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原来还去了这些地儿

267年前,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春天,杭州的大小官员们就云集在龙井茶园这里,这之前督抚大员是极少涉足这处乡间僻壤的,而此刻他们在御前侍卫傲慢的审视下战战兢兢的跪在路边。他们不能交头接耳,但心中都在纳罕:江南有多少美景,为什么皇帝偏要跑到这处乡下来?

乾隆十六年,仿照祖父康熙,意气风发的清高宗弘历开始了他的南巡之旅,民间称之为“乾隆下江南”。乾隆南巡一路上视察河防,蠲免赋税,这是他离京出差的正经工作,除此之外,游山玩水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江南胜景他差不多都登临了,日程安排的很是紧凑,那么为什么还要特地安排一趟茶区之旅呢?

乾隆下江南,原来还去了这些地儿_第1张图片

乾隆青年像

与另外一位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相似,乾隆也是一位茶人皇帝,对茶有着特殊的痴迷,他一生中写过的茶诗歌数以百计,这在历代皇帝甚至茶人中都是不多见的(当然这跟乾隆本来就是高产诗人也有一定关系), 他对龙井茶似乎格外偏爱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专程赶往杭州茶园了。

​浙江是传统茶区,自唐代以来屡有名茶入贡,杭州产茶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述:“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明代以后,龙井茶名声渐起,到了清代更成为皇家贡茶,据《清稗类钞》记载:“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看看,龙井茶在当时就已经如此之名贵了。

乾隆下江南,原来还去了这些地儿_第2张图片

​1751年是乾隆帝第一次南巡,这次甫到杭州,他便迫不及待的要求到天竺去见他的老朋友——龙井茶,在这里他并不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一下,然后喝喝茶就离开,而是耐心的观看了茶农工作,看他们如何采摘鲜叶,怎样加工炒制,最后终于如愿的乾隆满意的留下诗作:

《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柔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朅览民艰晓。

从诗中可知,乾隆对茶毫不外行,而且有他的独到见解,开篇就表明自己的态度:寒食节前的茶芽过嫩(“火前嫩”,火即指寒食节也),寒食节后的又嫌有些老了(火后老),都不够好,只有正当寒食时采下的嫩芽才是品质最高的。乾隆不远千里而来所以很是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从采茶到炒茶每个环节都细细观察,“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他对龙井茶的炒制做了非常生动细致的描写,而且通过这次实地考察,久居深宫的帝王对茶农的辛劳也第一次有了直观的认识

乾隆这次对龙井茶的视察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举措,众所周知,此后乾隆皇帝屡下江南,也多次到杭州龙井茶区观摩作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茶痴皇帝对茶的执着。​

乾隆下江南,原来还去了这些地儿_第3张图片
乾隆下江南的档案《南巡盛典》

​​通过乾隆自己创作的茶诗我们发现虽然他贵为天子,在很多时候同样具有皇帝与生俱来的傲慢浮夸,但是在品茶时,他却更多的带有文人气。例如乾隆在游观龙井喝茶时创作的《坐龙井上烹茶偶成》:“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这首诗就没有明显的骄、贵之气,反而清新自然,还谦虚的追忆前贤。茶历来是在文人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也许面对有着茶圣“精行俭德”古训的茶道,封建最高统治者也不好意思摆他的臭架子吧。

他的另一首《试茗》诗更是强调了清雅反对奢靡,看起来真不太像是帝王御制之作。

云馆邀闲客,雨前试茗芽。湘炉雪融乳,越椀月分华。

雅是清供具,宁须奇品夸。雕几贵寓意,淡泊以为嘉。

王公们普遍追求奢华、珍奇的茶具,而此诗中却对此大不以为然,您看皇帝也觉得淡泊才是好的,茶真的如此洗涤心灵么!

乾隆下江南,原来还去了这些地儿_第4张图片
乾隆南巡图

​在前文我们谈到乾隆对茶颇为在行,强调采摘新芽应当适时。这在当时是有着现实意义的。民间关于采春茶有句名谚: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是个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春茶采摘对时间要求之高,由于大家都想喝到最早的一批春芽,以至采摘时间一再推前,给皇帝的贡茶更是越早越好。杭州的地方官们看到皇帝在江南对龙井的喜爱,便每逢新春就早早的将茶采制出来直送大内,然而这样的做法,皇帝却偏偏不买账,而且很不喜欢。他曾经针对此事写诗说:“贡茶只为太求先,品以新称味未全。为学因思在精熟,大都欲速戒应然。”在乾隆看来,刚过春分就开始采茶,茶芽太过细嫩,内含物显然不多,所以味道淡薄,你们就给我喝这样的茶么?只有到了清明或者谷雨时节,采下来的嫩芽才会清香有味,堪称佳茗。一味的求早求新,反不为秒,过犹不及是也!看来这个皇帝可不好糊弄啊。

乾隆皇帝反对这么早采茶除了品饮上的考虑外,还另有深意。官员们为了能在御前邀宠督造贡茶时过分的求精求早,催逼百姓太甚,大大加重了茶区农民的负担。乾隆几次下江南通过深入茶产地,了解了茶农的劳苦,联想到唐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的诗句更是感到不安。“更忆夷中诗,可怜我穷民”,“可怜聂诗外,增一视民伤”。乾隆虽然高高在上却也深谙官场积习,他很讨厌官员们为了应付他所做的那一套形式主义十足的官样文章,比较起来他更喜欢看到自然真实的民间劳作场景,还是在茶园,他写诗道: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触目所见的是茶农辛勤的劳动场面,心中却不免想起百姓生计之艰。看到他们敝衣粝食都难以得到保障,我即便品到的是珍贵的龙团凤饼也是了然无味。比起只知道追求贡茶精良,对采制要求近乎苛刻变态的宋徽宗来,乾隆还是要好的多了。谁说茶叶只是饭余的小事,这里同样有着民生的大课题。

乾隆对茶的喜爱不仅及于龙井,甚至不仅及于茶本身。由于喜爱喝茶,乾隆对茶事用水也特别关注。所谓“水为茶之母”,水对茶最后的色香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好茶要有好水来烹煮才能相得益彰。从陆羽、张又新到田艺蘅、徐献忠都对饮茶用水做了深入的研究,自张又新《煎茶水记》起古代茶人还对泉水做了评比排行,这些天下名泉有很多都处于江南,乾隆南巡之际,路过这些名泉时都要兴致勃勃的去试一试,还总会留下诗文。​

​镇江金山脚下的扬子江心有个中泠泉,是鼎鼎大名的天下第一泉,所谓“扬子江心水”是也。乾隆下江南时既然路过当然不会错过,他前后几次在此试水烹茶,很是高兴,据他在《试中泠泉》中诉说品饮的感受是:“古称第一今试品,松枝拾取文火燃。玉乳印心淡无滓,云浆入口飘乎仙”,看来真是喝美了!

离镇江不远,同处江南的无锡也是乾隆曾经驻跸之处,无锡的惠山泉水被称为天下第二泉,当年苏东坡就曾经在此“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乾隆大概刚刚在镇江品过了天下第一泉,意犹未尽的来无锡品惠山水:“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从诗中看,这里的水泡茶显然效果也还是不错的,乾隆很有心得“回回山下出名泉,火候筠炉文武煎。”

乾隆下江南,原来还去了这些地儿_第5张图片
中泠泉

​大概由于惠山这个第二泉曾有过大文豪苏东坡的足迹,乾隆帝对此颇为偏爱,在此留下的诗句也很多,有的诗干脆就是怀想东坡,发思古之幽情如《咏惠泉》:“池上漪澜堂,旧迹传坡翁。境屯心则泰,高风想象中”。

说到宋代的大文豪,还有一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欧阳修,在扬州有个大明寺,大明寺里有个著名的所在,即是“远山来此与堂平”的平山堂。这里是欧阳修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就在平山堂左近有一个名列《煎茶水记》的天下第五泉,当年欧阳修就在平山堂里喝着第五泉的水写下了专门评水的名篇《大明水记》。乾隆来到扬州游览平山堂之后写下了名为《第五泉》的诗,诗中赞美道:“有冽蜀岗上,春来玉乳新”。此外,他对杭州虎跑泉的评价也很高:溯涧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识松枝烹雨前。(《虎跑泉》)江南与茶有关的地方,他真是无处不到啊。

乾隆南巡一路行走,一路品茗,他的下江南之旅其实也是一次茶文化考察之旅,有这样的茶人皇帝,清代的茶业自然会蓬勃发展,难得的是还一路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为我们了解清代茶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此文成稿之日,正是春茶萌芽之时,鲜嫩的茶芽俏丽的笑在春风里,等待着我们茶人。那么,何不去江南采茶呢?

江南茶正好!

乾隆下江南,原来还去了这些地儿_第6张图片
龙井茶园

你可能感兴趣的:(乾隆下江南,原来还去了这些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