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力量叫穿越
——记我的教科研之路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戴志梅
有一片天空,因有思考而明朗;有一种力量,因有穿越而澄澈,这就是教科研的魅力!
——题记!
初识“教科研”——不可触摸的“网”
大学刚毕业时,我的教科研完全是空白。
一听别人提到“教科研”,我就心生敬畏,总认为教科研高深莫测,是张不可触摸又有些神秘色彩的“网”。
记忆中我最怕的就是写论文,有一次,教导主任到办公室动员大家交论文,特意交代我刚工作必须要交一篇论文,学校要考核。可是对于论文怎样写,教导主任只丢下一句话:去图书馆看看。想请教有经验的同事们,可得到的回复总是惊人相似:随便写写,应付一下就行了!在那种情况下我只能求助于书籍了,当时网络未普及,查阅资料只能所谓图书馆那仅有的两种杂志:《班主任之友》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查阅了之后,我发现工作论文和大学里所写的论文完全不同,在大学里所写的基本上是对纯理论的理解和进一步分析,而工作论文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而写成的。因刚工作,对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还没适应的我,虽然很想写成一篇好论文,但最终写出来的还是东平西凑出来的,根本无从好起。
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我知道论文出自教学实践,好的论文肯定出自好的教学实践。我决定向同年级的语文老师们请教,恳请去她们的课堂听课学习,可每次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后,总是被拒绝,并且告诉我只要把教参上的内容背会就可以了,如果学生问问题只要按教参上的回答就行。我听了如获至宝,以为这就是教科研正确的实践。我卖力地传授学生教参上的所有内容,上课不敢讲授教参之外的半点内容。我以为这样做是优秀的教法,可是后来发生的小意外让我发现这样教书是狭隘的,而且很荒唐。一次上课,发现一男生趴在桌上睡觉,年轻气盛的我怎能原谅?正准备训斥这位学生时,看到了他放在桌上的和我一模一样的教参,顿时我明白了,原来听已经失去了听课兴趣,在他看来只要有教参在手,听不听都一样。“得改变教法”这是我那时对自己的迫切呼唤,可是怎么教,怎么去写切合教学实际的论文,还是没有人能对我给予指导。在痛苦的同时,我对学校这样的教科研氛围感到很失望、无助。
后来只要提到论文,我就心有余悸。一听“教科研”就更头疼,想要走近它但又畏惧它的矛盾心理导致我总游离在它的周围,并且固执地认为“教科研”可能和我无缘了。
走近“教科研”—— 教学自信的“源”
工作第三年,我调离了原来的学校,来到了这个城市的一所中学。
很幸运,学校很重视提升年轻教师的教科研素养,班主任工作上有德育处指导,教学工作上校内有师傅指导,校外还有敬业的教研员指点。有这么多人的悉心关怀和帮助,我对教科研的惧怕心理慢慢缓解了些,对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对教学中的盲点敢于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了。有一次校内教研组活动时,全校语文老师都在热议有关教科研话题,见此情景,我鼓起勇气问了大家教科研真的那么神秘、高不可测吗,师傅听了笑着看着我,问了我一个问题:“平时工作中你如能多思多写,你就具有教科研能力了。”其他老师听了后,频频点头,并一起鼓励我“加油!”
温馨的工作环境给了我全新的工作热情,我开始明白教科研原来并不神秘,只要关注、思考,我一样可以具有这种能力。于是,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了,更关注教参上的内容是否都要讲授了。
2002年课改的春风吹到了课堂,区里规定年轻老师都得参加赛课,我抽到的赛课地点在华电,课文是《诗两首》。上课前一天充分备了课,对课堂的拓展部分预设了两种方案。上课那天,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流畅,学生配合很好,教学机智在这堂课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结果出来了,我得了一等奖。这次获奖给了我教学的自信,让我体会到了教科研的魅力,如果我还像刚工作时候那样死板机械教书,是不可能有这样大的进步。
学校每年都有省市区三次论文参评机会,我开始有了想写的冲动,不再有惧怕心理了。对写论文有了自己的认识,觉得只要能把自己平时怎么教育教学的写出来加以分析阐述,就可以是篇有质量的文章,于是我就进行了写作尝试,向市里投了一篇教学论文,几个月后,结果揭晓我的文章获得了三等奖,我心奋不已,尽管只是小小的三等奖,但给我的是莫大的鼓舞呀!同时,也增强了我写作的信心,发现“写文章就如同上课”,只要我用心教和写,我也能写出获奖论文呢。
后来每次论文参评,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对参评论文认真修改。尽管不是每一次都能获奖,但获奖的等第渐渐高了。此时,我发现自己离教科研越来越近了,它让我找到了教学自信的“源”,对它也有了些许的喜爱。
迷上“教科研”——专业成长的“翼”
迷上“教科研”是最近几年的事。
2005年,热心的语文教研员让我加入了省级课题《农村语文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从此,我对课题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实践,在教研员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参与了子课题《自读课本的利用》研究,认真写了调查报告、中期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有了这一实践,我对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只要把平时的思考问题细细罗列分析,然后进行实践,形成再认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2006年开始,南京市有了“个人课题”,我每年都积极申报,至今已有九期个人课题立项,八期结题。有了这些小课题作依托,并进一步服务于我的教学实践,我的教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能自由设计教学方案了,能对教参提出批判意见了,对文本解读的理解更清晰了,明白了教学内容的有效设定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2008年,我服从学校安排到了教科室,角色变了,以前只要管好自己的教科研,现在要管全校教科研,度过了短暂的不适应期后,我发现要推动学校教科研发展,必须得改变教师观念,于是我以学校规划课题《转并学校通过校本培训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为主载体,开展教科研实践活动,举办了赛课、说课等活动,开设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还创办了《教科研简报》,以此作为交流的平台,后来,为了方便资源共享,我开通了教科研公共邮箱,让老师们把好的学习资源及时分享。经过扎实的研究,本课题已于今年上半年顺利结题。尽管课题结题了,但并不意味着结束,现在学校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市级规划课题。目前,学校的教科研氛围逐渐浓郁,近三年学校教师共有近一百七十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2013年,工作有了新的调整,我被安排到区教师发展中心专做教科研工作,2015年又兼任了心理教研。深度走进教科研,深度做教科研,我的心理教研工作做得轻松而悦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走进了这一片天空,我发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双翼”就是“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以课题研究优化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促进课题研究,无论是学校教科研还是个人教科研,都一样会得到提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因为走近了教科研,我有了研究意识,个人专业素养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近五年来我共有四十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获发表。同时,也收获了额外的副产品,被评为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成为区语文中心组成员、南京市心育中心组成员等。
一路艰辛,一路欢歌,一路收获。因为有了思考,教科研才有深度;因为有了穿越,教科研才有魅力。
在教育教学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空”,只要你愿意思考,愿意实践。
海德格尔说过:“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科研路上,同样也可以诗意地前行,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