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3朱昊朱昊写字的地方
这篇文章是本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就以讨论某些价值观开始吧,以正视听。
实际上我不相信代沟这个概念,搜索维基百科后得到如下的解释:
A generation gap or generational gap, is a difference of opinions between one generation and another regarding beliefs, politics, or values. In today's usage, "generation gap" often refers to a perceived gap between younger people and their parents and/or grandparents.简单翻译就是两代人在信仰、政治、价值观等等方面的看法不同,而现实生活中更经常被看到的现象是年轻一代同他们的父母之间甚至是祖父母之间的差别。
我之所以觉得这个概念是个伪概念,是因为说我更相信另外一个更加具体更加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的概念,价值观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是发生在不同的年龄层的人群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年龄层的人群之间,所谓的代沟,不过是因为年龄层不同的两代人由于经历、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这种价值观不一致的现象更加普遍,导致人们很自然的将这种不同的原因归结为年龄,而非其他。仔细想想,年龄的不同也不一定导致价值观的不同吧,但是年龄的不同确实可以导致人生经历、获取的信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这些才应该是导致价值观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代沟这个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人类学家M.米德在所著《代沟》中提出的。在当时的美国,年轻的人群主要由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群构成,显然他们的成长经历与刚刚经历过二战的父辈一代存在这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矛盾的爆发。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的社会学家又将人的漫长一生划分出了几个人生阶段: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实际上这种划分作为社会学家研究社会问题的一种工具是有其实用价值的,但是这种划分一旦被应用到具体的日常价值判断,就很容易给人的思维造成一定的混乱。比如,社会的宣传机器经常要求人们尊老爱幼,爱幼我们其实都可以理解,毕竟幼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好好的保护和引导,但是尊老我实际上是不敢苟同的,我的理由是:
我们尊敬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令人敬佩的事情,而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老!如果一个老年人,经常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我们还是否有必要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律尊敬呢?
同理,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是由于年龄不同导致的差异,而更应该是底层价值观、对事物的理解力、所掌握的概念量、方法论、学习能力和自我剖析能力等等因素造成的差异。年龄只是表象,是无法独立思考的人用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无奈之举,因为显然太过复杂的问题,他们的脑容量是不够用的。
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感觉我们这一代人(我今年30,也就是80后这一代)与上一代人之间主要在三个方面的价值观存在这巨大的不同,分别是:个体独立性、是否比较、成败的标准。下面本文将逐个分析一下,都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涉及情感,请读者都予以理性看待(需要抱歉的一点是,下面的文章以子女的口吻写作,如果现实生活中有相反的现象,请自行变换角色)。
一、关于独立个体
首先我们与我们的父母都应该承认的一点是我们虽然是母子或者是父子,但是我们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是因为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才在一起生活,共同面对一些问题。如果我们承认我们都是拥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那么就应该遵守成年人之间的相处规则,而这些相处规则在我看来,应至少包含如下两点:
1.关于尊重
在成人的世界里,相互尊重是双方能够正常交往的前提,这种尊重主要体现在不干涉他人的行为和自由,比如子女在哪里工作、和谁结婚、是否生小孩、是否出国留学、头发的长度,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家里物品的摆放、是否收拾屋子、运动健身是否过量等等方面。只要是子女独立承担责任且没有影响他人利益、不触犯法律的行为,其他人都无权干涉。
作为父母,他们可能觉得这些事情都可以管,如果觉得其中有哪些事情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都有权进行干涉,但遗憾的是这并不符合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但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本着友好相处的愿望,父母可以给子女建议,可以跟子女交流和讨论(不是争论,讨论的概念是我们就某件事的看法和意见进行交换,不涉及对讨论双方人身的意见,而争吵往往涉及),可以试图说服子女,但是决定权始终都在子女的手上。但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如果子女在哪件事上没有遵循父母的建议,就给子女扣上一个不孝的帽子或者固执己见的帽子,每个人对某些事物都有自己坚持的理由,因此不能说谁是更固执的那一方。相比于只是坚持做正确的且不影响他人利益的事情的人,一个一味的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见做出改变的人是否是更加不可理喻。
2.关于善意和理解
另一个需要说明的方面是,好的初衷并非就一定意味着好的结果,甚至大部分善因并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政府出台限购政策本意是打压房价,稳定市场,但是市场本身有它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律,并不会因为某些人希望房价下降就会下降,即使这个人是强大的政府。在土地供给方面还处于政府垄断市场里,限购政策只能导致更进一步的恐慌性购房和房价的剧烈上升,就好像高压锅里面的气体,找到阀门后喷得往往更高,这个规律并不以政府的行政力量所转移,资本的逐利性只会让这种反噬效应变本加厉。再举一个更有代表性的例子,在中国古代都有祭祀的习俗,有些经常干旱的地区通过祭祀河神一起求风调雨顺,更有甚者会将一对童男童女投入河中作为祭品,这也是一种善意,但却是一种残忍的善意,一种不惜牺牲他人生命来换取一个虚无缥缈的好年景的愚昧善意。
善因本身与善果并没有直接联系,只有当善因在自然逻辑下触发导致善果的因素时,他们之间才会产生联系。比如多读书,多独立思考,才会让自己更有见识;比如反复打磨自己的技能,才能让生活中充满惊喜;比如投篮练习练到一定数量就会变成神投手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事务光靠善因已经不能或无法决定其发展的结果,比如股票、彩票、赌博等。
因此,父母们请不要再以“我这是为你好!”或者“爸妈还能害你么?”这样的原因来要求子女听从建议了,这样的理由在事实和逻辑面前既苍白又无力。父母们的本意再好,如果没有事实和逻辑作为支撑,子女也是不应该接受的。
二、关于比较
可以说导致人类不幸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比较,而这种比较简直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增加了很多人的不幸。比如有个小朋友考试得了98分,但是父母没有表扬,而是和一百分的孩子去比较还差2分;比如一个丈夫送给妻子一个一克拉的钻戒,妻子本应该感到幸福,但她的闺蜜却收获了一枚鸽子蛋,于是倍感委屈,心想“我差哪啊,我怎么没有鸽子蛋”。通过上面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例子中的父母和第二个例子中的妻子都是因为比较,导致了心态失衡和不幸的感受。
但我们必须要承认,即使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有些时候也很容易陷入这种人云亦云或者从众的比较之中,但是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原因如下:
1、比较过后一般会发现自己很弱;
2、进而发现自己无力改变,导致心态失衡,丧失信心,导致无法让自己专注于应该专注的事情;
3、长期无法专注,导致自身长期无法提高,进一步比较之后发现自己更弱了,从此进入恶性循环。
然而面对无处不在的比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借用美国著名思想家雷茵霍尔德·尼布尔(1892-1971)的一句话“愿上帝赐予我宁静(的心),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事,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不同(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专注于我们能够改变的事务,努力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同时平静的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等待着未来水到渠成的改变。
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父母在过往的生活中,都曾经因各种各样的比较陷入各种不大不小的不幸和纠结中,比如,自己老公没有人有能力;自己家房子没有别人家的大;子女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家孩子;子女现在的工资不如别人家孩子;子女的人处事没有别人老练、圆滑;甚至孙子的数数能力没有别的孩子强。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总之在其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存在。
我们不能否认应该通过努力改变薄弱的方面,但是也没有必要事事争先,坚持和专注于正确而重要的事情,顺其自然的发展,容忍自己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不在比较中耗费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三、关于成败
⒈对待成功
现在社会对于成功的标准的定义其实进行过很多反思,但是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成功就意味着财富、地位和权利,但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基础,可能是一个奇妙的创意,可能是一种超凡的领导能力,可能是学富五车的才华,可能是炉火纯青的技艺,也可能是拥有一个有钱的爹。其实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成功本身,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促使其成功背后的源泉。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可以使我们更能接近事务的本质。
再举一个我很钦佩的例子,有一位我忘记了姓名的NBA主教练,长期以来,他带队有方,战绩卓著,但差那么一点的是一直没有获得过NBA总冠军,直到带队多年后的一个赛季,总决赛里他终于带队击败了对手,这时他的助理教练兴奋异常,跑到他身边庆祝他终于摆脱了无冠的帽子,但是他却淡淡的说:“放轻松,孩子,我并不比前一刻的我更加优秀。”是的,他并不比前一刻更加优秀,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如此优秀,只是缺少一个名号,但是这个名号本身并不能铸就他的伟大,他的伟大根植于他对篮球战术的反复思考,根植于他对手下球员的全面培养,根植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付出,而这锦上天花的名号在他来看都是浮云。一个人对于成败的看法没有对错之分,却有高下之别。
⒉对待失败
其实,相比于成功的人和事,我们更应该专注失败,这主要是因为成功不容易复制,但是失败却可以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成功,原因往往复杂到难以描述,比如马云,不可否认他的才华和灵感,但是他有如此巨大的成功其实更应该感谢互联网时代的恩赐;比如高晓松,不可否认他的音乐和创作的能力,但是更可能的原因是其从小就生长在清华园里,身边到处都有大师的感染和熏陶。
失败能让我们学到的东西更加容易、清晰和易于接受。比如刻舟求剑、盲人摸象、掩耳盗铃等等。凡此种种的失败往往能一针见血,是我们能够从他人的经历中最容易获取的宝贵经验,这份经验可以不断拓宽我们的阅历和见识,可以使我们避免在类似的事情上重蹈覆辙。
⒊关于成长的复利曲线
古往今来,一个人的成长总要先经历一个平缓而漫长的平台期,在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挣扎后终于走到了临界值,进而进入了加速成长期,按照李笑来老师的观点,人生的整个成长曲线就如同一笔可以收获复利的存款的价值增长曲线,具体效果入下(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成长的程度):
以此曲线判断,很多现在还很挣扎的人不过是在这个复利曲线的中间部位,还没有进入高速成长期而已,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断的专注于正确的事情,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进入高速成长期的临界值就在不远处。笃信逻辑、笃信提升自己终将获得成功、不怨天尤人、不用“要是···,就好了”的句型、第一时间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是我这两年读书最大的心得和体会。
所以父母们,请不要再以成败论英雄了吧,也许你们眼前的人就是第二个乔布斯,第二个比尔盖茨。成败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如何通过成败获得提升。
总结一下,根本就没有代沟,只有价值观的不同,而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价值观,反复拷问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反复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并以正确是价值观来指导行为,是一个人走向心智解放的必由之路。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