,不仅对于行为者自身,而且对于社会也同样具有价值。因此,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或者说,要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

16. 个体在追求优越感和社会承认时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

17. 自卑大多是由先天或遗传的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也包括人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压抑和排斥所造成的抑郁之感。

18. 人是有自主性的,能按照自己憧憬或虚构的目标有选择地看待生活中的这些经验。而这种选择性便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它决定着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性自我可以使个人的人格和谐、统一,形成个体的独特性。它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原则。

19. 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激起了个体的创造力,为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优越感。个体便投入到追求完善、完美的过程之中,并在这种克服困难和改善自我的过程中做好本职工作,与社会互利双赢。

20. 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基本上都是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学校只不过是一种测试情境,把潜在的问题给显露出来而已。

21. 家庭教育在儿童的人格成长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养育风格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22. 学校教育介于家庭和社会之间,是孩子成长和纠正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场所。

23. “自卑而超越”是我们文化和国民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又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知识分子人生路线结合起来筑起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的辉煌大气的民族心理。

24. 人生的意义是痛苦,是奋斗,而不是因循苟且做境遇的奴隶。

25. 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所有陈述都精确地体现了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互关

系。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26. 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因为所谓知识也就是源于对错误

和谬误的认识,不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自己,谁要是拥有这样的

知识,谁就马上懂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27. 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

的追求。

28. 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的重要一点是,它开启了人们犯错误的巨大可能性。

自卑感或许客观上有助于个体完善。不过,它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

会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

29.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有时又会毒化他的心灵,使他永不安分。这种不安分并没有意义的行为,它不会结出任何果实,因为它受到了野心的过分浇灌。

30.所有类型的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

31.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只能起着显示器的作用,这恰恰是因为学校还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

32.通过惩罚或奖励们固然可以很快使这类孩子消除这种软弱的表现,但他们强烈的渴求帮助的心理并没有得到满足。毛病的根源依然存在。只有好教师才能读懂孩子的这些迹象并以同情和理解去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毛病的根源。

33.通过对不同的、相互联系的不健康的症状的考察,并在若干实践之后,心理学家就可以建构出个体的人格系统。借助这个系统,人们就可以揭示个体隐蔽的心理过程。

34.我们的研究对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他无法隐藏真正的自我。我们是从行动来认识他的人格,他的人格也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35.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跨过。

36.我们还应注意,社会关系不仅限于如何赢得朋友和与人交往包括关于这些关系的抽象观念诸如友谊、同志关系、信任和忠诚等。对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同样体现了个体对所有这些抽象观念的认识。

37.个体心理学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正确的”。对社会规范的任何偏离都可视为对“正确之道”的偏离,并将和客观的法律和现实的客观必要性发生冲突。

38.由于个体心理学积极强调把儿童对社会情感的态度看作是其发展的检测器,因而,个体心事学很容易确定和评价儿童的生活风格。

39.人格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动和行为手段协调成为一个单一的模式。

40.绝大多数的心理学派通常都忽视了人格的统一性,或即使即使没有完全忽视,但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41.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它产生的原因。

42.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会出现错误,而且这些错误和其结果密切相关,体现了个体错误的行为或错误的人生取向。问题的根源在于心理目标的确定。

43.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之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向。

44.学校必须学会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个体,一块有待琢磨和雕饰的璞玉。学校还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认识来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学校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一个孤立的音符是要把它视来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45.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

46.渴望优越是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的渴望来揭示他的全部野心。如果这种自我肯定的愿望过于强烈,那么他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嫉妒心。这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染上希望其竞争遭受各种可能厄运的心理。

47.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学校的作用,我们就会认识到,学校总是试图按照各个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个体。学校在历史上曾经先后为贵族、教士阶层、资产阶级,即中产阶级和平民服务,也总是按照特定时代和统治阶层的要求来教育儿童。今天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理想,学校也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因此,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是独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那么学校就得作出相应调整,以培养接近这种理想的人。

48.。学校必须清楚,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教育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

49.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进也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有着同样的根源迫使这种孩子不断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突出和显示自己。当他们不能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寻得一席之地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生活中的消极方面。

50.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富有成效的追求,或当它由于对器官缺陷的反应而加剧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它才会是心理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抄《儿童的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