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家角之旅折射古镇旅游之哀怨

第一次去朱家角是去年十一的时候,因为有做设计的朋友来上海,在游览了上海的大多数有名建筑之后,我强烈推荐他去看一看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十一过去,确实不是一个好时间,过去之后买了套票,将内部的景点逐一游览。我是特别偏爱古建筑的,觉得它是经过人们千百年的筛选之后以最适合当地人居住的形式纯在,是最符合人居条件,最结合当地环境的。

古建筑群一旦对外开放,就体会不到它原本的滋味。在狭长的通道内,慢慢的都是游客,通道两边不再是高高的山墙,而且开敞的店铺和商人的吆喝。现在的古村落大多被商业化,不在是宁静的家园而是喧嚣的商场。酒吧街的霓虹灯照亮了整个巷道,歌声,鼓声,吉他声,吆喝声充斥着整个夜色。没有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取而代之的是夜夜笙歌的灯红酒绿。这就是国内大多数打着古城当幌子的旅游景区的现状,是用一具穿上古代的霓裳羽衣的古老躯体,带着鸭舌帽,摇摇晃晃地跳着街舞。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古村落都被旅游所扭曲,我如果很多地方,其中最中意的算西递。有景区的地方必定会有商业街,但西递的商业街并非整个村子都是,而是经过规整的一天商业街,其他的房子还是保持着淳朴的农家民居。在日落至少,在村子里悠闲的散步,是不是会遇见外出劳作归来的村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幕,鸡叫,炊烟,归人和那盏昏黄的灯,才是几千年来正真的田园生活。

对古镇的失望,导致将最后的那点希望放在了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在之前就看过许多关于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的介绍,但我仍然认为在一座古镇如此敏感的环境中,出现一座新建筑还是不易的。

在空间组织中,位于建筑中心的室内中庭是动线的核心。在首层,环绕式的集中展从中庭引入自然光;在二层,展室分散在几间小屋中,籍由中庭外圈的环廊联系在一起,展厅之间则形成了气氛各异的庭院,适合举办多个小型的展览活动。这种室内外配对的院落空间参照了古镇的空间肌理,使参观者游走于艺术作品和古镇的真实风景之间,体会物心相映的情境。在二楼东侧的小院,一泓清水映照出老银杏的倒影,完成了一次借景式的收藏。

上诉只不过是我心中期待的景象,真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被遮阳布十一期间在喧嚣的景区,还能有这么一处安静的空间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在来之前,就对这座建筑做了深入的解析,到内部空间以后,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藏品,屋顶平台的水池里也早已经干涸,没有了水,阳光直接透过天窗照入展厅,使得内部闷热无比。也中午明白为什么要用一大块遮阳布将整栋建筑包裹起来。无法想象,设计师费劲心思打造的完美流线,在为与自然融合而营造出来的光与景,就被这么空旷的闲置在一块黑沙之下。

古镇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味道,有的只是在古镇的名头下发展的现代商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朱家角之旅折射古镇旅游之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