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权威的服从》(附音频+完整版电子档)

下载全书电子档方法

1. 关注 公众号

2. 分享 本篇文章至朋友圈

3. 公众号里 回复 朋友圈截图

4.复制此红色文字《对权威的服从》,发送到公众号

《对权威的服从》(附音频+完整版电子档)_第1张图片

复制书籍名称  对权威的服从  可获取历史音频及笔记地址

关于作者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曾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工作。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是主张通过实验来发现和总结人类的社会心理模式,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量化研究。除了“米尔格拉姆实验”之外,他还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揭示了人际交往的紧密关系。

《对权威的服从》(附音频+完整版电子档)_第2张图片


关于本书

《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是作者进行的一场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总结报告。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实验的设计方法、多种实验场景和条件变换下的实验数据,最后得出了令人震惊的实验结论。

>>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社会科学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之一 心理学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实验之一 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监狱实验设计者菲利普·津巴多作序推荐

本书在出版后也引起了学术界长期的质疑和批评。质疑者多年来大量重复进行“米尔格拉姆实验”,虽然对实验数据做出了各种修正,但最终未能推翻最初的实验结论。批评者指责“米尔格拉姆实验”以欺骗的方式让志愿者参与实验,指使他们在权威压力下伤害陌生人,最后又将这样令人窘迫的实验结果公之于众,给实验志愿者造成了心理创伤。

核心内容

如果上级的命令与我的良心相冲突,我是否应该服从?这是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都会扪心自问并深刻思考的问题。

本书主要讲述了著名的“米尔格拉姆试验”的设计出发点、组织方式和实验结论。作者邀请志愿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以进行科学研究为名用可能致命的电压电击陌生人。尽管大多数志愿者不太情愿,但最终还是服从了权威的指令。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人们服从权威的心理、纾解内心矛盾的方式和反抗权威的心理过程等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他认为当人们进入一个群体后,人们的道德和良知可能无法抵抗权威的命令。

196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以服从为主题的实验,打破了人们对个人道德的自信和对自由意志的迷信。
  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实验者招聘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告诉他们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他们充当“教师”,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

一、为什么要进行服从权威的实验?

1961年,著名的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在接受公审时,认为自己只是服从命令行事,以此来推卸指挥大屠杀的罪责,这引起了作者的思考:如果上级下达的命令明显是反人道、丧尽天良的,军人也应该认真服从吗?因为服从权威而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仅仅是德国人或者说是某几个民族特有的行为,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因此,作者决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来研究: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在权威的指示下,可能做出什么程度的恶行来?人们的道德和良知,是否能够抵抗权威的指令?

二、“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组织

在1961年,作者对外宣称,想研究体罚是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以此名义招募耶鲁大学周边的普通人来扮演实验中的“老师”,对答错问题的学生实施电击,而且是多错一题就提高一档电压,最高可以达到致命的450伏。

实验中的学生都是找人扮演的,电击设备也没有真的通电。实验组织人员只是通过扩音器不停敦促志愿者实施电击,而志愿者可以透过墙壁听到学生遭受电击时的痛苦叫声和反应。

实验的设计目的,是希望在一个所谓科学研究的权威指使下,最终统计出到底有多少人会连续三次采用450伏电压去电击一个陌生人。

三、实验的最后结论

在实验开始前,作者在同事和学生中开展了小范围调查,让大家预估会有多大比例的人会持续电击学生直到最高电压。当时大家估计应该不会超过10%,然而结果却与预估的非常不同:在最基本的实验当中,40位志愿者中有26位在敦促下坚持到了最后;而连续三次用450伏电压去电击答错题学生的志愿者,占到65%。

在调整实验场景和改变实验条件之后,实验人员又多次重复进行这一实验。虽然实验统计数据相应地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总的结论是一致的:大多数人在权威的指使下,会不顾道德和良心伤害他人。

此外,通过这场实验作者也观察到,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些志愿者越来越焦虑紧张,这说明服从权威去伤害他人,让志愿者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安,而调整志愿者和受害人间隔的空间距离,以及发布指令的权威性是否确定等,也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若干影响。

四、对实验结果的思考

针对志愿者在服从权威时出现的内心矛盾冲突,作者认为可能存在八种心理纾解方式,让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解脱:

1. 通过绑定环境因素找到解脱。

2. 沉浸于完成任务的技术细节中。

3. 把自己想象成为权威的代理人。

4. 把组织的行为赋予高于人类人格的地位。

5. 以更加宏大和高尚的目标转移关注点。

6. 对被害者的人格进行刻意贬低。

7. 内心默默地否认。

8. 避免亲手执行。

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的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一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在本书中,米尔格拉姆完整记录了这19个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部分受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级社会中服从权威现象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作者特别强调说,这些受试者都不是坏人,他们大多都在积极努力地表现自己的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但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已经成为罪恶行为的帮凶。作者认为这就是所谓“平庸的恶”。

人们怎样才有可能反抗邪恶的权威呢?作者认为所谓真正的反抗,不仅仅是志愿者拒绝执行权威的指令,而应该在更深层级的意识上重塑志愿者与权威之间的关系。如果想打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志愿者就要敢于面对后续关系不确定所带来的内心恐惧。比如在这场实验中,反抗者要敢于承担搞砸实验、破坏科研进度等一系列责任,为了维护道义和内心的良知,从而不惜破坏和挑战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

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彼得·辛格评价说:“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加批判地接受权威的危险。”

金句

1. 当人们融入一个群体之后,在权威的指使下,人们就可能会违背良心,去伤害无辜的陌生人。虽然在心中可能并不情愿,但他们却难以拒绝。

2. 这些实验志愿者都不是坏人,他们大多都在积极努力地表现自己的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但是他们可能已经成为罪恶行径的帮凶,这就是所谓“平庸的恶”。

3. 打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志愿者需要敢于面对关系不确定所带来的恐惧,也就是为了维护道义和内心的良知,从而不惜破坏和挑战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

4. 志愿者服从行为的关键,是他们将自己交给了权威,他们相信自己是执行权威意志的工具。一旦这样的关系被确定,他们就无法脱身了。

阅读这本《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将引导我们每个人思考这样一个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上级的命令与我们的良心相冲突,我们该怎么办?

整理:愚婆

撰稿、讲述:方宏进

脑图:摩西

您的分享是我的动力,

勾勾小手指分享至朋友圈吧!


《对权威的服从》(附音频+完整版电子档)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权威的服从》(附音频+完整版电子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