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08-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这篇文章又是拾人牙慧。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送你一颗子弹》,单凭题目来看,你根本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战争?军事?小说?

其实这是一本随笔集,作者刘瑜。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副教授。

最近半年看了很多的书,我觉得好的作家都会有这样一个特点,在他的文字下,你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柔,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李笑来有这样的能力,和菜头也有,咪蒙,李海鹏也有,当然刘瑜也有。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刘瑜总能用她极为特殊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令人习以为常甚至已令人麻木的那些片段,挖掘出新的意象、观念出来,让你心头一震,原来朴素的生活中竟然还有这样的哲理,亏她想得出来。

在我们为平淡平凡平庸的生活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不妨读一读刘瑜的文字,会为生活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今天读到了一篇令我很感动的文章《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讲的是如何克服寂寞,刘瑜说:“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刘瑜坦言她过着一种“稀薄”的生活,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似乎都已经固定,无力抵抗,度日如年,度年如日。“出于责任感,我承担了全世界的孤独。”刘瑜这样调侃道,“我曾在日记里大言不惭的写道:出于责任感,我承担了全世界的孤独。我的意思是,我不但孤独,而且我的孤独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太女人;在学者里面太老粗,在老粗里面太学者,在文青里面太愤青,在愤青里面太文青,在中国人里面太西化,在外国人里面太中国……我觉得上帝把我派到人间,很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认同紊乱的心理实验。”

轻松诙谐的笔调下,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同时也钦佩她无比敏锐的洞察力。

接着,她继续带领着读者去思考routine般的人生:孤独会不会越来越傻?

“长期的孤单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

孤独带来恐惧,孤独也带给你思考,带给你表达欲,就像刘瑜说的,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当你意识到你自己不能依靠外物得到快乐的时候,你会变得谦卑,返回自己的内心,窥探万事万物的秘密。

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就是说,它是自由。
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有多快乐,刘瑜感谢世界吧最美好的品质给了她: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文章结尾处的最后一碗鸡汤送给大家。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孤独并不可怕,当我们无法诉诸于外物的时候,只能诉诸于自己,这恰恰是一件好事,与自己对话,正视自己内心,认识你自己。所有的作家们对认识你自己的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我一直倾向于用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来总结:致良知辅以事上练达成心即理。

刘瑜觉得,“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而文字则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

虽然刘瑜是一个博士,但她的笔调并没有那么晦涩难懂,她说,做学术和写程序一样,都是饭碗而已。欣赏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并向她学习,即使我是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一样,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祝我知行合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161208-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