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韵到岩韵,一种藏在心里的感觉

从茶韵到岩韵,一种藏在心里的感觉_第1张图片
茶境

说到茶韵,不得不来说一下韵。

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把韵用到生活中,又成了一项审美标准。像人体,五官端正叫美,气派风度叫韵。

韵从字面拆解,就是音和匀,韵者音匀也。

韵在汉语中有四种解释:

1、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

2、和谐而有节奏的。

3、风度,风致,情趣,意味。

4、韵律,指一种声音。

除了第三种解释外,其他三种都与音律相关联,都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我们要说的是与茶相关的茶韵。

令人叹为观止的《易·系辞》中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指无形的道理、法则、精神,形而下是指有形的物质。在茶道中,我们既要重视形而上,即在喝茶的过程中中要以道驭艺,用无形的茶学去指导喝茶。又要注意形而下,就是在喝茶中通过审器、观茶、闻香、品味,直到体悟到茶韵的存在与否,喝茶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反映和参悟人与自然形成的关系。

喝茶多年,每每听高手说茶韵袅袅,我总是不知所云。但是总不甘心,喝茶的同时不断的从形而下做起,不断的寻找好水、好茶,不断的在泡茶的过程中体味境美茶香,喝茶的外在的感受和内在的想法。

同时学习与茶相关的知识,想从古人和今人的经验中寻找形而上的东西。

当不断的翻书过程中,对韵的体会也在不断的加深。尤其是再读到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中写到: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几句词时,我突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前几句词是一种具像的描述,当一种离愁别恨上升到寸断干裂的时候,都是一种外在的感受,而当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出来的时候,一下就上升到精神层面,人的一种离情和思念就不再是痛苦,而是到了一种距离产生的美学,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可是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的留白美的美学层面。

就像一款茶,我们从一泡好水开始,在色香味形上的感觉之后,在有限的空间里有了卢仝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干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所写的感觉,我们才会品出袅袅的茶韵。

这种感觉也就像,《老残游记》中写的白妞表演所说的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可是演唱结束了大家的感觉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喝茶的韵味就是一种眼耳鼻舌身之外的一种体验,也就是意,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如果可以写出来的韵我想还没有得到韵的感受。

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也就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可以言传的都不是韵,可是不可言传并不等于没有具像,所有的形而上应该通过形而下来解决。

正如苏东坡形容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岩骨花香”。

我认为骨是一种具像,你可以去解释,所有的解释都与岩韵有关,但是那种感觉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只可意会却无法表达的,这才是真正的岩韵,而不是名词解释。

岩是一种刚硬的感觉,我想通俗点说,岩韵与刚强和烈度相关。电影上的硬汉往往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柔软的内心体现,岩韵的妙处也在你品尝之后,由强烈的刺激感留下的对体感上的变暖和味觉上的久久的香甜回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茶韵到岩韵,一种藏在心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