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1张图片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ensures the long-term viability of wolves in Greater Yellowstone.NPS / Jim Peaco

1926年,美国黄石公园里的狼,由于当地农民坚持不懈地猎杀,几乎消失了。

农民们送了口气,不用再担心狼会吃掉他们养的牛、羊等牲畜了。黄石公园里的其他动物也因此“受益”。比如:鹿。由于没有了天敌,鹿群也终于能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了。

然而,好景不长。

没了狼,鹿和其他食草动物数量激增,把草地啃秃了,把新长的树苗也吃了。草和树长不好,鸟因为食物不够,也不来了。树没了叶子,爱吃柳树和白杨树的河狸也没了。

土地上的草和树都长不好,缺少植物固定土地,所以一发大水,土地就会迅速松动,河道也因此改变。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直到1995年,人们又把狼给“请”了回来,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才渐渐恢复:土壤不再流失,鸟和河狸又回来了。因为狼吃了鹿,控制了食草动物数量,让草和树能正常生长了。

人们在自认为正确的保护自然的弯路上走了将近30年,才意识到:保护自然就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人为干预自然。

我们可以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生命体,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生命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界经过了数亿年的进化,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这套机制涉及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人类不是这套机制的设计者,也不是执行者。这套机制无需人为操纵,也能顺利运行。

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即使大自然生态链发生了非人为“损伤”,也能自己调节与此相关的其他生物,进行自我疗伤。

我们需要做的是:减少人为干预,顺应自然。这才是对我们自己、对自然都最有益的做法。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2张图片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这本书展现了生物间不为人熟知的关系网,说明了多种生物间是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大自然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

看完之后,你可能会惊叹:如果自然界是一套机械,那一定是世界上设计最完美的永动机。

因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有用,而且自然资源能循环往复重复利用。(我看完之后怎么感觉:人类产生后的唯一作用就是:破坏自然,加速自然毁灭。。。囧)

可能你会问:《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的作者彼得·渥雷本是怎么发现生物间的这些隐秘关系呢?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3张图片
彼得·渥雷本


彼得·渥雷本从事的工作一直和森林有关。

从林业学校毕业后,他做了20年林业管理局的公务员。2007年左右开始,为了实践自己的生态理念,彼得·渥雷本从林业管理局辞职,在德国一个村子建立了一片生态林。彼得·渥雷本写的很多著作,如:《树的秘密生活》、《动物的精神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社交网络》,都得益于在他对自然的观察。




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彼得·渥雷本,听他说说: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气候现象之间是怎么互相关联的。



1.生物之间的关系——树木、蚯蚓&野猪的数量


自然有自己调节物种数量的能力。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4张图片
狼、鹿、植物之间的关系

比如:鹿吃树,狼吃鹿,所以鹿的数量不会太多,树的嫩芽就不会被鹿都吃掉。

没有狼,树林里野猪、狍子、鹿的数量会不断增长,这些动物会吃掉树林里树木结出的任何果实。尤其是野猪,它们简直是树木果实的追踪器,能把土地上每一个角落中的树木果实都翻出来吃了。吃饱了的野猪不仅数量增长,还会把树木繁衍后代用的果实统统吃光。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这片林子就后继无树了。

但是,树木虽然不能像狼一样吃掉野猪,但也真不是吃素的。

树木竟然能联合起来在某一年商量好了都不结果,以便饿死这帮吃起来没完没了的野猪。而且,这些树木联合起来所能覆盖的区域竟然能达到几百平方公里。

这样就算野猪在这片树林找不到吃的,就算它们拼尽全力跑到另一个地方找食物,也没用。整个一大片树林都会联合起来饿死它们。

这就是大自然调节物种数量的方法。

当然啦,由于人类自以为是的保护自然理念,这种树木不结果,饿死野猪的方法不太管用了。因为人类看到野生动物没饭吃,会主动喂食。还有时候,人们还会把卖不出去的农产品,比如:土豆、苹果扔到森林。这些“人道主义”食物的到来,让树木饿死动物的计划泡了汤。

不过,别小看大自然,饿不死野猪不要紧,大自然会使用更狠的一招:让野猪生病。

土壤中的蚯蚓是除了树木果实之外,野猪另一大食物来源。但野猪吃下蚯蚓的同时,还把寄居在蚯蚓身上的寄生虫吃下去。

而这些寄生虫在野猪身上大量繁殖产生新的虫卵后,虫卵还会借由野猪的排泄物,排到土壤中,再次寄居在蚯蚓身上,等待着被其他野猪吃掉。

吃蚯蚓的野猪数量多,排出体外的寄生虫就多,土壤中有寄生虫的蚯蚓也多了,吃蚯蚓而患病的野猪也跟着不断增多。

而因为寄生虫感染而死的野猪也会增加。等到野猪数量减少,寄生虫没有野猪这么肥的宿主,数量也会减少,有寄生虫的蚯蚓数量也跟着减少。整个树林里野猪数量又逐渐正常了。

树林不止能控制野猪数量,还有影响气候的力量。




2.生物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针叶林&气候现象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5张图片

人类为了生活舒适,发明了空调,让室内气温冬暖夏凉。针叶林也有同样的本领,它们是自己的空调。冬能增温,夏能降温,甚至降雨。

针叶林生长在温带或者寒带,这些区域冬天寒冷。寒冷的天气让针叶林很难生长。为了高效利用冬天里难得一见的太阳,针叶林的树冠呈现深绿色,能把光线转化为红外线。

红外线产生的热量能加热空气。这样,即使冬天太阳只出来一小会,针叶林也能利用太阳光,加热周围空气,让自己赶紧生长。当气温高于零下4摄氏度,松树就能开始制造糖分了。

这种自我加热空气促进生长的功能,是针叶林的生存之道。而针叶林还有更厉害的本领:降低气温,促使降雨。

当气温高于40摄氏度时,针叶林会受伤严重。为了保护自己,它们只有自我降温。所以,气温高时,针叶林会释放一种叫做:萜烯的物质。我们走进针叶林闻到的一股特殊香味,就是萜烯发出的味道。

萜烯能固定空气中的水滴,空气中随处可见的宇宙射线让萜烯固定水滴的能力成倍增长。这两者一起,促使针叶林能促使周围大气生成云层,遮挡太阳,降低气温,甚至降雨。

可能你会担心,冬天萜烯释放出来,生成云层,那针叶林不就很难生长了?别担心,萜烯只有在气温高的时候才会释放。也就是说:针叶林知冷知热。冷了,加热气温;热了,释放萜烯。针叶林可以说是一台不用电的全自动空调了。

即使树木发现自己将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时,也能慢慢迁徙。比如:公园草坪上可能会看到的野生小树苗。但很可惜,这些树苗长在了不能生长的人工草坪上,最终会被人类修剪草坪时,修剪掉。

而人类修剪的不只是小树苗,死掉的树也被当做垃圾一样修剪了。但对大自然来说,一切生物不论生死,都不是垃圾。




3.资源轮回:死是生的开始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6张图片
电影《湮灭》中女主角的手臂纹身:衔尾蛇体现了宇宙循环观的精神,即建构与破坏的往复,生命与死亡的交替

我记得学物理的时候,老师说过两个定律:能量守恒和物质守恒。

大自然是这两个定律的忠实信守者。自然中没有所谓的“害虫”和“垃圾”,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缺了一种生物,就会导致生物联系缺失了一环。即使是小蠹虫和老鼠,也有它们的作用。

树木生病之后,小蠹虫会入侵树木,安营扎寨。表面看起来似乎这些小蠹虫导致了这些树木的死亡,但其实,没有这些小蠹虫,树木一样会死。小蠹虫最多只是加剧了树木的死亡。但树木即使死了,也不是毫无用处。郭公虫、真菌等等依靠腐朽树木为生的生物需要死亡的树木才能生存。如果树木不死,这些生物也无以为生。

不止死去的树木滋养了生物,死去的动物同样养活了很多以腐食为生的生物,比如:秃鹫、老鼠、埋葬虫等。而且死去的动物也滋养了土壤,土壤中的植物由此得益。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7张图片
物质循环


自然界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不停循环的。

而人类的干预,打乱了这种循环:给虚弱的树木输液,不让它们死掉;把死亡动物拖走,不让对人类有害的老鼠、昆虫繁殖。这些看起来保护自然的方式,其实只是保护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而对自然好的保护方式就是:消除人为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可能你会问:《大自然的社交网络》是不是告诉我们顺其自然,就是什么都不做呢?

不是,彼得·渥雷本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善待自然中的任何生物和这些生物的特质。只在必要关头干预自然,比如:黄石公园里本来有狼,狼没了,还是要把狼引入回来的。

其实不论我们是否承认,从人类开始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之时,就已经开始干预自然了。我们现在做的只不过是亡羊补牢而已,但是亡羊补牢总好过继续无知地破坏自然。

Ps:

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的封面和封底借用了美国画家 亨利·卢梭的作品《梦》。

或许是希望人类能和卢梭《梦》中描绘的一样:人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8张图片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封面&封底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_第9张图片
亨利·卢梭《梦》



参考资料:

图片均搜集自网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ter_Wohlleben#cite_note-Wohlleben-1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銜尾蛇

你可能感兴趣的:(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