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中的面授教学设计

面授课程的设计步骤

原苏州市电教馆金陵馆长认为,翻转课堂的课上任务设计的关键词是内化和拓展,并提出了翻转课堂课中任务设计四步法:检测、作业、协作、展示。

1. 检测环节的目标不是查漏补缺,而是检测自主学习成效,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就感,测验的难度不应超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范畴。2. 在作业(进阶)环节,教师要布置难度高于自主学习清单的任务,体现梯度性。3. 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学习困惑,这时需要开展协作交流,解决作业中的疑难问题。4. 在展示环节,学生分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展示可以暴露协作学习中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当然展示并不仅仅是呈现作业成果,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提供支持,让展示成为了集合了展示、质疑、阐释的一体化流程。

面授环节要不要讲解?

由于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微课视频和相关学习资源完成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那么翻转课堂面授教学环节的重点应放在知识的内化与实践。那么翻转课堂是不是意味着老师不再讲解预习环节的知识呢?当然不是,翻转课堂并不是老师不讲,而是精讲。精讲也并不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将课堂精华的内容再讲一遍,而是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最需要的内容。那么如何判定学生最需要什么?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收集课前学习反馈,在了解学生对已有内容掌握程度的基础之上,讲授一些能够帮助他们达到课程目标的内容,强调对症下药和效率。教师应创设在课前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作业,通过信息平台收集学生的问题。

翻转课堂面授设计的黄金法则

1. 学习环境高度结构化,教师将课堂活动细化到了分钟。

2. 课堂包含了大量小测验,问题解决等其它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回顾、应用或是拓展在课堂外学习的内容。学生实现知识的掌握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获取基本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在技能应用中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通常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对其他的几个阶段缺乏关注,翻转课堂小测验和问题解决等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应用中实现掌握知识的目标。如在写作课程中,教师使用5分钟的时间内容热身,回顾预习中的内容,3分钟的时间讲解写作说明,学生用20分钟的时间完成写作,写作完成之后学生通过互评的方式。同伴互评的方式能让学习者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自己与他人文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提升写作与评价的能力。

3. 评分、课堂活动以及教师的期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习者完成课外任务与参与面对面交流。翻转课堂中,为了促进学生参与,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的激励措施保证学生参与。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学生希望参与到能够调动他们积极性的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他们的努力需要得到多方的努力和回应,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心理,找到能够激励他们的方式。

聚焦1:课堂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翻转课堂的面授活动中如何设计结构层次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我们可以从问题的类型、层次、角度和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思考如何设计问题。

1. 问题的类型。问题的类型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初/终用这样的问题了解学生预习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开放式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刻反思和思考。从翻转课堂面授活动的目标看,课堂活动需要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提供实践机会,所以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开放性问题。

2. 问题的层次。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低层次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程度,而高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概念解读、分析、比较,做出价值判断等。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面授教学应更多地调动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即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教师在问题设计时注意问题的层次,在课初提出认知层次较低的问题帮助学生回顾预习中的相关概念,而更多的时间则用较高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创新。

3. 问题的表达形式。在表达问题时要尽量做到情境性和趣味性。有情境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表述问题时,需要使用易于学生理解的语言,在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时给出解释。

4. 问题的角度。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如要求学生讲出更多的证据(你有哪些数据作为支持?),要求学生进一步澄清(你能为所讲的内容举一个恰当的例子吗?),要求学生把过去的发言联系起来(你的观点和上次小组讨论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吗?),要求学生假设(如果在刚刚的录像中教师不做任何讲解,会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设想因果关系(假如把班级人数减少一半,会产生什么影响?),要求概括总结(对于今天讨论的结果还有更好的理解吗?)等。

那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美国 1998 年一个公众交流项目的结果显示,教师可以通过回答几个问题来判断面授活动中的问题时候合理:

1. 我希望通过这个问题达成什么目标?也就是说,我希望这个问题能激发什么对话?或引起听众什么样的感受?2. 是不是和真实的生活或工作任务相关?3. 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答案的?4. 这个问题能不能引发新的思考?能不能帮助学生重新组织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新的思考?5. 这个问题能不能衍生出新的问题?6. 这个问题的表达是否会产生歧义?

“四问题”结构促进学生反思

2009年美国贝思•迪茨教授提出了“四问题”结构,即利用一系列结构化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刻反思。“四问题”结构的步骤是:1. 学生首先要指出在之前所学到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研究发现理论以及想法,旨在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2. 接着学生要讲出他为什么认为这个概念发现的理论和想法是重要的,这一步旨在考察的学生反思、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3. 第三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去应用,要求他把学到的东西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这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4. 最后,要求学生指出他在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他还需要知道什么,这里再次考察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

贝思•迪茨教授对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他把学生分成了两组,第一组学生是在学完内容以后用这四问题去进行反思,然后再来参加测试。而另外一组学生,是学完之后直接参加测试。最后他对比了两组学生的测试分数,发现反思以后参加测试的学生得分高于没有反思的学生。

教师可以用“四问题”结构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把它作为同伴互评时候的一些反馈的框架。

聚焦2:课堂活动中的小组活动设计

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是翻转课堂中的常用策略,那么设计小组活动有哪些步骤可以遵循呢?

1. 设计活动任务,让课堂活动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任务开展的。2. 明确活动的预期,教师要向学生表明希望课堂活动达到什么目标和效果,向学生表明他们的努力方向,最终目的是让师生在活动的预期上要达成共识。3. 制定活动的规则, 并保证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明确知晓规则。4. 规划活动的时间。5. 要确定人员的安排,在活动中,会涉及到分组,同时在分组中还会涉及到人员角色的分配。6. 设计活动环境,如座位安排和一些特殊的场地要求。7. 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当中需要的材料,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充足的支持。8. 要确定评价的方式,用合理的评价激励每个学习者参与小组活动。

在设计小组活动时,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小组规模的大小。活动人数必须适中,当活动人数过多时,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受限,讨论会不够广泛和充分;而当人员过少时,有些活动会因为人手不足难以开展,讨论的效率也不高。

2. 小组人员分配,这里要考虑谁来分和怎么分的问题。在谁来分上,一种是学生自由组合,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大家相互了解可以立即切入主题,但缺点是同质性太强,缺少了交流碰撞的火花,小组之间的差异也可能过大。第二种是由教师分配,这种方式较为推荐,能够平衡小组差异,增强小组的多样性。在怎么分的问题上,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能力、专长、个性、学习风格和小组成员的关系等,但注意不要让小组成员的差异过大,否则活动将会难以开展。

3. 角色的划分。划分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效率,同时每个人也能够以一个对团队有贡献、有责任的身份参与其中。在一般的分组中,会有一个小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在选择组长时不一定要选择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要优先考虑组织和协调能力,保证组长能够调动起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如果组长的知识水平较高,而协调能力不足,很可能导致组长包办了全组的活动。小组内还可以有一些其他角色,比如记录员、计时员、监督员等。教师在分配完角色后,务必要提供相应的示范,让学生明确每个角色对应的职责和行为。

4.小组的评价。教师要用合理的评价方式避免小组成员各自为战的情况。在小组活动当中存在两种评价,一个是对小组进行整体的评价,另一个是对小组中的个人进行评价,其中对于个人的评价需要放到小组的环境之下。

“同伴教学法”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

什么是同伴教学?同伴教学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参与。同伴教学不只是先进行讲授,再进行讨论这么简单。教师需要阶段性的向学习者抛出一些精心设计的概念性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常见的困惑与误解有关,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形成和组织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来达成共识。小组的讨论通常能够让学习者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帮助那些在一开始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小组同伴理清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的最后,由教师组织全班的学生进行最后的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适当的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解释或是拓展延伸。

同伴教学的优势:1. 促进学习者的概念理解和提升数学与自然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Crouch & Mazur, 2012)。2. 促进知识的长时记忆。使用同伴教学的学习者由于需要主动论述与解释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所以他们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保留更长的时间 (Lambert, 2012)。3. 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度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Crouch, Watkins, Fagen & Mazur, 2007)。4. 提高学生的参与。作为同伴教学的先驱,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zur提出,与向教授请教相比,学生似乎更乐于从同伴那里获得指导。因此,当为学习者提供同伴教学时,学习者能够更高程度的参与课程。

同伴教学如何实施?1. 学生独立思考概念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考虑使用表决器的方式让学生匿名提交他们的答案。通常,教师会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来组织他们的回答。2. 学生以小组(3-4人)为单位讨论他们的自己形成的答案,并就“正确”的答案达成共识。为了达成共识,学生必须解释他们自己的推理与问题求解的过程以支持自己答案。小组将会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辩论以及互相指导。3. 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再次被要求独立回答此前提出的问题。同样的,教师仍可以考虑使用表决器。4. 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小组同学负责向大家分享与解释他们小组的发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补充总结。

为什么学生会沉默?

在教师依据合理的策略设计了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却不愿发言参与讨论、发表观点,那么教师此时应思考学生为什么不发言,并预先设计对策。

1. 一些学生不发言是由于性格内向。但这里的不发言不等于不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说话以外的参与方式,如把想表达的内容写下来等,让内向的学生逐渐感受到参与的乐趣。2. 有些学生因为担心发言的内容愚蠢,受到嘲笑所以才不发言,这时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并配合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发言即便错了也可以加分。教师还应该在发言之前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提供充分的指导,消除学生的迷茫感觉。3. 担心发言“陷阱”,这时学生揣测教师意图的思考已经超过了对问题本身的思考,教师不应在问题中设置“套路”,避免给学生这样的感觉。4. 还可能学生习惯了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把不发言当做了常态,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表达,同时明确学生保持沉默的不良后果,建立鼓励发言的奖励机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翻转课堂”中的面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