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抱怨,不如抱己

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维,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

事情要从前几天的小组作业讨论说起,“薪酬第二分队+EAP第N分队”是我们的讨论群群名,以下是一段我们讨论时候的聊天记录。

与其抱怨,不如抱己_第1张图片
我的聊天记录

这段对话的主角是我,从“超级恐怖的调研”到“不就是一份作业嘛”,我的思维 经历了激烈的碰撞。当我说出“干脆不要平时分算了”,我马上后悔了,我静下心来问自己:

我现在在做什么?我正在做的这些事对做好这次小组作业有什么帮助?

抱怨。没有任何帮助。相反,我的抱怨还会打击团队的士气,影响到更多的人跟我一起消极下去。

于是我马上魔怔了……瞬间满血复活,还不断自打鸡血。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这次简单的叩问和反思让我发现了一件细思极恐的事:

我正在变得越来越爱抱怨!最为致命的是我一直对此视而不见。

从小到大,即使生活再艰难,父亲跟母亲都没有在我们面前抱怨过。一直到踏进大学的大门,我也同样是不怎么爱抱怨的(当然我说话本来就少),甚至高考分数不理想也没想过要去怨谁,更没怪过自己,毕竟尽力了,知道凭抱怨也改变不了什么。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地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对待不幸遭遇、接踵而来的麻烦、纠缠不清的难题的心态已经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也开始学会偶尔“自然而然”地抱怨一下——抱怨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抱怨学校安排课程不合理、抱怨期末考试不划重点、抱怨公众号涨粉速度慢、抱怨饭堂饭菜价格不良心、抱怨谁谁谁说话不真诚、抱怨开会讨论的效率太低下、抱怨上级的反馈不及时……即使还没到那种连今天下了一场雨也要闹一下情绪的地步,也已经算是病得不轻了。

有相当多个晚上,我从外面回来,都喜欢瘫坐在隔壁宿舍的地板上,背倚着舍友的床柱,跟舍友诉说一天下来的不如意——虽然想不起来当时都说过些什么,但毕竟当时的状态就已经相当颓废和消极了,抱怨肯定是在所难免的。可怜隔壁舍友还耐心地听我说完……没有谁喜欢整天听别人抱怨,有些朋友是那种愿意倾听你的心声的,在你抱怨的时候给你更多的包容和安慰。这种朋友很难得,值得去珍惜。


我之前想一般人都会有抱怨的时候,这是正常的情绪发泄。谁都会有心情不好,做事不顺的时候,所以,毋庸置疑,抱怨是肯定会有那么一点的。可我不知道的是:

抱怨这件事情真的会上瘾。抱怨的时候也许别人只是替你疏导了一下情绪,你却自己说服了自己,成功地博取到了自己的同情。

抱怨的时候,说着说着就能进入“表演”状态,为了博取全世界的同情和“理解”;百分百去投入,扮演“一个其实更惨的角色”……演着演着,别人还没怎么样,自己先信了,不由自主地任由自己变成那个“更惨的角色”。

人有时候真的挺犯贱是不是?

心理学家早就知道这事儿,并且详细地论述过:

说话,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所以会抱怨压根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自导自演的把戏谁都会,几乎就是本能嘛!那些说起自己生活的不如意的时候,能一笔带过、表现得云淡风轻的,才叫真牛逼。


还有这么一个简单明了却为大多数人所无视的事实:

抱怨,从根本上来说是无能、无奈的表现而已。

就好像一开始的聊天记录里提到的,我抱怨EAP的调研作业“超级恐怖”,还跟其他课程的作业撞到一起。我当时面临的困境是自身的社会背景几乎空白,调研无从下手;另一方面,事务协调和时间管理能力还不足以同时应对三门课程的作业。面对困难、麻烦和危机,我第一时间想着怎么样去逃避,把精力花在如何去找一个漂亮的借口上,于是我的反应就是抱怨,用抱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要成长、要进步,这不是应该有的态度。与其花时间去抱怨,不如想一下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具体什么时候开始行动。

依稀记得大二的第一学期的班会上,我就立了个flag,说我要尽可能给身边的人带去正能量。现在回头一看,我正在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想想也是醉了。

天下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我很少怨人,也不常怨天,倒是经常会抱怨自己,现在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鼓起勇气是面对苦难、问题和麻烦,不断提升能力,期待一个心底更少负能量的自己!(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其抱怨,不如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