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常青藤组《叫我第一名》

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常青藤组《叫我第一名》_第1张图片

时间:2017年7月2日

地址:昆明 大溪地

主讲:张旭兰,李宛秦,王丽玲,张亚红

当看完这部影片《叫我第一名》,我的感受是在励志影片中这不算是很惊艳的一部,励志题材的经典电影很多,比如《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肖生克的救赎》等,还有一部比较细腻感人至深的《地球上的星星》,很期待常春藤组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解读?

课堂上常春藤组排兵布阵的布局,由组内小伙伴联合从不同的维度展开,精彩之极,首先上场的是组长张旭兰一上场开篇主题:什么是妥瑞症?接着讲诉一个故事,一个病人,一个家庭关于妥瑞症症的真实故事;王丽玲一上场的开场白:我不是王丽玲,我是本年度的优秀讲师,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离婚,从小我有一个“同伴”叫做“妥瑞症”,同学们叫我神经病…从童年到成年讲诉着成为年度优秀教师的那一幕,娓娓道来;李宛秦精细的展开解读母亲的8大特质和自己很深的觉思,最后以高更的语录结尾:我立于深渊旁,但却不跌入其中;

张亚红在父亲的维度上展开,几度的哽咽,很深的体会到这位女性在电影的解读过程,很深的卷入;最后张旭兰用客体关系专业的解读展现出她积淀的专业功底,真的很棒。

常春藤打响了2017年的电影季,接下来进入课程现场:

张旭兰的讲解,提醒我,并让我认识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并用睡觉时的偶然抽动来解释,对于常人的我们来说那样的不可控制是一瞬间的,而对于妥瑞症的人来说是终身随时触发的。普及我们能有这样的认知与知识,对于如果身边发现或有这样的群体,可以多一点的包容,而不是无知害死猫的排他性。这也让我想起了C&B13班的电影季《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桑患有“失读症”,作为导师在孩子的生命中的价值,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同时也唤醒了孩子的天性

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常青藤组《叫我第一名》_第2张图片

王丽玲用年度优秀教师电影第一人称的方式将故事,一瞬间就把现场带入了电影的情景里面,和她一起去体验这个跟随了布雷德一生的“同伴”,从第一次面试,到第四次面试受到的挫折,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好客体,校长对于布雷德的认可与让学生们有了一个接受他的机会,和一直鼓励没有放弃自己的母亲,讲故事的方式非常有代入感,王丽玲用童年与成年交叉性穿插,展示了布雷德关系维度:“我”与同伴、“我”与母亲、“我”与父亲、校长与“我”、“我”与N次失败的面试、“我”与孩子们。

王丽玲在这部电影中很深的体会布雷德母爱的包容,为什么母亲有这么多的力量?陪着孩子,并找出这个不可控制的“同伴”名称叫:妥瑞症。

我的个人体验:在她讲述的过程中体会布雷德身上的气质——布雷德的心性,乐观,游戏精神(对我养了一只牧羊犬),自信(完成自我认同)和(群体的认同)

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常青藤组《叫我第一名》_第3张图片

李宛秦

首先一张图片就展示了关于“母亲”, 关于爱的救赎,母爱的根基,用生命影响生命,母亲身上优裕的品质。

特质1:

担当——母亲承担起作为母亲的那份担当让人敬佩。

特质2:

爱和陪伴的能力——高品质的情感陪伴,与高品质的的情感响应(真实自体发育,成长的沃土)

特质3:

母亲的自我意识水平很高——导致孩子在面试的过程中拿走自己的简历,人格的力量与高级的自我认同,母亲的焦虑与负面情绪不投射给孩子,让孩子学会了一种积极的情绪。

特质4:

理智——以爱为前提,清晰的辨识度,高度的辨识度与灵敏度。

特质5:

永不放弃的强大的意志力——强悍的自我建构,在大后方智慧的,支撑,鼓励,安慰,帮助孩子把握孩子的航行船舵。

特质6:

实干精神——使用客体能力强,实干精神给到了自己的内在资源的建构,现实的矫正能力。

特质7:

足够的边界感——清晰的边界感以及孩子的尊重,造就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特孩子8:

正念——正向的认知模式,从小影响孩子形成一套正向系统。处理困境,情绪的能力。

(与父亲的脆弱形成反差)

弟弟——家庭系统的重要元素,获得平等关系的认同与自我确认。

——作为朋友,伙伴的陪伴(游戏精神)

——与父亲关系的纽带,也引发了男主对父爱的渴求,争取。

1、现实意义——人生比电影艰难多了

2、边缘人群

3、为何难以被社会接纳?

4、我学到了什么?

@用正念转化所谓的“命运”,学会与“平凡”、“不完美”、“缺陷”相处。

@顽强的生命意志,像是一个正向的防御机制

@实现梦想是自我存在的意义,受灯塔指引,并成为灯塔。

@共倾的能力,是人类伟大的能力之一。

@我立于深渊旁,但却不跌入其中——高更

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常青藤组《叫我第一名》_第4张图片

张亚红

从一张图来解读她看到的父亲,灰色的衣服,有点不修边幅,工作在社会层底层,极度渴望社会的认同。

互动:父亲爱布莱德吗?

现场我写下:他是爱的,由于无法理解布莱德的病情,他被阻隔在了低认知层面上,也因为他也虚弱了因为很无助,再一次沟通过后,父亲开始接纳布莱德,父性的力量,规则,决策与父爱展现了出来。T说:他是一个不是完美的父亲,但绝对是一个父亲。

1、全能控制:

对完美儿子的渴望VS妥瑞氏综合症的困扰;

渴求而得不到的痛苦以及布莱德的怪异行为带来的羞耻感;

有条件的爱与相对无条件的爱

不懂得尊重布莱德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真实存在

当张亚红讲到这个点的时候,我现场百度查关于全能感:全能控制是婴儿的权利,假设婴儿在母亲的子宫里是处于一种平静祥和的状态,出生打破了这种平静,于是婴儿幻想重新回到母亲的子宫里,并且可以认为人终其一生都是在无意识地追求回到这种状态。当婴儿得到如温尼科特所讲的“足够好的照顾”时,婴儿不知原因和结果,因而婴儿认为自己的这种幻想实际上已经成真,由此感觉到自己拥有魔力,只要通过简单的想象,他们的愿望就可以得以实现。这就是婴儿般幻想的全能时期,孩子将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

而这个父亲展现出来的不是全能控制。

2、父亲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问题

为什么在自家的草坪上打闹,父亲觉得怕影响到邻居?

为什么父亲那么在意别人看儿子的眼光?

(别人介意布莱德的妥瑞症,妥瑞症易触怒父亲,是父亲害怕失控,称呼上拉开距离,他不知道我的怪行为。)

他是否把儿子作为了自己获得认同的承载品?

这些是否反映了他的自我认同有问题?

3、传统性父亲

不相信布莱德是因为疾病而不能控制自己,认为是布莱德不自制

无视少年布莱德内心对父亲的渴望

不尊重成年布莱德一心想当老师的愿望,直接或间接告诉布莱德希望考验参与到自己的事业中(这中间某种程度上是对布莱德爱的补偿,也惨杂有减轻自己的内疚感)

4、父亲的职责,父性力量的缺失

一个痛苦的父亲,一个无法掌控自己情绪的父亲

一个无法给孩子安全感的父亲

一个可能在早期没有得到过拥抱以及被高高举起的父亲经验的孩子

同样的,在作为父亲的时候缺乏能量和经验去感受儿子的无助,迷茫,孤独以及更进一步的解决的能力

与布莱德关系的疏离导致了布莱德缺乏足够的男性思维和策略能力,这个是正是父亲作为男性能够传承给孩子的。

5、与儿子和解

在接到布莱德求助电话时,火速到达现场,对布莱德进行支援

父亲运用子的策略帮助布莱德化解一个麻烦——考场问题

终于想布莱德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一种愧疚,终于说妥瑞症可能是自己遗传给布莱德,布莱德的怨气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到此父子和解

张旭兰

最后张旭兰的收尾是惊艳的,专业知识的深厚积淀无疑是光彩夺目的:

1、母亲:原初母性贯注、足够好的母亲

2、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情绪发展的核心,对攻击性表达的干扰会影响心理的成熟,温尼科特把原初攻击性看作是与爱同等重要的发展性力量。

3、妥瑞症——父子之间的雷区与禁地

4、在与父亲的和解中真正的接纳自己

5、“勇士队”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还是很重要的情感路径与链接

6、音乐“我喜欢棒球,爱听80年代的老歌,他们觉得这比我发出的怪声更怪”

7、第二次约会综合征。

当女朋友跨过妥瑞症,接纳布莱德这个人的时候,这个真实的人的虚弱感却恰恰暴露出来,因为那个与“同伴”和平相处的背后,是不得不互相依存的虚弱感.

8、布莱德常年的同伴——妥瑞症,作为一个过渡性客体,一直陪伴布莱德的成长。

过渡性客体:是指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之间所体验到的中间领域。

9、布莱德将妥瑞综合征人格化,只有将那个被排斥、被嘲讽、被骂怪胎的部分分裂出去,以自己去接纳他的方式与他共处,才得以使自己核心的部分不因被攻击而溃散。

接着,这个同伴成为布莱德的过渡性客体,就像很多人童年都拥有过的玩具,它就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陪伴孤独、抵御虚弱,维持着内心的完整和安全。

但,我们最终要从被过渡性客体的保护中走出来,而父亲的不接纳甚至攻击性,阻碍了这个过渡性客体与自体的融合,直到,布莱德主动的去挑战父亲不能面对的那个雷区,并完成最终的和解。

通过妥瑞症背后展现出来的真实的虚弱感,另外: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情绪发展的核心,对攻击性表达的干扰会影响心理的成熟,温尼科特把原初攻击性看作是与爱同等重要的发展性力量。(这段话在现实的生活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这非常考验一个母亲对孩子攻击背后的“正确认识”与不被母亲自己的焦虑所搅扰,将攻击转化成一种游戏与陪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常青藤组《叫我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