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过分相信他能自学成才!

关于什么是学习,我是这样跟自己说的。

问:学是什么?

答:自己理解和深化.也就是内化。

问:既然学靠自己,那么教还有什么用?

答:教是在规范学那些基本内容、引导去学习、激发去学习,鼓励去创造。人越大,越不需要老师,因为一是基本内容越来越少,二是自己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自学能力=自己选择内容+内化方式+自我激励+自我检测+自我创造)。

9月10日,教师节。

有个学生问:“老师,我的数学老师讲课,讲得我想睡觉,我打算自学,课堂反正听不下去。”

我笑了笑,问她:“那你自学打算从那里开始?”

她说:“我按照章节,先把课本看一遍,然后做课本后面的例题,接着看辅导书上面的例题,然后把辅导书后面的练习题做一遍。”

我笑了笑,对她说:“那你先这样学一个月,咱们看看效果。”

没人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更不知道别人的路该怎么走,所有的教都是前车之鉴。学习也是,没有固定的方法,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先走走才知道,是不是适合她的。

10月7日,国庆节末。

她来找我,沮丧得说:“老师,我学了一个月,这次月考的数学成绩下滑了很多。”

我安慰到:“数学对比其他学科要难很多,你刚到高中,第一次没考好也不好灰心,重新来就可以。”

她说到:“老师,我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吗?”

我看了看她,问:“你上个月自学出问题了?”

她说:“恩。”

我问:”是不是课本上一些概念或定理什么的弄不明白?“

她摇了摇头,道:“不是。课本上和辅导书上的例题我都看得懂,而且后面的习题我也能做,但就是一到考试,一碰到陌生的问题,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动笔了,恰好这次考试,老师的题目我很多没见过。”

我继续问:“那你平时做辅导书上的练习题都是怎么做的?”

她答道:“辅导书上的练习题,都跟例题很相似,当然好做了,但是老师出得试题,跟他平时的例题相似,我自然不会做了。”

我笑了笑,大概知道她的问题在哪里,数学越是到高年级阶段,培养的不仅仅是基本概念、公式以及它们的运用,越到后面数学知识本身已经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的思考问题方法,也就是思维方式。这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样,一直沿袭着早期的模仿例题式得学习,也就是背书式得学习,通过大量练习总结几个框架,把所有的题往框架里面套,结果把自己的思维套进去。这个也是自学的弊端。

大部分学生,身心发展未成熟,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能力和水平有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难易独立地自觉地实施计划和调控。

没办法选择那些要学习那些内容,按照课本、挑选本辅导书来自学。如果这样可以的话,老师就不需要备课了,给学生们发课本和辅导书就可以。因为老师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挑选学习内容。

没办法准确的检查自己的问题。学生做错了一道题,这道错题在学生眼中、在同学眼中、在家长眼中跟在老师眼中都是不一样的,好的老师能一眼看出真正的问题所在,而不是仅仅限于这道题本身上,因为能准确能看错问题所在,老师在后面教学中,给予孩子更准确的学习轨迹。

没办法评估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很多自学的孩子以为自己学完了,拿套卷子自己检测下,觉得差不多了,进入下一章的学习。这个差不多,其实差多了,数学的一个知识点,可以深挖到无限深,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学到哪个程度,学生自己是不知道的,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对数学知识横纵向研究几遍都不敢说话,何况是孩子自己。

我跟那孩子说:“这样吧,现在开始,你继续自学,但是自学仅限于把课本看一遍,把课本后面的练习题都做了,然后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讲课完了之后,再自学课外辅导书。”

完全听讲等同于不听讲,因为学习是自己主动消化吸收的过程,被动的被教,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孩子乐意自己去自学,自我意识已经不错,放弃之前的自学,无疑是在退步。

完全自学风险很大,一不小心会偏离轨道,通过老师授课,规范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在自己训练和自学中,有针对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不要过分相信他能自学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