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毛文龙

1627年,崇祯皇帝在罢黜阉党后开始组阁,并任命六部大臣,试图中兴大明。其中和辽东战局密切相关的兵部,袁崇焕因两次宁远大捷之功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在接见袁崇焕时,崇祯询问有何良策恢复辽东。袁崇焕滔滔不绝,谈了若干思路战术。最后崇祯只关心多长时间能够收复辽东,袁崇焕道:“只要圣上始终如一相信臣,五年复辽。”

事实上,五年平辽梦未醒,后金铁骑已破关。当时在场的大臣都为袁大人捏了一把汗。官员许誉卿趁崇祯入内室小憩之机悄悄问袁崇焕有多大把握,袁崇焕说:“聊慰上意”,意思就是只不过是想让皇上高兴一下而已。后来,袁崇焕又在军队调度、兵需供给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要求,崇祯一一答应,并赐予尚方宝剑,准其先斩后奏。

所谓“五年复辽”的第一年,袁崇焕就先斩杀了毛文龙。


(一)

岳飞曾说:“文臣不爱财,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

毛文龙和岳飞有着同样的想法。毛文龙治军严明,赏罚必信,与将士同甘共苦,在辽东期间屡立战功,得到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称赞。更值得一提的是,毛文龙的用间手段,使得后金方面寝食难安,手足相残,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首领都曾被其玩弄于鼓掌之上,这也展现了毛文龙非凡的才智与谋略。

来自敌人的肯定才是真正的肯定,自己说自己有多少战功是不算数的。根据当时女真人的文献记载,毛文龙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人,远比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多。在朝在野、中国外国的史料都记载着,毛文龙的的确确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然而眼看后金就要被毛文龙搞得崩溃的时候,毛文龙却被杀了。

(二)

从整个谋杀的细节上可以看得出这是一场精密布局的鸿门宴。袁崇焕可谓用心良苦,几番短暂试探后,列出了“毛文龙十二当斩”。当场宣布完,便拿出尚方宝剑。毛文龙见状,以为是圣上下旨要杀自己,于是最终服软,不再反抗。从这一点上看,毛文龙并无谋反之意。

事实上,袁崇焕精心酝酿的这十二条罪状,没有一条能坐实。巧的是,袁崇焕后来被杀的时候也被朝廷列出了十二大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正是“以谋款则斩帅”(意思是为了谋取与皇太极的和议而擅自斩杀大帅)。可见多疑的崇祯虽然嘴上不言,心里是清楚袁崇焕打的算盘的。

就连一直颂袁骂毛的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对袁崇焕捏造的这些罪状也都看不下去了:

“以崇祯这样刚强的性格,这时迫于形势而不敢得罪袁崇焕,实已深深伏下了杀机。毛文龙在皮岛,俨然是独立为王的模样,不接受朝廷派文官监察核数、滥杀难民冒功、侵吞军粮、军纪不肃,的确有罪。但袁崇焕以尚方剑斩他的方式,却也未免太戏剧化了些。明朝赐尚方剑给主帅,用意是给主帅以绝对权威,部将如不听指挥,立即可以诛杀。然而毛文龙的罪行都非紧急,也不是反叛作乱。何况毛文龙也是受赐尚方剑的。毛文龙在皮岛,毕竟曾屡次出兵,骚扰满清后方,是当时海上惟一的一支机动游击队,满清对他也一直颇为重视忌惮。这十二条罪状中,有几条平心而论并不能成立。毛文龙说取登州、南京如反掌,只不过一时夸口,并非真的要造反;向外国买马,当是军中需要;擅自封官是得到朝廷授权的,部将喜欢姓毛,旨在拍主帅的马屁,也没有甚么大不了;不能恢复寸土,只能说他无能,却非有罪,要打败清兵,恢复失地,谈何容易?”


(三)

明末的大案疑案特别多。

关于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至今众说纷纭。其中比较合理的一种解释是:

史书记载袁崇焕“好为大言”。向崇祯皇帝许诺“五年复辽”之后,袁崇焕的心理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发现崇祯皇帝会较真。自己夸下了海口,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实现从过去的战略防守到将来的“五年复辽”,袁崇焕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静下来理性思考,他认为,和谈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和谈最大的阻碍正是毛文龙,因为那意味着毛文龙苦心经营八年的皮岛东江镇的战略意义就没有了。

其实在努尔哈赤临死的时候,他能想到这一生最好的结局也就是明朝给他封一个王,皇太极在打胜仗的同时也一直在谋求和平谈判,边打边谈,以增加筹码。至少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之前,没有谁敢妄言入主中原,取代大明王朝。

(四)

枪杆子里出政权。自宋朝以后,“崇文抑武”渐渐被华夏王朝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宋朝和明朝均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蓟辽督师袁崇焕管不到平辽总兵官毛文龙,而且毛文龙的功劳还远比他大。袁崇焕虽然算不上是毛文龙的上司,但要实现所谓的“五年复辽”大业,将帅领导必须高度统一。这有点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早在伊始,袁崇焕就动了杀心,在袁崇焕眼里,收复辽东的通盘部署必须听我的,如不能五年复辽,我们都得死。

有一种说法认为,袁崇焕决意要杀毛文龙,是因为中了后金的反间计,得到了毛文龙“勾结”后金的证据,也就是毛文龙写给皇太极的书信,其中有一句“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皇太极用计巧妙让袁崇焕得到这封信,袁崇焕信以为真,最终才下定决心。

其实,崇祯在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后,把前朝天启皇帝赐予的两把尚方宝剑都收了回来,唯独辽东毛文龙的没有收回来。皇上的意思已经很明确,是想让袁毛二人精诚团结,而不是用此来压制毛文龙。可万万没想到身为正二品文官的袁崇焕,竟矫诏擅杀从一品武官。这也为袁督师后来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悲情英雄毛文龙_第1张图片
毛文龙

(五)

为了安抚毛文龙部下,第二天,袁崇焕假惺惺地来到毛文龙灵前祭拜,并说:“昨日斩尔,乃朝廷大法,今日祭尔,乃僚友私情。”说着说着就哭了。袁崇焕此举比当年曹操祭祀袁绍还要假,毕竟曹袁二人儿时确是玩伴,有些真情,而袁崇焕则纯粹是猫哭耗子。

袁崇焕提到的杀人依据“朝廷大法”,更是荒谬。此二人皆持有尚方宝剑,一个是前朝天启赐,一个是当朝崇祯赐。但尚方宝剑也不得私斩朝廷总兵。在明朝,哪怕要杀一个普通人,在程序上都是很难的,更何况是平辽总兵官。然而袁崇焕却绕开了“司法程序”,擅自做主杀一品武官。即便你有尚方宝剑,杀三品以上官员也要奏报天子批准,整个明朝268年,敢拿着尚方宝剑不经奏报就直接杀一品大员的,唯袁崇焕一人。可见他惹了多大祸。

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崇祯是很器重毛文龙的,但若因此事追究袁崇焕,势必会影响“五年复辽”。所以崇祯站在大局考虑,只要袁崇焕能实现五年复辽,一切都可以由着你来,但谁知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也正因此袁崇焕更是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只要他不能实现五年复辽,那么他的下场一定比毛文龙还惨,历史果然如此。

当然,毛文龙之死自身也有一定责任。

毛文龙为人正直,对朝中权贵从不肯贿赂,又嫉恶如仇,看见那些阿谀谄媚之徒就破口大骂,因此引起当权者不满,朝廷许多人在背后说他坏话。同时也有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等问题,虽然战功赫赫,但长期占据海岛,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雄霸一方的土皇帝,也许这在袁崇焕眼里和谋逆没什么区别。袁是二品大员,自认为此举是为国锄奸

(六)

满人的史书中说,“文龙一日不除,良民一日不安”。可见只要有毛文龙的存在,后金就不可能和袁崇焕和谈。

毛文龙之死,对于后金来说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毛文龙驻守的东江镇处于后金的大后方,紧贴后金腹地。后金就像是被一根钉子牢牢牵制住,不能远距离、长时间在外作战。由于毛文龙驻扎在岛上,而后金没有水军,无法登岛作战。只要有东江镇存在,皇太极就不可能安枕无忧。

就在毛文龙刚死三个多月,面对明朝的兵锋从来没出过辽宁省的后金在皇太极率领下倾巢而出,长驱直入,直奔京师。一路杀到北京城下,史称“己巳之变”

有毛文龙在,后金不敢走远,一走远就会被毛文龙端掉老窝,于是一直只是进攻辽东辽西,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就能起到作用;毛文龙一死,后金再无后顾之忧,也就敢尝试空前规模的军事冒险。绕开关宁锦防线,经蒙古从河北直扑北京,此后这种事共发生过五次。足见毛文龙之重要性。

毛文龙死后,天下冤之,《明季北略》中说:

“袁崇焕捏造十二条罪状,矫制杀毛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道金牌矫诏杀岳飞,古今如出一辙!”

毛文龙死后,辽东局势持续恶化,其麾下将领纷纷降清。清朝开国将领中封王的汉人,除了吴三桂外,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下,可见毛文龙麾下战将之勇。

崇祯四年,登州兵变。与此同时,毛文龙生前所管辖的东江镇也发生了兵变,孔有德等人率军携带红衣大炮、西洋火炮、战马战舰来到东江镇,而后写信给皇太极。皇太极得信大喜,亲自出郊迎接。至此,明朝的先进武器后金也有了,后金还因此而拥有了海军。不久,大将尚可喜也投奔了后金,东江镇旧将悉叛。

这就是袁崇焕酿下的大祸。有毛文龙在,这些勇将都能为大明效力,毛文龙一死,群龙无首,最终导致大家纷纷投敌。

(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长期以来毛文龙一直被历史忽视呢?

从后金(清朝)当局的角度来看,如果清廷把毛文龙的真相都写出来,那就等于告诉世人,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毛文龙的存在而几乎快要灭亡,等毛文龙死后才能绕开关宁锦防线进行远征。而如果把毛文龙的事迹抹杀,同时拔高袁崇焕(为袁崇焕平反),在“史书”中把袁崇焕塑造成岳飞、于谦一样的大英雄,把明朝皇帝塑造成一个自毁长城的昏君形象。这样的话,大清入关,顺应历史潮流,既可以断了汉人反清复明的念头,又可以在历史上彻底抹去清朝开国最黑暗的一段岁月,从而彰显这个政权的合法性、优越性,于是就有了袁崇焕的神话和毛文龙的“罪行”。

毛文龙是在皇太极时期《满文老档》(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出现次数最多的汉人,可到了乾隆年间编修《明史》,连个列传都没有,足见乾隆皇帝对于历史篡改之彻底。

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改写历史,一定是为政治服务,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吧。

悲情英雄毛文龙_第2张图片
《明史》


之所以毛文龙长期被历史掩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毛文龙在镇江大捷中生擒并处斩了三个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康熙姥爷的父亲和两个兄弟)。佟养真另一子佟盛年之孙正是雍正年间赫赫有名的隆科多,佟盛年的两个孙女都嫁给了康熙,其中一个在雍正即位后成了太后。由于佟家的赫赫声望和人丁兴旺,朝中与佟家沾亲的人非常多,当时有“佟半朝”之说。因此,清朝岂能不恨毛文龙,岂能不把毛文龙尽全力抹杀?


然而在毛文龙死后,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袁崇焕并没能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力挽狂澜。相反,他的很多行为却在无意中帮助了后金。

《大清棋局》系列读书笔记(5)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情英雄毛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