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新星爆发能否证明光速不变性 的 分析

本文 是 对 反相吧  帖 《宋超新星爆发能否证明光速不变性》   http://tieba.baidu.com/p/6296754030    的  回复  。

 

我觉得 这个 问题 吧,   “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 二十三日” , 也就是 看到 超新星 大而亮 的 23 天,  不是 超新星 最早最快 的 光 到达 地球 的 时间 与 最后最慢 的 光 到达 地球 的 时间 之间 的 时间 。

 

而是 达到 地球 的 光子密度 最大 的 一段 时间,     光子密度 是指 单位时间内到达地球的光子数量,   也就是 光强 。

 

我们 把 最早最快 的 光 到达 地球 的 时间 与 最后最慢 的 光 到达 地球 的 时间 之间 的 时间 称为    t全,   到达 地球 的 光子密度 最大 的 一段 时间  称为  t最亮  ,

 

t全 > t最亮, t全 包含 t最亮, t最亮 是 t全 中的 一段,

 

t全 和 t最亮 的 关系, 或者说  在 整个 t全 内 的 到达 地球 的 光子密度(光强)和 时间 t 的 函数曲线 可能 是一个 类似 正态分布 的 曲线,

 

就是 在 分布中心 两侧 的 一个 不大的区间 内,  集中了 大部分 到达 地球 的 光子  。

 

如下图  :

宋超新星爆发能否证明光速不变性 的 分析_第1张图片

 

t1 ~ t4 区间 是 t 全,    t2 ~ t3 区间 是 t最亮  。

也可以说,    t1 是 超新星 出现的 时间 更前一点 的 时间,  就是说 在 人们 发现 超新星 以前,  超新星 最早 的 光 已经 到达地球, 只不过 光强 并不大,  如上图,   所以 人们 并未 把 它 认为 是 超新星,   直到  1054 年, 人们 观察到  “芒角四出,色赤白”  的  超新星,

t2 就是 人们 观察到 超新星 的 时间  1054 年,   t3 是 t2 之后 的 23 天,也就是 超新星 开始 慢慢 暗下来 的 时间,   t2 和 t3 之间 的 时间 就是 观察到 “芒角四出,色赤白”  大而亮  的  23 天  。

t4   是 1056 年, 也就是 “客星隐没” ,   超新星 现象 基本 结束 的 时间  。

 

如果 上图 的 光子密度 和 时间 的 函数曲线 成立 的 话,   曲线 的 中心 两边 是 对称 的,  由此 可以反推  最早 到达 地球 的 超新星 的 光 是 在 1054 - 2 = 1052 年 就到达 地球 了,  只是 此时 的 光强 和 1956 年  “客星隐没” 时 差不多,   并未 引起 人们 注意, 之后 的 2 年 里,  光强 慢慢 增强,  在 1054 年 时,  光强显著增大,  人们 观察到了  超新星  。

 

t2 ~ t3  之间 的 曲边形 面积 就是 t2 ~ t3 的 时间 内 到达 地球 的 光子数量,  显然,  这段时间 内 集中了 到达 地球 的 光子 总量 的 大部分 。 并且 在 这个 区间 内,  到达 地球 的 光子密度   急剧增长, 达到顶点 。

 

为什么会 形成 这样一个 两边低矮,中央峰起  的  曲线 呢   ?           这是一个 猜测,   我想 有 速度差 的 光,  经过 长途跋涉 后 拉长了 光子间 的 距离,  有可能 形成 这样 一个 曲线   。

 

具体 的 计算模型 有空 我再 画出来 。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超新星爆发能否证明光速不变性 的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