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开始,中国书法家不断涌现,名家、大家数不胜数,其不朽作品如璀璨明珠,成为中国书法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1、秦朝李斯
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人,为秦始皇丞相,提出了统一全国文字,一律改为小篆。小篆是经李斯从大篆改造后所创新的字体。
李斯写的小篆,古今绝妙。《峄山刻石》就是他用小篆书写的代表作。
峄山刻石
2、汉朝蔡邕、张芝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官至左中郎将。篆书隶书皆好,是东汉末年名气最重的书法家,最著名的隶书代表作《熹平石经》、《鴻都石经》,他还创造了“飞白”字,这种强调飞白枯笔之美的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
张芝(?——约193年)字伯英,甘肃敦煌酒泉人,学书非常刻苦,“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尤擅草书,“今草书”的创造者,是汉末最著名的草书大家。被称为“草圣”,代表作《冠军帖》。
3、魏晋南北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钟繇(公元151年——230年)字元常,今河南长葛县人,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最擅长的是楷书,代表作有《宣示表》、《荐季直表》,流传后世,影响极大,被后人尊为楷书之祖。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字逸少,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名门望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今绍兴)内史,被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自幼由父亲传授书法,并受其伯父王导(东晋丞相)和叔父王廙的教导和影响。早期随卫夫人学书法,卫夫人是他的启蒙老师。后来他又向钟繇学楷书,向张芝学草书,向蔡邕等许多书家学习各种书体,博采众长。他在继承钟繇的基础上完善了楷书法则,规范了行书写法,为后世树立了行书书写典范。
他的精品名作 很多,楷书有《黄庭经》、《乐毅论》等,行书有《兰亭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草书有《十七帖》等。但真迹已荡然无存,流传下来的都是唐人摹本。
《兰亭序》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等42名文人墨客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了雅集“修稧”,饮酒赋诗,王羲之为诗集写序,即《兰亭集序》。
唐以后,学书者几乎无人不临,被后人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最爱他的书法,称赞他的作品为“尽善尽美”。
《兰亭集序》真迹被李世民收藏并作了他的陪葬品。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集序》是唐朝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及唐代书法家冯承素采用“双钩填廓法”的摹本,称神龙本。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琅琊临沂人,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他从小向父亲学习书法,后又向张芝学习草书。他善于变通古法,善于创新,在行书中夹杂楷书和草书,并创造了“一笔书”草书,史称小王,与父亲并称“二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于世。
楷书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草书代表作《中秋帖》,行草书《鸭头丸帖》等。
4、隋朝智永
智永(生卒年不详)今绍兴人,王羲之第七世孙,早年出家永兴寺,世称“永禅师”,书承王氏,师宗“二王”。他的代表作《真草千字文》,对后世影响较大。
5、唐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他是唐初“八体”即大篆、小篆、隶、真、行、草、飞白、章草皆能的书法家。他初学王羲之,后逐渐变体,为后人称颂的是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
虞世南(公元558年——638年)字伯施,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与欧阳询齐名,同在李世民王朝为官,他的书法师承智永,得“二王”法度,李世民非常赏识虞世南,并通过他学习王羲之书法。楷书代表作《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公元596年——658年)字登善,今浙江杭州人。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官至中书令,受到唐太宗的重用。他的书法受欧阳询影响,后师虞世南,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
孙过庭(公元648年——703年)字虔礼,今河南开封人,孙过庭一生坎坷,善写草书,宗尚“二王”,代表作《书谱》,系用草书写就,是一部书文具佳的书论著作,对后人影响极大。
张旭(公元675年——759年)字伯高,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左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又因性情怪异嗜酒,行为癫狂,世称“张颠”,他善诗文,精于狂草,与张芝、怀素齐名,代表作《古诗四首》等。
颜真卿(公元709年——785年)字清臣,今陕西临潼人,祖籍山东临沂,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他为人厚道诚实,个性刚直,忠烈正义。安禄山叛乱,他与兄联合平叛,其兄和侄子颜季明被安禄山杀害,他得知后悲愤交加,写下了千古名篇《祭侄季明文稿》,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出身儒雅世家,幼承颜氏书学,初学蔡邕、褚遂良,后师从张旭,上追“二王”。楷书代表作为《多宝塔感应碑》,《勤礼碑》,行书代表作《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
怀素(公元737年——?)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诵经坐禅之余,尤好书法,因家贫常用芭蕉叶当纸写字,非常刻苦。初学欧阳询,后学张旭,远追“二王”。怀素以草书著名,与张旭并称“颠张狂素”。他的狂草对后来的草书影响深远。草书代表作《自叙帖》
柳公权(公元778年——862年)字诚悬,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初学颜体,远追“钟王”。他以楷书著名,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代表作《玄秘塔碑》。
6、五代杨凝式
杨凝式(公元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今陕西华阴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因避祸装疯,又称“杨疯子”。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后学“二王”。他的传世代表作是行楷《韭花帖》。
7、宋朝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公元1012年——1067年)字君谟,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他始学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后学“二王”,深得晋代书家之法。主要成就是行书、楷书。行书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大研帖》,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县人,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诗词、文章、书画俱佳,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的文学艺术家之一。
他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还广学晋唐其他书家,是“尚意”书法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公元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人称他为“黄山谷”,江西修水人。苏轼的学生,官至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
他善诗文、书法,书法擅长行书、草书。行书笔画如长枪大戟,草书用笔生犷、拗折,刚柔相济。传世墨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等。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字元章,祖籍山西,迁居襄阳,世称“米襄阳”,官至礼部员外郎,又称“米南宫”,为人狂放怪异,遇石称兄,故人称“米颠”。
学书法他自称“集古字”,遍学唐楷,以颜、柳、欧为主,行草书多学“二王”,受王献之影响较多,他的书法超迈入神,变化多端,自成风韵,主要成就为行书,传世代表作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等。
8、元朝赵孟頫
赵孟頫(公元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今浙江湖州人。元时拜翰林学士承旨,官至一品。他能诗善画,精通音律,篆、隶、真、行、草兼善,是自唐以后的集书法之大成者。
书法以小楷及行草书为长,受二王影响较深,大楷亦很出众,与唐贤并称为“欧颜柳赵”四大家,小楷代表作有《道德经卷》,大楷代表作有《胆巴碑》,行草代表作《国宾山长帖卷》等。
9、明朝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
祝允明(公元1460年——1526年)字希哲,自号枝山。苏州人,小楷学钟繇、王羲之,行书学“二王”及“蔡苏米黄赵”,草书学张旭、怀素,草书代表作《前赤塑赋卷》、《草书卷》等。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号衡山居士,江苏苏州人。一生与诗文书画为伴,山水、人物、花鸟画无不精通,书法诸体均善。
小楷初学欧阳询,晚年上追“钟王”,行草初学“苏、黄、米、赵”,中年后学王羲之。小楷和行草书成就最高,传世书法作品小楷《前赤壁赋》,行草书《西苑诗卷》、《滕王閣序》等。
董其昌(公元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翁,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是明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山水画家和鉴赏家。
书法先后学颜真卿、虞世南、钟繇、王羲之,追求晋朝书风。代表作品有行草书《五言诗轴》、《唐柳宗元诗》、《岳阳楼記》等。
10、清朝王铎、傅山、郑燮
王铎(公元1592年——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自幼学书,尤对“二王”流派情有独钟,米芾的书法对其影响较深。以行书、草书最为世人瞩目,他的巨幅草书立轴和长卷代表作有《五言古诗轴》、《思台州诗轴》、《杜甫律诗卷》等。
傅山(公元1607年——1684年)字青主,号傅道人,为清初最为著名的学者之一,小楷主学钟繇、“二王”,行书学颜真卿,他的书法主要成就是行草书,代表作有《草书轴》、《七言绝句诗》等。
郑燮(公元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世称“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官至县令七品。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碑学书法功力很深,独创的自称“六分半书”,是掺杂了“真草隶篆”而形成的新书体。传世书法《剑南诗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