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和角度——《时光移民》读后感

眼界和角度——《时光移民》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完这本书,突然联想到最近结束的高考,心有戚戚焉。别的蝼蚁在思考宇宙的终极奥义时,我们这些蝼蚁还在为了生存,为了孩子择校殚精竭虑,用尽心思。有些孩子生来的使命就是揭开已知或未知的各种秘密,而有些孩子被寄予的最大的期望是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有房有车有孩子。不同的起点,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此即是所谓“阶层固化”吧。“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没有波澜的一潭水是死水,最终会腐坏变臭。 阶层固化的社会是一个死掉的社会。正如《镜子》里所说:“如果DNA从来不出错,永远精确地复制和遗传,现在地球上应该已经没有生命了。因为生命进化的基础——变异,正是由DNA的错误产生的。”

然而即使起点不同,努力和奋斗并不是全然无用的,明确的目标再加上毅力和韧性一切仍有可为。最可怕的是失去目标,失去动力,失去想象和思考的能力。《天使时代》中吃不上饭的桑比亚国为了吃饱饭改造了国人的基因,使他们的胃如食草动物一般可以消化干草、树叶,使桑比亚人在灾荒年也能健康的活下去。为此他们受到了主流社会的惩罚,被战争迫到绝境时他们派出了飞人军团转败为胜。并且伊塔博士预言了长出翅膀的飞人将被人类接受。因为即使在所谓的文明世界,只要有需要,伦理是第二位的。虽然吃野草和树叶不是人们需要的,但是飞翔是人类不能抵挡的诱惑。从这篇故事我们也能看出——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人被逼到绝境时,是会有逆袭的机会的。因为艰难困苦有可能会摧毁人的意志,也有可能缔造出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书中还写出了处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层的人的关注点也不相同。现阶段的空气污染,雾霾严重让我们不堪其忧,牢骚满腹。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出来后,我觉得说的句句都有道理,是代普罗大众发声,说出了我们普通民众的心头之痛。以前每次听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总觉得中国应该多担点减排任务,因为中国的污染太严重了。然而有一次看到一个视频,一位院士和柴静的对话,院士说:我们国家的人口远远多于欧美发达国家,所分配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很小,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所占比例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人家可以优哉游哉的过逍遥日子,而我们很多同胞还挣扎于温饱线下。发达国家的人住大房子,吹着汹涌的冷气时,我们很多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有许多贫困人口挣扎于酷热中,中暑,死亡。那位院士反诘柴静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难道中国人不是人吗?”

如果说眼光,见识,这位院士的思想层次很明显的高出了许多人。大多数人纠结于自己的个人得失时,他考虑到了占这个国家最大基数的人口的生活方式及生存之道。



这一本小说集基本是在宇宙这个宏大背景之下发生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朝闻道》和《吞食者》这两篇。人生来好奇,正是这份好奇心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从第一个仰望星空的原始人开始,一代代的人都在不停的思索关于星空,关于宇宙,和关于人类的问题。《朝闻道》中那些科学家,抛弃一切,身外之物自不必说,妻子、孩子、爱人他们都断然抛下,只为了求得心中之谜的答案,然后,十分钟之后化成一团火焰回归能量世界。“朝闻道,夕死可矣。”

《吞食者》故事设计巧妙,在银河系中掠夺,吞噬一切行星的吞食帝国的主人原来与我们人类同为碳基生物,与我们有如此渊源。地球人壮烈的保卫战让我们自豪于人类的不屈精神。故事最后,元帅和他的下属留在毁灭后的地球的选择让人肃然起敬。“自己生存是以征服和消灭别人为基础的,这是这个宇宙中生命和文明生存的铁的法则,谁要首先不遵从它而自省起来,就必死无疑。”他们走出了新文明的第一步。我想所有的第一步,都需要牺牲吧。



我在另一本小说集《2018》中看到了《吞食者》的后续,那篇小说叫《诗云》,却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让我以我们的文明,以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为傲的一篇。不过多剧透了。

大爱的一本小说集。在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仰望星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眼界和角度——《时光移民》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