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题2

气候对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的影响——以汉朝为中心。

气候与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副气象图上可以得知:气候较温时,这个国家必定会有相当长的存活率。而当天气较冷时有的国家就不会有较长的存活率。难道一副气象图就可以确定准确性吗?接下来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找到了答案。

  一、气候对游牧民族生活的影响

          1、汉朝分为两个时代,分别为——东汉,西汉,而此文分别讲述气候对游牧民族生活的影响。在我的理解中东汉从公元25年到到公元220年。而西汉是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而其中发生过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由刘秀代领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爆发。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事件。最终由刘秀带领的绿林军获得了胜利。而发生农民起义只有两个原因:1、皇帝的暴政。2、当时气候的变化使人们或是匈奴的多次攻打,而使的城内粮食产量下降。如果说是第一种,那真是有许多原因了。而第二则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1.地区灾害性气候出现多样华

      [11] 《史记•河渠书》:“下淇园之竹以为楗”,《集解》引晋灼曰:“卫之苑也,多竹篠。”竺氏又云:“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气候有趋於寒冷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了不少穷苦人民。”[12]竺氏根据甚麽文献,作者不得其详。就作者发现的资料,除了刘盆子的士卒在北地、安定有冻死者,东汉初期洛阳并未发生冻死人的低温(选于从春秋到两汉我国古代的气候变迁)。西汉时期,周边王朝只有匈奴一个王朝,而此年的旱灾比例为0.145,水灾比例为0.045,可以看出此时的气候宜人,那为什么还那么命短呢?看来只有一种猜测是对的,那就是当时皇帝的政治改革问题了。既然西汉对于我这次是论证没有关系,那我就从东汉的开始来寻找答案吧。

虽说论证气象需要对比,那我只好拿西汉和东汉来对比了:事实上,在偶然性的重重历史迷雾之下,仍然有着某种可以定量的规律在默默运作。“气象变化说”在寻找历史共性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张善余(1991)指出“我国历史上一些经济比较繁荣、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差不多都处于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稳定期。……去公元前6~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的西汉前期,7~8世纪的盛唐,气温也都高于现代。……一但气候转为干冷,河湖干涸,草原像沙漠退化,常常会驱使这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像南方较为温暖湿润的汉族传统聚居区扩展,进而导致民族战争与中原战乱。……从西汉后期开始,气候日趋干冷,一直持续到唐初。这个时候世界这是匈奴、羯、氏、羌、鲜卑等民族自北自西向中原大规模推进的时候……记忆唐代暖湿期之后,从10世纪起气候又转为干冷,之后三个世纪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相继向南推进    ”。1.在东汉时期中,一直位于干冷的时代,所以会经常发生战争这种事情,而从一些关于气象图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旱灾比例为0.37,而水灾比例为0.03。这种比例已经比去年高出不知多少倍了,而这些数据均来自白寿彜(1999)《中国通史》各卷,而在白寿彝的概括中说:与西汉相对你的胸乳建立于公元前209年,此年冒顿杀死其父,自立为单于,并统一匈奴各部 。与东汉相对立的北匈奴建立于公元48年,比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安踏匈奴,而南匈奴归降汉朝。因为气候的原因,而使的汉朝与游牧民族一直产生站争2。

二、气候对双方战略选择的影响

               

        大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128]。大司空,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129]。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大司马,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130]。[131][132][133]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131][133]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134]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134]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127]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曹操迁都许昌[10],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135]

• 三公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136]

• 尚书台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尚书台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沟通尚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3

 

共8张

东汉陶楼



上面主演描写了汉朝末期(一直以来)的关职位,以上面的介绍,可以让我们知道:汉朝的 关职位等等。

北匈奴西迁一共分为13个阶段,分别为: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二、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三、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四、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五、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六、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七、匈奴乌尔丁大单于的活动

八、匈奴帝国的建立

九、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十、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

十一、阿提拉的高卢战记

十二、上帝之鞭对西罗马的惩罚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与匈奴帝国的瓦解

历史分析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

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

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

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

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

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面对前赴后继的蛮族迁徙潮,罗马帝国的皇帝被迫允许蛮族进入帝国疆域,自此,帝国的边境不再是一道不可跨域的领域,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而此时的罗马帝国,距离三世纪危机的结束并不长。

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临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匈奴乌尔丁大单于的活动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而此时的匈奴正处于乌尔丁大单于的统治。乌尔丁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他都能征服。

公元400年,匈奴在乌尔丁大单于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这一事件的连锁反应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罗马腹地进军。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西罗马帝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乌尔丁大单于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一命呜呼了:公元408年,乌尔丁率军骚扰东罗马帝国,在抢得大量财物准备撤退时,遭罗马人的袭击,乌尔丁大单于就这样战死在沙场。

匈奴帝国的建立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庭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来确保边境的安宁,匈奴人的荣耀终于在西方找了回来。

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

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来到了。

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

阿提拉大单于独自掌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不过战争的矛头却指向了北欧和东欧。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而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向匈奴投降。

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

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于是,阿提拉大单于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阿提拉的高卢战记

450年,阿提拉大单于在完成了对东、北、南的征服后,将矛头指向了西罗马帝国。该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大单于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当年,阿提拉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法国[1])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奴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匈奴军主力又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此时,面对共同的敌人,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暂时放下他们的争斗,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面对联军,阿提拉放弃了对奥尔良的围攻,开始机动迂回,寻机与敌决战。

公元451年9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上帝之鞭对西罗马的惩罚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被称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开始了对西罗马的惩罚。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区遭到了匈奴人疯狂的攻击,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此后,匈奴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人议和。

恰在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送到匈奴,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阿提拉神秘的死亡与匈奴帝国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以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

在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后记

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摧残以及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末代皇帝、6岁的罗慕洛被俘虏,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4。

争议

对于匈人是否便是当初西迁的北匈奴的直接后裔,学界尚存在争议,北匈奴的西迁实际上可以看作一场游牧民族大迁徙的骨诺米牌效应的起点,由北匈奴西迁开始,最终到达欧洲的匈人混杂了整个西迁路上的各蛮族部落。


北匈奴:东汉时期附近王朝的。

从匈奴与东汉朝来看的话,匈奴会比东汉朝有希望,因为他们的头脑比东汉朝的军官清晰。他们的头脑是非常的清晰,也许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他们一直生活在大自然下,生活生活十分不容易,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他们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东汉朝则反之。一直生活在温室里的士兵,并不会像匈奴一样,有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体魄。不用想,大概就可以猜出事情的结果了。

  三、气候对双方军事的影响

在不同的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影响。就比如说两方的军机吧!一直生活在大自然中,会使人产生一种生活,一种幸福的生活。他们会因为这种生活的向往而变得强大,直至最后突破自己的底线(突破)同样的生活在较高的生活水平中使,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的生活真好,这呆一会,那管制一会。就是不想做自己的事情。有着这样思想的会使人慢慢颓废。现在这两者的关系就想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场景差不多

  现在我可以准确的判断:气候与国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中国王朝被征服的计量历史分析,作者:陈强。

2.中国通史多卷

3.来源度娘

4.来源度娘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