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5期第15课7组虞文施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分两类: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D、E、K、胡萝卜素,需要脂肪和胆汁吸收,储存很多,排泄不容易,有蓄积毒性,烹调不易损失。

水溶性维生素: B1、B2、尼克酸、B6、B12、生物素、叶酸 、VC,无需要脂肪和胆汁吸收,储存较少,排泄容易,无蓄积毒性,烹调容易损失。

维生素缺乏的常见原因:食物供应不足或不平衡;烹饪过程中破坏;肠道吸收率降低;需要量相对增高。

【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5期第15课7组虞文施_第1张图片

维生素A

维生素A:视黄醇(Retinol),分子式:C20H30O,β-胡萝卜素 + O2 = 2分子视黄醇,维生素A的活性形式: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维生素A2:维生素A2【3-脱氢视黄醇】 主要存在于鱼类,特别是淡水鱼类中。具有维生素A的所有功能,但生物活性为前者的50%。天然的维生素A由鱼肝油提取。其中海洋鱼类肝脏提取到的是视黄醇(维生素A1),淡水鱼类肝脏中提取到的是3-脱氢视黄醇,即维生素A2。

维生素A原: ß-胡萝卜素【最重要】、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有700多种,90%丌能转化为维生素A,如 玉米黄素、辣椒红素、番茄红素、叶黄素等。但所有类胡萝卜素都具有抗氧化活性。

维生素A的稳定性:对异构、氧化和聚合作用敏感①光破坏,②氧气破坏,③脂肪酸败破坏,④高温破坏,⑤VC、VE等抗氧化剂保护。

维生素A吸收与代谢:食物—肠粘膜细胞—血液—肝脏—靶组织—体外

由食物到肠粘膜细胞:食物中的“视黄醇酯” (视黄醇不脂肪酸结合),在胆汁酸乳化作用下,参与到微团(micelles)中。然后被胰脂酶和辅脂酶消化为游离的视黄醇及类胡萝卜素,并参与组成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进入肠粘膜细胞(吸收)。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通常不蛋白质结合,消化后也参与组成混合微团,被肠粘膜细胞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视黄醇,有脂肪增加吸收,缺乏胆汁减少吸收。ß-胡萝卜素,有脂肪和磷脂增加吸收,缺乏胆汁或者膳食纤维减少吸收。食物中视黄醇吸收率70%~90%,类胡萝卜素吸收率20%~50%,ß-胡萝卜素按1/3估算,摄入量加大,则吸收率下降。

由肠粘膜细胞到血液:进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视黄醇在上皮细胞内重新酯化(再与脂肪酸结合),然后参与到乳糜微粒(CM)之中。进入小肠粘膜的ß-胡萝卜素在上皮细胞内部分(约1/2)转化为视黄醛或视黄醇,然后酯化并参与到CM中。其余的ß-胡萝卜素直接参与到CM中。ß-胡萝卜素转化为视黄醇的效率为1/3×1/2=1/6,他几种类胡萝卜素的转化效率更低,按1/12估算。

由血液到肝脏:CM中的视黄醇酯被肝细胞或其他组织摄取。在肝细胞内水解为游离的视黄醇。其中一部分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合,并分泌进入血液后供应靶组织。另一部分(过多的)视黄醇则转移到肝内“星形细胞”,储存起来(需要再次酯化)。CM中的类胡萝卜素到达肝脏后,仅有少部分在肝细胞内储存,其余大部分由血浆脂蛋白运至脂肪组织(如,皮下脂肪)储存。视黄醇可在肝内大量储存,可高达100mg,ß-胡萝卜素则不能。

从肝脏到靶组织:当靶组织需要VA时,肝脏储存的视黄醇酯水解为游离的视黄醇,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合后分泌进入血液在血液中再次与“转甲状腺蛋白”(TTR)结合形成“视黄醇-RBP-TTR”复合体。运至靶细胞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该复合体中的RBP,释放视黄醇,经细胞融合作用(胞吞作用),视黄醇进入细胞。ß-胡萝卜素和其他类胡萝卜素由血浆脂蛋白运至靶细胞,没有特异性受体。检测血液中的RBP含量,可以反映人体VA的营养水平。

从靶细胞到体外:维生素A被氧化成一系列代谢产物,发挥生理功能。代谢产物被运回肝脏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由胆汁排入肠道。 这一递径排泄70%VA代谢产物,其余30%由肾脏排泄。ß-胡萝卜素和其他类胡萝卜素主要由胆汁排泄。胆汁排放的VA和ß-胡萝卜素参与“肠-肝循环”。

生理功能广泛而重要

1.视觉,作用部位:视网膜的杆状细胞内,作用环节:视紫红质感受弱光或暗光,形成视力。作用机制: “11-顺式视黄醛”是视紫红质的组成部分,当视紫红质感光时,11-顺式视黄醛迅速地光异构为“全反式视黄醛”,并引起视蛋白发生变构,继而形成视觉。之后,(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全反式视黄醛→全反式视黄醇→11顺式视黄醇→11-顺式视黄醛。构成视循环。但在此循环中,需要补充视黄醛(视黄醇)。“暗适应”的概念:人从亮处进入暗处,因视紫红质消失,最初看不清楚任何物体, 经过一段时间待视紫红质再生/恢复到一定水平,才逐渐恢复视觉, 这一过程称为“暗适应”。暗适应的快慢取决于照射的波长、强度和时间, 同时也与体内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有关,VA↓,暗适应时间↑。

2.(基因表达)细胞生长和分化:作用部位: 多种组织(神经、血管、眼睛、四肢、免疫和上皮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作用环节:调节DNA表达(某些蛋白质合成),作用机制: 全反式视黄醛和9-顺式视黄酸结合到细胞内“核受体”, 与DNA反应元件结合,调节某些基因的表达。缺乏VA,儿童生长停滞,发育迟缓,骨骼发育不良,新生儿低体重。

3.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提高免疫功能:作用部位:皮肤和粘膜的上皮细胞;免疫细胞,作用机制: ①维持粘膜上皮细胞完整性,改善局部免疫能力。 ②促进免疫细胞生长和分化,提高整体免疫能力。缺乏VA,粘膜表层角化、干燥、不完整,屏障作用/免疫力↓视黄醇对上皮细胞的影响最为明显,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

4.抗肿瘤:作用部位:肿瘤细胞,作用机制: ①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 ②抗氧化,全反式维甲酸(维生素A的衍生物)+砒霜(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1500多种视黄醇类似物被合成,并实验其抗癌活性。

5.抗氧化(类胡萝卜素):作用部位:多种组织细胞线粒体,作用机制:捕捉自由基(活性氧),猝灭“单线态氧”,自由基的产生与危害。 自由基防御系统①酶②抗氧化剂。 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

6.其他作用:合成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对生殖的影响,维持骨质正常代谢,促进铁吸收、利用,增强造血功能

维生素A缺乏,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1.眼部症状,夜盲症:暗适应能力下降(最早期症状),干眼病:毕脱氏斑(Bitot's spots),角膜软化:角膜溃疡、穿孔、失明。2.皮肤症状,基底细胞增生和过度角化、毛囊丘疹、干燥、毛发脱落。3.其他症状,发育受阻(骨骼系统、生殖功能受损)、免疫力低下(亚临床症状):反复感染和腹泻

维生素A缺乏的常见原因:1.食物摄入不足,尤其是动物性食物,2.新生儿VA储存量较低(VA不易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3.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肺炎等,4.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炎、肝硬化、慢性腹泻等,5.酗酒。维生素A缺乏的防治:1.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肝脏、鱼肉蛋奶,2.富含ß-胡萝卜素的食物,如深色蔬菜,3.强化维生素A的食物,如鲜奶、烹调油,4.鱼肝油(维生素AD胶丸)、含ß-胡萝卜素的补充剂。维生素A: 动物肝脏、鱼肝油、奶、蛋类、肉类等。ß-胡萝卜素: 深色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

维生素A过量中毒:急性中毒: 成人>200mg(66万IU);儿童>100mg(33万IU),慢性中毒: 成人连续10mg/日(3.3万IU/日);儿童连续3.75mg/日(1.25万IU/日)。致畸(VA及其衍生物为强烈致畸剂): 孕妇怒要超过3mg/日(1万IU/日),食物一般难以达到中毒量,鱼肝油等补充剂则不乏中毒的报道。ß-胡萝卜素过量:高胡萝卜素血症,出现无害黄染,不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大量食用胡萝卜、柑橘、番茄等可发生皮肤黄染。

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1.血清维生素A水平: 正常范围1.5~3umol/L(430~860ug/L) 注意:不能反应储存VA水平,2.相对剂量反应实验,3.暗适应功能检测,4.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全反视黄酸和13-顺视黄酸治疗粉刺和牛皮鲜,全反视黄酸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预防儿童肺炎、腹泻和麻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炎,治疗肝硬化、甲亢、肾炎等。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有机色素,存在天然的植物以及一些藻类中。 目前已知700多种。可分为两大类,叶黄素类不胡萝卜素类:1.叶黄素类(分子结构中有”O“) 叶黄素、玉米黄素、虾青素、辣椒红素。2.胡萝卜素类(分子结构中没有”O“) 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学作用:1.抗氧化:单线态氧,自由基【番茄红素强】,2.抗肿瘤,3.增强免疫力,4.保护视觉功能【叶黄素】。

类胡萝卜素是重要的生物色素:类胡萝卜素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色素,颜色从亮黄到暗红不等。 在光合作用中发挥很大作用,与水果,花卉中黄色至红色的大部分颜色有关。类胡萝卜素是高度不饱和化合物(多烯), 含有一系列共轭双键(C=C-C=C)和甲基(-CH3)支链。 色素的颜色随着共轭双键的数目而发动。 共轭双键的数目越多,颜色移向红色越远。类胡萝卜素植物中的作用:1.叶绿体内除含有叶绿素(红光和蓝紫光)外也含有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能将吸收的光能(蓝紫光)传递给叶绿素a,这是光合作用不可少的光合色素。2.保护光合作用元件在强光下免受氧气的损伤。 类胡萝卜素分子可从叶绿体中吸收三线态能量, 从而阻止单线态氧(自由基之一)的形成。类胡萝卜素生理作用:1.转化为VA【部分】,2.抗氧化,消灭自由基(单线态氧)。食物中α-胡萝卜素,胡萝卜含量最高。

叶黄素:叶黄素在西兰花、羽衣甘蓝、菠菜等深绿色叶菜以及金盏花、万寿菊等花卉中含量最高,其次,南瓜、桃子、辣椒、芒果、柑橘中则含有丰富的叶黄素酯,叶黄素酯是叶黄素的前体。叶黄素是存在于视网膜的类胡萝卜素之一,是视网膜血管抗氧化所必不可缺的。叶黄素可吸收大量蓝光, 蓝光的波长和紫外光接近,能达到并伤害视网膜 在到达视网膜上敏感的细胞前,光先经过叶黄素的最高聚集区, 这时若视黄斑处的叶黄素含量丰富就能将蓝光伤害减至最小。叶黄素对早期的动脉硬化进程有延缓作用。

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三栖明星”。激素,调节钙、磷调节,核受体,无处不在,骨骼健康/生长发育,慢性病,肿瘤。食品,补充剂、晒太阳、深海鱼类.,阳光替代+因人而异,婴幼儿、儿童、孕产妇 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药物,不同活化形式,营养缺乏、肾病、骨质疏松、甲旁亢、牛皮癣七种,维生素D3或D2、骨化二醇、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帕立骨化醇、卡泊三醇。

一、理化性质:(开环)甾醇类化合物,脂溶性,耐高温和氧化,但脂肪酸败可以破坏VD。体内活性形式:1,25-(OH)2D3

二、吸收代谢:在小肠不脂类一起吸收(需要胆汁),进入淋巴系统。皮肤合成的VD缓慢扩散进入血液。在血液中与VD结合蛋白(DBP)结合。在肝脏和肾脏活化,在肝脏灭活,并由胆汁排出。

1,25-(OH)2D3合成的调节点:1,25-(OH)2D3的生成受肾脏25(OH)D3-1-α羟化酶的控制。此酶活性受遗传影响,此酶活性受激素影响 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催乳素、性激素、钙、磷、钾的调节。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和1,25-(OH)2D3本身也是影响因素。、

三、VD生理功能1.调节钙、磷代谢:①在肠道,促进钙、磷吸收和转运(钙结合蛋白,核受体机制)②在肾脏,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新收,减少排泄,③在骨骼,调节钙、磷的利用,与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一起,调节钙磷代谢。2.影响细胞分化、增殖和生长,预防多种慢性病及癌症, 近些年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还可预防糖尿病、口腔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症,并与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纤维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不孕症都有关系。此外,维生素D还可以增强免疫、调节神经肌肉的功能。而且,还与多种癌症有关。除了肠、骨和肾有维生素D核受体(VDR)外,迄今发现共有30多种组织有VDR,包括脂肪、心肌、平滑肌、软骨、骨髓、肺、胃、脑、视网膜、子宫、卵巢、睾丸、乳腺、腮腺以及几乎所有的内分泌腺体。

四、VD缺乏病:1.佝偻病(3岁以下儿童);2.骨质软化症(产妇、老人);3.骨质疏松症(老人、更年期妇女);4.手足痉挛症(婴儿)。维生素D 水平推荐用血清25(OH)D3来测定, 美国的研究表明,血清中25(OH)D3 的水平大于75nmol/L 时,可以提高体内钙的吸收率、预骨折和摔倒、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癌症发生风险。2010 年6 月15 日,美国膳食指导咨询委员会指出, 成人和儿童的维生素D 低摄入是公共卫生关注的一个问题, 仅有10%的人通过膳食可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中国75%健康孕妇缺乏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 <20ng/ml)。2010-2013《中国居民营养不健康状况调查(CNNHS)》(1985例孕妇)

(一)佝偻病:早期神经精神症状,多汗、夜惊、夜啼、激惹,头部症状:颅骨软化(乒乓头)、囟门未闭、枕秃、方颅、乳牙萌发延迟。胸部症状:肋骨外翻、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四肢症状:O型腿、X型腿。1.佝偻病的诊断:早期症状如夜惊、烦躁不安等。X线,骨骼改变,血钙、血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2.佝偻病的治疗,维生素D剂量为2000-4000U/d 时,1个月后改为400U/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 VitD15-30万U/次,肌注,1-3个月后VitD再以400U/d口服维持。同时注意补钙。用药1个月后应随访,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3.佝偻病的预防。1.服用维生素D制剂, 母乳喂养从出生后一二周开始每日补充VD400IU(膳食指南2016) 配方奶粉喂养,不需额外补充(膳食指南2016) 混合喂养,扣除配方奶中所含VD,补充不足部分(或直接补400IU) 早产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D 800IU/d,3个月后改为400IU/d,无论母乳喂养、配方奶粉喂养,无论是否添加辅食,1周岁以内每天补充400IU维生素D制剂(中国美国共同AI), 1周岁以上每天补充600IU维生素D制剂(美国RNI)。2.多晒太阳,多户外活动,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 ❶不满6月龄的婴儿不要在太阳下直晒, ❷ 6 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和成年),需要穿着适当衣物,使用防晒产品,并避开早上10 点〜下午4 点(参考所在地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日照最强烈的时候外出。3.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400-1000U/d。

(二)骨质疏松症: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羟磷灰石[Ca10(PO4)6(OH)2],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主要靠以下激素调节: 1,25-(OH)2D3 甲状旁腺素、降钙素。骨质流失过多,骨量减少,会使得骨骼内部骨质变为单薄,导致骨骼变得非常脆弱,且易折断,这种现象称之为骨质疏松症。 最容易发生骨折的地方就是脊椎、手腕和髋部。2006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人数已达6944万,2.1亿人存在低骨量。以椎骨和股骨颈为检测点,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20.7%,男性14.4%。骨质疏松的特征是骨质进行性丢失,骨强度(骨矿密度和骨质量)降低,骨脆性增加。骨质疏松会引起腰酸、背痛、椎体压缩、身高变矮, 甚至出现脊柱压缩性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骨质疏松发展进程缓慢,有时人们难以察觉。而一旦发生骨折,表明骨质疏松已较严重,且丢失的骨质很难再恢复。诊断:1.脆性骨折,2.骨密度(BMD)低下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 T值=(测定值-骨峰值)/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T>-1,正常 -2.5<T<-1,骨量不足 T<﹣2.5,骨质疏松,Z值,适用于儿童、绝经前妇女和50岁以下的男性。

中华医学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2011》: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800~1200IU,还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有条件者可检测25-(OH)D3,以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 【>30ng/mL(75nmol/L)为正常】,1,25-(OH)2D3 (骨化三醇)口服0.25~0.5ug/d,1α-(OH)D3 (α- 骨化醇)口服0.5~1ug/d,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口服15mg,每日三次,必须饭后服用。

维生素D过多,可导致中毒,长期大量服用;短期超量误服;对维生素D过于敏感,轻者或早期表现可有低热、烦躁、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渴、无力等。 重者或晚期可出现高热、多尿、少尿、脱水、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有高钙血症和肾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钙、尿钙增加,尿蛋白或血中尿素氮增加。 X线表现长骨临时钙化带过度钙化,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其它组织器官可出现异位钙化灶。

五、机体营养状况评价,血清25-(OH)D3,正常参考值 成人,25~150nmol/L(10~60ng/ml),婴儿及儿童,>50nmol/L(20ng/ml)。六、参考摄入量,VD的UL为50ug,1ug=40IU。食物来源:最好来源:鱼肝油,较好来源:海水鱼(如沙丁鱼、三文鱼、金枪鱼、鳗鱼、鲶鱼等)、肝脏(鸡肝、鸭肝、猪肝、牛肝、羊肝等)、蛋黄等。维生素D 强化食品,如强化VD的全脂牛奶、婴儿配方奶粉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谷类、蔬菜、薯类、豆制品等几乎不含VD。

晒太阳还是吃VD胶丸?晒太阳,可能会损伤皮肤和眼睛,并患黑色素瘤等皮肤癌风险增加有关,合成效率不稳,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皮肤暴露面积、紫外线照射强度、紫外线照射时长,其中纬度、气候、季节、云层、空气污染、肤色人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加上城市纬度条件、高楼遮挡等因素均影响晒太阳的效果。使用防晒霜可以使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92%~99%。遮阳伞也明显减少VD合成。晒太阳对于婴幼儿来说并不是获得维生素D的最佳途径, 补充维生素D制剂是获得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1周岁以内建议每天补充VD400IU,1周岁到70周岁建议每天补充600IU, 70岁以上建议每天补充800IU。 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妇女无论任何季节都建议每天补充不少于400 IU。鱼肝油(维生素D+A),鱼肝油是从海鱼(鳕、大菱鲆、鲨、鳐、大黄鱼、鲐及马鲀)肝脏中提取的脂肪。一般要在0℃左右脱去部分固体脂肪后,用精炼食用植物油、浓度较高的鱼肝油或维生素A与维生素D3调节浓度,再加适量的稳定剂制成。为黄色至橙红色的澄清液体;微有特异的鱼腥臭,但无败油臭。每1g中含维生素A应为标示量的90.0%以上;维生素D应为标示量的85.0%。正常足月儿,如果母亲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母亲孕前孕期营养状况良好,一般不需要补充维生素A。如果是早产儿或者有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等情况的婴儿,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A。此外,偏进山区等地,母亲孕前孕期营养情况未知,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A。

维生素E

维生素E以α-生育酚为代表,α生育酚的生物活性最大,天然VE与合成VE,膳食中VE为天然产物(d-α-生育酚);合成VE是8种立体构型的混合物 (dl-α-生育酚,化学名为“全消旋α-生育酚”), 其活性为前者的74%。VE的稳定性,脂溶性,对酸和热稳定,即使加热至200℃也不会被破坏。怕碱,怕氧,在有氧分子、氧化剂或自由基存在时,维生素E活性的降解速度增加。脂肪酸败加速破坏,一般烹调损失少,但油炸时破坏明显。

二、吸收与代谢,影响吸收的因素: 脂肪+胆汁,吸收率: 一般20%~50%,最高达80%。分布: 在脂肪细胞内大量储存。 在肝、肺、心、肌肉、肾上腺和大脑少量储存。

三、生理功能:1.抗氧化,最重要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活性很强的抗氧化剂,对抗自由基,维生素E定位于细胞膜上,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起构成体内抗氧化系统,保护细胞膜(包括细胞器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膜的富含疏基的蛋白质成分及细胞骨架和核酸免受自由基的攻击。维生素E的结构特点:维生素 E环体C6上的-OH,该集团活泼,对氧化剂十分敏感, 极易被氧化,从而可以保护其他物质的羟基等免遭氧化剂的损害, 还可保护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双键不被氧化断裂。维生素E是体内最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捕捉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2.抗衰老,维生素E可减少褐脂质(细胞内的沉积物)的形成;改善皮肤弹性,减轻性腺萎缩,提高免疫力,维生素E可延长红细胞的寿命。3.与动物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流产),4.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血栓、中风),5.降低胆固醇(HMG-CoA还原酶),6.抗癌(调节基因表达)。

四、VE缺乏与过量:人类维生素E缺乏很少见,流行病学,维生素E摄入量较少和血浆维生素E较低,可能使患某些癌、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及其他老年退行性病变的危险性增加。维生素E毒性极低,有5000例每日摄入1000IU(670mgαVE当量)达11年之久未见不良反应。

五、机体VE营养状况评价:血清VE水平,红细胞溶血试验。

六、参考摄入量,不同类型或构型VE之间,按照不同活性换算为α-生育酚当量(即α-TE),膳食中总α-TE当量(mg)= 1×α-生育酚(mg)+0.5×β-生育酚(mg) +0.1×γ-生育酚(mg)+0.02×δ-生育酚(mg) +0.3 ×α-三烯生育酚(mg)。中国DRIs2013: 成人VE的AI为14mgα-TE;UL为700mg α-TE。

VE食物来源: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尤以麦胚油、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中含量最为丰富。蛋类、坚果、豆类和绿叶蔬菜中含量也较多。食用油与维生素E,中国居民维生素E的摄入近70%来自于食用油脂,一般每摄入1g多不饱和脂肪酸应摄入0.4mg维生素E。VE的保健应用:一般地,补充剂每天不超过400mg,保健食品有关规定:每天不超过150mg ,曾用于治疗习惯性流产、重症肌无力、高胆固醇血症等,剂量很大。

维生素K

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人工合成:K3。天然形式: K1-----植物甲萘醌或叶绿醌,K2-----肠道细菌的产物,稳定性:可被空气缓慢氧化而分解;遇光很快被破坏;对热、酸较稳定,但对碱不稳定;在正常烹调过程中损失很少。维生素K是多种γ-谷氨酰羧化酶的辅酶:1.维生素K具有促进凝血作用,促进肝脏内凝血酶原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和 抗凝血蛋白C和蛋白S的活化;2.维生素K对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出血,维生素K不能通过胎盘, 出生后肠道内又无细菌,不能合成维生素K, 故新生婴儿易因维生素K的缺乏而出血(迟发型颅内出血),新生儿每日肌内肉注射1mg~5mg维生素K1 ,连续3天。母乳喂养儿从出生到3月龄,可每日口服25μg维生素K1 也可出生后口服一次2mg维生素K1 ,然后到1周和1个月时再分别口服5mg,共三次。

食物来源:维生素K1在绿色蔬菜中含量丰富,如菠菜、白菜等;其次是奶及肉类VK1含量也较多;但水果、谷类中VK1含量很少; VK2能由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合成(占50-60%),人体很少缺乏。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5期第15课7组虞文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