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顾茅庐,可以说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当然要感谢罗贯中先生,在他的《三国演义》中把这个故事描写的精彩无比,已经选进我们中学生的语文课本里。
在《三国演义》中从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到《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前后一共花了三个回目的篇章来讲述清楚这件事情,虽然大家都对这件事非常熟悉了,但是为了文章的完整性还是得把事情稍微交代一下。
说那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部中国,他的矛头直指荆州和江东。当时刘备正在荆州刘表处,刘备用徐庶的计策夺得樊城,君臣两人正相见恨晚之际,曹操却干了一件不上台面的事情,曹操从程昱口中听闻徐庶乃天下奇才之后,就想把他挖到自己的麾下。于是曹操就暗中把徐庶的母亲抓到了曹营,因为徐庶是天下闻名的大孝子,听说自己的母亲被抓,肯定义无反顾的来救母亲。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徐庶听闻此事,马上拜别刘备,来到曹操的军营救自己的母亲。曹操得到了这样的人才,哪里肯放他回去,就这样徐庶终其一生都在曹营,但是自打来到曹营,未曾献出一计。
徐庶也知道此去肯定不能再回来,就向刘备推荐了个人,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自己常比自管仲、乐毅,但是在徐庶看来,此人的能力肯定在两人之上,自己的才能比起诸葛亮来,简直就是驽马比之麒麟,寒鸦比之鸾凤,要是皇叔得到此人,就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高祖得到了张良。我们知道,此人正是诸葛孔明。刘备一听,大喜过望,这不正是自己现在最缺的么!
回到驻地,刘备正准备礼物去拜访诸葛先生,下面有人通报,说外面来了一位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之人。刘备以为是诸葛先生不请自来,喜出望外。请进来一看,原来是之前见过的高士司马徽,于是两人坐下谈天说地。司马徽说自己是因为听说徐庶在此,想来看看,却得知徐庶已经去曹营救母。司马徽听罢大叹一声,看来徐庶是中计了,此去其母必死无疑。接下来刘备就询问起徐庶临走时向他推荐的诸葛亮其人,司马徽又是对其大加赞赏一番,说诸葛亮与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四人同为好友,诸葛亮说他们四人将来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省部的级高官,而说到他自己总是笑而不答,每每自比管仲乐毅,他的才华无法估量。这是关羽在旁,说管仲乐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名人,他这样自比是不是太自傲了。结果司马徽又说出了同样的话,不能同这二位比,要他说来应该比作兴周八百年的姜太公,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刘、关二人顿时语塞。
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两人的评语下,肯定此人不是一般人,况且司马徽此前就对他说过卧龙、凤雏得一人就可以得天下。于是下定决定,和二弟、三弟一起来到隆中,势要把这位不见其人已闻大名的诸葛先生请出山来,加入自己的公司。
这一天兄弟三人来到隆中,只见得此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是一处高隐之地。三人向农夫打探得知,那卧龙先生正住在一处高地名曰卧龙岗中,于是三人快马加鞭,来到诸葛先生所居住的茅庐。谁知童子应门,他家先生外出散步了,而且行踪不定,归期亦不定,少则三五天,多则数十日,无奈刘备吃了第一个闭门羹。在回府的路上,刘备还遇到孔明的好友崔州平,两人在松林之间清泉之上,谈了谈山海经摆了摆龙门阵,行尽而归。
刘备派人打探得孔明先生已归,兄弟三人有一次上路了,这一次路上又遇到了孔明的另两位好友孟公威和石广元。刘备邀请两人一同前往,两人谢绝了,转眼兄弟三人来到孔明的府上,这次童子说先生正在堂内读书,刘备连忙进去,却又吃了一颗空心丸子。原来堂内读书的并不是孔明,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孔明随好友崔州平闲游去了,又是行踪未定,归期未定。真是急煞人也!
时光荏苒,又到早春,刘备决定再去拜访孔明。这次可是做足了功课,焚香斋戒,沐浴更衣,择吉日而去。关张二人早有怨言,但是拧不过大哥,只好随行。路上碰到诸葛均,答曰家兄昨夜归来,此刻正在府上,刘备大喜过望,匆匆赶去。事有凑巧,孔明正在午睡,刘备吩咐不要打扰,待先生醒来再行大礼,关张二人颇多怨言但无法发作,只得与大哥一同干等。过了两个时辰,等到孔明睡到自然醒,起来问童子何人来访过?答曰刘皇叔。孔明一听立马起来,沐浴更衣,这可怠慢不得。
君臣二人历史性的见面时刻终于到了,连刘皇叔魂牵梦萦的人终于见到了。刘备看到眼前这位帅哥,年纪不过二十出头,却被多少人赞为天下少有的奇才,再看看自己已经人过中年,事业才刚刚起步,稍微有一点资本,可手下没有一位出谋划策的谋士,要是能得此少年英才的相助,真是天赐的恩惠。赶紧下拜向其请教天下大事。诸葛亮也不负众望,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天下,讲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分析道: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其中曹操的实力原本不及袁绍,但是为什么曹操能在官渡将袁绍一举歼灭,这里诚然有天时的因素,但也不能不说是人的谋略。如今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我们是不可能与之争锋的。江东的孙权,经过他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和自己三代人的努力,已经在江东占稳了脚跟,这我们只能和他们联盟而不可以图谋。而荆州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而且他们的主人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兵家必争之地,这不是上天赐给将军的么?荆州西面的益州天府之国,地处要塞,幅员千里,土地肥沃,是从前高皇帝发家致富的宝地。他们的主人刘璋昏庸无道,国富民强却不知道体恤下属,那里的人正思得明君啊!将军你乃帝王贵胄,信义有佳,如今求贤如渴,如果你跨有荆、益之地,内修国政,外结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彝、越,等到天下一变,将军派一位上将带荆州之兵出宛、洛,将军自己带领人马从益州出秦关,到那时天下百姓还不是拿着好酒好肉还犒赏三军么!说完诸葛亮叫童子拿出一副西川五十四州图,言道让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咱就占人和,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到那时大业可成、汉室可兴!刘备还假惺惺的不忍心图谋自己的宗族,那你不忍心来找诸葛亮作甚!诸葛亮没有办法,说自己夜观星象,发现刘表将不久于人世,而刘璋又不是一位立业之主,这些都是要归将军的!
刘备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一番为自己定下政治目标和前途的对话之后,终于为自己谋得一位股肱之臣。诸葛亮也为自己觅得一位好BOSS,两人相见恨晚,当天晚上刘备三人就住在诸葛亮的茅庐之中商谈大计。
以上废话一堆,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大致过程。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那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
其实《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远远没有那么生动、复杂,只有短短五个字“凡三往,乃见”。罗贯中先生就凭这五个字却为我们写出了如此精彩绝伦的故事,小说家的功夫可见一斑,笔者再怎么样也是写不出这样的故事的。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如此简单。
我们都知道,《三国志》没有裴注是没有办法读的,裴松之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由于陈寿的惜墨如金,他不确定的史料干脆放弃,所以《三国志》的文字是非常少的,好在有裴松之的注,裴松之把他能见到的史料都列在其中,有些甚至还前后矛盾,但是正因为如此,他的注非常可靠,现在大家买《三国志》,每本都是带注的。
在《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引《魏略》和《九州春秋》,故事确实另一番景象。说当时刘备正驻扎在樊城,曹操已经基本平定北方,下一个目标就是荆州。诸葛亮知道刘表这个人没什么用,不懂军事,根本就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孤身前往面见刘备。当天刘备可能正好举办一场宴会,来的人很多,诸葛亮先前和刘备没有见过面,刘备也没有当回事儿,把他和其他一同前来参加宴会的人一样对待。等到宴会结束,其他人都走了,独独诸葛亮没有走,刘备也没有搭理他,自顾自的用别人送的牦牛尾巴编起了工艺品,大家都知道刘备最先是编草鞋的,现在有人还奉刘备为编织业的祖师爷。这下诸葛亮说话了,“在下听闻将军有伟大的志向,难道就是编这玩意儿么!”刘备才这才意识到这厢坐了一位人才,连忙将手中的艺术品扔了,“这说的什么话!我只是聊以忘忧罢了!”于是诸葛亮问道,“将军你看荆州之主刘镇南和曹操比起来怎么样?”“那还用说,自然是不如的。”诸葛亮又问,“那将军你呢?”刘备回答,“那自然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到,“那既然两个人都比不上,况且将军之军队不过数千人,坐在这儿不是等死么!”刘备答道,“我也正为此事发愁了,但为之奈何,那可怎么办呢?”于是诸葛亮给出了一个主意,他说,“荆州不是人少,而是在户的人少,有户口的人员少,可以告诉刘表,让他把国中没有户口的散众统计下来,给他们上户口,这样不是人就多了么。”刘备依了诸葛亮的计策,而且也认准了这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于是以上宾之礼待之。
按照上述的记载,根本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自己毛遂自荐,自己跑到刘备那里去兜售自己,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那到底哪个才是历史的真实呢?
对于三顾茅庐的质疑声早就有了,只不过这样煞风景的事情大家不愿意相信,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非主流的观点。刘啸先生就曾写过一篇《“三顾茅庐”质疑》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第一,诸葛亮是肯定要出山的,并不像他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诸葛亮他自比管仲乐毅,我们知道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乐毅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率领燕赵五国联军大败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后来遭燕王猜忌投奔赵国,又领了赵国的外相。这两人都是古代有名的出将入相式的典型代表,诸葛亮自比他们,可见其实一定要出山的,只是他在为自己选定一位好老板。一旦有好的人选,自然会出山效命,难道说刘备不去三请四请,他就一辈子在山中不出来了?易中天先生说难道要在山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刘先生指出当时刘备需要的是一批人,而诸葛亮需要的就是一个人。刘备当时处于事业起步阶段,手下谋士一个也没有,好比刘备刚刚开了一家企业,但是手下员工寥寥无几,光杆司令一个,那这家企业还怎么发展?所以他需要的人是多多益善,而诸葛亮所需要的就是一个老板,一个大BOSS,大的足以将其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第三,当时刘备已经是天下闻名的枭雄,而诸葛亮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二十六岁的年轻书生,所以他先发现刘备的可能性要大于刘备发现诸葛亮的可能性。
因此刘先生得出一个结论,三顾茅庐的说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那么这样一来,岂不是要否定《三国志》的说法?史书的说法固然可以否定,但是诸葛亮自己的话是不能否定的,他在《前出师表》中出的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下真的糊涂了,到底应该相信哪个?
笔者认为两个都信,既有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又有刘备的三顾茅庐。
前面说到,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而且他发现刘备肯定比刘备发现他容易,那么诸葛亮在荆州事态紧急的情况下自己先去了刘备的军营,还给刘备解决了一个燃眉之急,通过这件事,刘备也知道诸葛亮是一位难得的奇才。后来又经过徐庶等人的极力推荐,刘备确定他正是自己一直在找的另一半。于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亲自来到诸葛亮的府上,请这位比自己小整整二十岁的少年英才出山,帮助自己成就霸业。
其实刘备选择诸葛亮和诸葛亮选择刘备,两人的互相选择可以说是达到了双赢。为什么这么说?
先说诸葛亮选择刘备是一招很高明的棋子,因为那时天下可谓,大公司林立,大老板成群,北方有曹操,江东也孙权,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璋,汉中还有张鲁等等诸多选择,而诸葛亮偏偏选择了刘备,那是他经过精心的比较和挑选的。
诸葛亮没有选择曹操,按理说曹操是那时最大的央企的执行董事长和总经理,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行政一把抓,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国家象征,没有一点实权。也正是如此,曹操手下云集着天下一等一的人才,谋士如贾诩、荀彧、程昱等,武将如张辽、夏侯家族等。所以诸葛亮很聪明的没有选择这位老板,因为他知道要是自己来到曹操的幕府,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因为要想在全是人才中显示成自己的才能是很难的,因为诸葛亮并不是大家在《三国演义》中给人那样鲁迅先生评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形象。关于诸葛亮这人我们有机会再说。
诸葛亮也没有选择孙权,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江东孙氏经过父子三代人的努力,基本已经站稳了脚跟。而孙权自己的小朝廷有人形容就像一个家庭一般,孙权虽然是一家之长,但他年纪却很小,有两位大人一心呵护着他,两人就是孙权的兄长孙策为他选定的两位类似顾命大臣一般的人,就是张昭和周瑜,孙策临终时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即使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当差,诸葛亮要想真正融入这样的幕府也绝非易事。
剩下的刘表,刘璋等辈根本就没有进入诸葛亮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在《隆中对》就明确指出他们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守成之主、立业之君。
所以没有选择曹操、孙权这样的绩优股,而是选择了刘备这支潜力股,只有选择了刘备,自己的智慧和光电才能全部散发出来。因为刘备自称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上的皇叔,有了这张政治王牌,做起任何事来都能事半功倍,别人总得给三分薄面。而且现在刘备手下没有什么人才,尤其是谋士,自己去了刘备自然对他言听计从。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说明在他心中要么不出山,出山就要做到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而在刘备那里,确实可以做到。
而以刘备这样的身份虽然说事业刚刚起步,但也是天下著名的枭雄,肯屈尊降贵来到诸葛亮的茅屋来三顾,也不单单是徐庶和司马徽的举荐和诸葛亮自己的毛遂自荐,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刘备是看上了诸葛亮在荆州强大的资源和人脉。因为刘备要想在荆州站稳脚跟,必须和当地的豪门贵族,地方豪强搞好关系,而恰恰诸葛亮能帮助他完成这件事。因为诸葛亮在荆州的身份与自己说的“臣本布衣”不尽相同。诸葛亮的夫人小说中说叫黄月英,长的极丑无比,当时就有民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是正史中没有记载,正史中只记载了诸葛亮的帅却没有记载其妻子的相貌,看来至少是不很漂亮的。但是凭诸葛亮的姿色却娶了这样的一位妻子,这里面就有很大的问题了,问题在哪?就在他妻子的身份的上,刘备也正是看中了诸葛亮这一点。原来诸葛亮的岳父名叫黄承彦,岳母蔡氏,是蔡讽的大女儿,这蔡氏在荆州可不得了,蔡讽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蔡讽还有一个小女儿嫁给了刘表,就是刘琮的母亲,而蔡讽的儿子就是刘表手下的大将蔡瑁。诸葛亮娶了这样的媳妇儿,就等于与荆州豪族蔡氏一门发生了潜在的关系。第二,诸葛亮私下还和一人关系不一般,以师长之礼待他,此人就是庞德公,庞德公可是当时天下的名士,是他称司马徽为“水镜”,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的,刘表都请不动其出山,诸葛亮与庞德公拉上了关系,就是与荆州的士人集团发生了潜在的联系。
诸葛亮的这两层关系正是刘备此刻最迫切、最需要的,所以他才会如此礼贤下士、卑躬屈膝的来请诸葛出山,而刘备和诸葛亮两人都没有对对方看走眼,君臣两人后来一段时间的配合非常默契,就正如刘备自己说的,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般。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一段时间,并不是一如既往,之后君臣两人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微妙,这个我们有机会再说。
其实我觉得这流传千古的“三顾茅庐”堪称是诸葛亮用来推销自己的经典案例,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营销策略,足以编入营销学教材,现在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的今天,非常值得给我们毕业生就业的指导,笔者抽空也再要好好研究研究,因为到现在笔者也没有很好的把自己给推销出去,诸葛亮要是在现在无疑可以成为一位非常知名的市场营销学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