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烟火,半生寂寥
她是一代才女,旷世名媛;她是徐志摩的夫人;她是“南唐北陆”中的陆千金;她是近代女画家;她是曾被千夫所指的罪人,她是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她的头上有诸多标签,可她只愿做她自己
出身名门
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对风起云涌的大上海来说,算不得什么特殊的日子,而对于当时的财政部司长陆定来说,却意义非凡——他的第五个孩子降生了。
这孩子生的眉清目秀、肤白胜雪。
陆定夫妇给她取名小曼。纤巧曼丽,倒不失为一个风雅的好名字。
这一天恰巧又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诞辰,,家人又昵称她为“小观音”。
自此,一代名媛瑰丽浪漫而又寂寥波折的一生拉开序幕。
想成为名媛,首先要有一个过硬的家世。陆家虽比不得林徽因家世的显赫,却也是上流社会的实力派。小曼显然很会投胎,占得先机,分分钟赢在了起跑线上。
父亲陆定,曾任财政部司长和赋税司长多年,还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家里来往的都是军政要员,小曼耳濡目染,自然懂得人情往来,十分机灵敏锐。
母亲吴曼华,亦是名门闺秀。她知书达理、、多才多艺,却严守礼教、默默无闻。甘于一世相夫教子,为把小曼培养成名媛淑女,而在所不辞。
说来稀奇,陆定夫妇先后生育了九个子女,皆不幸夭折,独小曼一人得以幸存。小曼从小深得父母宠爱,不仅因为聪明漂亮,更因为是家中的独女。从小被视作“掌上明珠”的她比一般女孩更多了几分骄纵任性,少了几分奉承与羞怯。
既是名媛,当然要按照名媛的派头来培养。
她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待她年岁稍长,把她“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陆定又咬牙送她去外交部实习。
小曼也不曾辜负父母的期望,天资聪颖、颇有灵气。不久便精通英、法两门语言,更是会钢琴、擅油画,师从刘海粟、陈半丁等名家,起点颇高。
可惜她生性慵懒,喜欢新奇有趣的热闹之处,对潜心精进修习并无兴趣。可谓“天资有余而努力不足”,终也难成大器。
她的的目标也和父母规划的一致,无意改造社会,只做自己的名媛。
长袖善舞
小曼生于上海,而六岁却随父母迁居北京。
两座城市的魅力交相辉映,融入了她的骨血。她兼采了北京姑娘的端庄娴静,又有上海女孩儿的机灵俏皮。这为她日后步入社交界,做了良好的铺垫。。
社交要的是高情商、识大体,小曼自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她本就好表现,喜欢被追捧和簇拥的感觉。但同时又不高傲,能给人以愉悦,叫人是心神荡漾。
有文献记载:“北京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欢。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
胡适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刘海粟说:“美艳绝伦,光彩照人。”
徐志摩说:“一双眼睛也在说话,晴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一次她外交工作中的出色表现。
那年法国的霞飞将军访问中国,在检阅仪仗队时看到队伍动作纷乱,便借机调侃:“:“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姿势千奇百怪。”只有十七岁的她临机应变,用流利的法语答道:“哦,没什么不同,大概是因为您是世界上有名的将军,大家见了心情激动,所以动作乱了。”多么漂亮的马屁,听的霞飞将军喜不自禁,不由对她刮目相看。
而小曼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未泯的赤子之心。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一次节日聚会,几位洋人百无聊赖。为了取乐,便用烟头去烫中国孩子手上的气球。痛失所爱的羞愤与无奈,小孩子亦是有的,,自然哇哇大哭。洋人们则放肆地哄笑了起来:“几个气球,有什么大不了的?”小曼二话不说,借了根香烟,便走进一群外国孩子中间,不动声色的学着洋人的样子,戳爆了几个洋娃娃的气球。面对啪啪的声响,她依然优雅自若,对刚才的几个洋人说道:“是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望你们莫要见怪。”
敢爱敢恨、肆意洒脱,让人十分快意。
没错,她从不是庸庸碌碌、任人可欺的旧式女性,有不平她就敢鸣。这样的个性为她的人生又平添了几分明媚的色彩。
嫁与贵夫
1922年,小曼19岁。
成年的她,出落的愈发标致可人。朱唇皓齿,身材婀娜,聘婷似菡萏初开,惹人怜爱。
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登门求亲的人,踏破了陆家的门槛。然而小曼父母并不着急。自己的掌上明珠,自然要嫁与金龟佳婿。恰巧此时,年轻有为的王庚出现了。
王庚,1895年生人,毕业于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是同学。在军阀混战的时期,他是个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回国便供职于陆军部,短短六年,他从航空局委员做到哈尔滨警察厅厅长,飞升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对这样一个前途无量又一表人才的准女婿,陆定夫妇自然是不会放过。于是从订婚到结婚的短短一个月,小曼就懵懵懂懂的成为了王太太。对这段婚姻,她完全处于被动。但在常人眼里,郎才女貌,是无比般配的一对。
王庚虽年轻有为,却需要一位娘家财力雄厚、社交网络广博的太太,相助开拓事业;而名媛陆小曼,也需要一位能给她带来稳定的荣华富贵的丈夫。
这显然是一桩利益均等的婚姻。婚礼在海军联欢社如期举行,场面之浩大,轰动京城。小曼风光地嫁作了王庚妇,其父母的心愿也算是了了。只要按着既定的轨迹走,小曼便一辈子是衣食无忧的阔太太。
可惜陆小曼就是陆小曼,不是什么甘居人后的小女子。
接受过西式教育又涉及交际界多年,过惯了十里洋场上顾盼神飞的生活。突然叫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简直是要了她的命了。
陆小曼说:“她们看来,荣华富贵是女子的莫大幸福,个人的喜乐哀怒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也难怪她不能明了我的苦楚。”
罢了,没有社交,但至少要有爱吧。
可偏偏那个王庚是个大名鼎鼎的工作狂。
少年得志,自然公务繁忙,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周一到周六只能工作,只有周日,才能稍微闲暇放松。苦行僧似的王庚,与风姿旖旎的小曼实在不是一路人。
在他眼里,男人自然是要闯事业的,而女人,好似成了繁衍后代的工具、装点门面的花瓶摆设。两人的三观相去甚远,日子久了,必然生出嫌隙。原想将就的日子怕是将就不下去了。
她说:“从前多少女子,因为怕人骂,怕人背后批评,甘愿自己牺牲自己的快乐与身体,冤死闺中。要不然就是终身得了不死不活的病,呻吟到死。这一类的可怜女子,我敢说十个里面有九个是明知故犯,她们可怜,至死不明白是什么害了她们?”
为爱斗争
她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情意,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情趣。
王庚自然不解她的苦衷,而父母亲朋,更是不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做什么死呢?no zuo no die 啊!
然而情绪总是需要出口的,徐志摩的出现便成了她唯一的出口。
王庚与徐志摩本是好友,他时常公务繁忙不得空,就毫无戒心的让徐志摩带着陆小曼出去玩。。起初的两个人也确无私情,像孩子一样外出放风。可天长日久,孤男寡女又志趣相投,自然会生出些暧昧的情愫。
徐志摩的出现。像萤火一样,点亮了小曼黯淡无光的日子。两个失意人真可谓“相逢何必曾相识“”,明知是错,却也欲罢不能。
徐志摩:“龙,我的至爱,将来你永诀尘俗的俄顷,不能没有我在你的最近的边旁;你最后的呼吸一定得明白报告这世间你的心是谁的,你的爱是谁的,你的灵魂是谁的。”
陆小曼:“摩,为你我还是拼命一下的好,我要往前走,不管前面有几多的荆棘,我一定直着脖子走,非到精疲力尽我决不回头的”
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绝非逢场作戏。
然而阻力也是庞大的,在那样一个还未完全开化的年代,如此惊天动地的新闻还是头一遭。小曼顶着婚内出轨的名头,而志摩也犯了“朋友妻不可欺”的戒律。于是两人只得一个被锁闺房,一个远游避世,好不凄凉。
当然,既然做了就必须承担后果。可对于信仰爱和自由的二人来说,他们又何辜呢?不过是做了封建社会的现代人,就必将要承受新旧势力冲撞而带来的苦痛。爱情审判,认真者历来无罪。
小曼义无反顾,在反抗世俗伦理上表现出了相当的勇气和魄力。她在民国历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们永远缅怀。
从军官妻嫁作诗人妇,其中辛苦无需细说。而最终,在她的几次晕厥之下,父母和王庚还是同意了。其实王庚何尝不爱她,只是她要的爱他永远也给不了。与其纠缠还不如成全,好保全最后一丝颜面。
此恨绵绵
志摩和小曼最终如愿了,两个人快乐的像孩子,情话亦是听的腻耳。
两人在志摩家乡度过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日子。煮泉品茗、焚兰听蝉……
风花雪月、诗意雅致。可云端的生活总要回归到琐碎的茶米油盐中去,“有情饮水饱”的日子终不长久。
小曼“名媛范”惯了,可她不知排场都是钱砸出来的。自徐志摩与她结婚,喜欢儿子前妻张幼仪的徐父就从未给过一分钱。
志摩只能来回奔走于三所大学赚取工资,额外还需不断写稿以维持小曼毫无节制的花销。
“供养不起名媛就没资格做名媛的丈夫,享受了风光名声就要承担义务。”这是诸多名媛但逻辑,也是陆小曼的逻辑。
话虽有些许道理,但既想享受旧式女子的权利,又不受约束;想拥有新式女性的自由,又不负责任。如此买卖,未免太过划算。从这个角度上讲,小曼是个伪自由主义者。
徐志摩也是个为爱而生的人,有着诗人无比炙热的情感,但却缺乏理性。
他对小曼是好,但也太过纵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亲手造就了她的骄奢。而她也日渐察觉到了他的冷淡。一个喜静,一个喜动;一个朝九晚五,一个通宵达旦……两人的摩擦也愈演愈烈。
一次激烈的争执后,志摩走了。
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所乘坐的飞机触山爆炸,机上三人,无一生还。
来报噩耗的人被小曼挡在门外,她不愿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一次次的哭晕过去,期冀那个音容笑貌仍在眼前的丈夫能活过来,然而只是徒然。
一时间,千夫所指。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小曼害死了志摩。在她最需要劝慰的时候,许多朋友,如何竞武、林徽因、金岳霖等都与她断绝往来,甚至终生不愿原谅她。
徐志摩的父亲更是恨极了她,连追悼会都不让她参加。她无计可施,只得送上一副挽联,以表哀悼。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作为妻子,不能参加丈夫的葬礼,其心酸苦楚,难以言表。然而生活俨然逼成了一条甬道,叫她连悲伤的时间和权利的没有。
一下子从天堂堕入人间,她面临着无比现实的温饱问题。没有人供养她,从今往后,日子只能靠自己。她用一贯漂亮的蝇头小楷,书上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为爱重生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曾经慵懒爱玩的名媛贵妇,在志摩死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闭门谢客、素服终身。
她“整顿衣裳起敛容,洗尽铅华、荆钗布裙;她重铺纸墨,整理起了志摩遗稿;她重执画笔,勾染起了花鸟鱼虫。
志摩用生命,使她幡然醒悟。然而这个代价,未免太过惨烈。
她的卧室内,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不日就买上一束鲜花祭奠。据朋友回忆,遗像前的鲜花就从来没有枯过,她不让它枯。
她确是深爱志摩的,她的后半生,果真成了志摩生前希望她成为的人:不过度应酬,有着些许理想,做出些成就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1941年,她开办了个人画展;1957年,参加了美术家协会;1959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这些成就,对于曾经的小曼来说都是不敢想象的,但如今她做到了。
往昔5年的伉俪情深,她用余生的35年来偿还。
小曼向来是黛玉之体,年轻时就有心悸头晕之症,晚年尤甚。发作时,时常痛不欲生。最后一直陪伴并照料她的,是翁端午。虽无夫妻之名,却也情深意重。
小曼是幸运的,一生被三个男人所珍爱;小曼又是不幸的,至死也不能和挚爱之人合葬。可世俗的形式又怎能羁绊她自由的灵魂呢?正如她所言,人间的样样味道都尝遍了,无所留恋,是时候该归去了。
1965年4月3日,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离开了纷扰的尘世,终年62岁。
华丽的帷幔缓缓落下,她俏皮的笑声犹在耳畔:做人要像烟花,轰轰烈烈才好。
哪怕只是一瞬绚烂,也足以惊天动地……
梓灵说
世间事/民国情/人物志
晚安物语,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