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清道光13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当时纽约只有30万人口。一位23岁的年轻人本杰明•戴创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纽约太阳报》,这是一份与美国政党报刊完全不同风格的报纸。
当时纽约一份报纸的零售价一般是6美分或6便士(penny),这个价格可算得上相当贵了。那时美国非农业工人每天的平均工资约75美分。而本杰明•戴一开始就走的就是低价格路线,《纽约太阳报》零售价是1便士,故称“便士报”,又称“廉价报纸”。
一美分连印刷成本都不够,你说这位年轻人他到底想干什么?赔钱办报纸吗?不,那可政党报刊要干的事,这位小戴可是为了赚钱才办报纸的。
那你的疑问是不是来了,这么便宜的售价他靠什么赚钱?是啊,这可是1833年,清道光13年,中国的第一本由传教士出版的中文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才刚刚创刊。当时根本还没有“广告”这个概念呢。可是这位小戴同学不仅把九月份才发刊的《纽约太阳报》办成功了,而且当年年底还成功实现盈利,一年后《纽约太阳报》已经是纽约市销量最大的报纸了。你是不是很好奇小戴同学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如果我告诉你本杰明•戴是现代广告传媒业的开山鼻祖,你或许就会恍然大悟了吧。
我们接下来继续讲故事。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一改美国政党报刊死气沉沉、长篇大论的风格,换了一种读者喜欢的轻松幽默、人情味十足的风格,这与当时美国政党报刊的风格完全不同。美国当时的政党报刊具有四个特征:政论多,新闻少;党派性强,可信性差;读者少,销量低;造谣诽谤,谩骂攻讦。而《纽约太阳报》刊登的是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新闻、公众关心的本地新闻以及耸人听闻的黑幕新闻,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接着我再给出一些数据,让我们了解一下政党报刊和《纽约太阳报》的发行情况。政党报刊的发行量一般是1000份左右,最高的也不超过5000份。《纽约太阳报》刚创刊的时候,发行量大约1000份,半年后达到了8000份,到1839年时是5万份。这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报纸哪种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估计你已经分辨出来了。
我们的戴同学应该是第一个发现“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纽约太阳报》并不是美国的第一份便士报,在它之前已经有三家同类报纸了,不过寿命都不长。《纽约太阳报》是第一张获得成功的“便士报”,因此就把它作为了美国商业报刊的诞生标志。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本杰明•戴也就成了第一位注意力商人了。
那这位戴同学是如何把这个报纸办成功的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他从一开始就以便宜的价格打开了市场,让每一个人都能支付得起一份报纸钱。而且他根本没打算赚读者的钱。他只是想用具有人情味、趣味性和轻松幽默的人间琐事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把读者的注意力转卖给商家,用广告赚钱。你一定会问,当时都没有“广告”这个概念,他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呢?是啊,我也这样怀疑,他怎么可以这样熟悉现代广告业的套路。既然当时还没有“广告这个概念,他又是怎么做广告的呢?
当时的报纸广告和新闻没有明显区分,广告只是作为一种对读者有用的信息刊登在报纸公告栏里,并没有商业化,商家也没有要做广告的意识。这位戴同学就先开始培育市场——他对报纸的公告栏进行了改革,把那些小信息变成了高大上的广告,并主动、免费地在《纽约太阳报》发布商家广告,等商家尝到了甜头再去找商家要钱,渐渐地报纸就有了广告收入。
他还通过革新报纸的售买方式来扩大销售量。以往的报纸只能订阅,而且是一订一年,订阅费用昂贵,一般人往往负担不起。《纽约太阳报》则首创街头售买的方式,零售价只有一美分,低的无法再低。你想一下,原来阅读报纸似乎是一件高大尚的事情,不是普通人能够消费的起的。而且报纸内容乏善可陈,价格又昂贵,自然激不起普通人的购买欲望。突然来了一份清新可爱、版面优美、人情味十足的亲民报纸,再窘迫的读者也不会因为一美分的价格而踌躇不前了。大家趋之若鹜,争相抢购的场面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本杰明•戴还采用给报贩折扣的方式来扩大销售渠道。
故事讲到这,你有没有怀疑这位戴同学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呢。反正我是真佩服他竟然有这样敏锐的觉察力,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利用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为他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本杰明•戴不仅是现代传媒广告业的开山鼻祖,他还首创了全职记者这个职位。
为了增强新闻的耸人听闻性,戴同学特意聘请了一位擅长报道黑幕新闻的英国记者乔治•威斯纳,在报纸上开辟出一个新专栏------“警察局”,派人每天盯着法庭、警察局,专门搜集凶杀、犯罪、审讯等方面的消息,满足老百姓爱听打官司故事的需求。能迎合读者的阅读品味,这是本杰明•戴作为一个注意力商人的高明之处。
戴同学不仅是第一个发现注意力资源的商人,而且还是第一个意识到注意力资源不够用的人。随着报纸销量的上升,竞争对手也马上出现了。这么点人口的纽约市又能容得下几家报纸呢?要想报纸有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报纸内容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有足够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内容刊登才行。为此戴同学还不惜花重聘请了一位作家里查德•洛克编造假报道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刺激读者。今天我们回头看看这则报道会觉得太假了,但当时的人们却被这样的报道强烈地吸引了注意力。
这则报道大致是这样的:说南非有位教授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望远镜的功率极大,足以看得清月亮表面的情形。首次观测结果就提到了发现奇异的植物,接着又报道了在月球表面看到了人的足印。这台望远镜的建造工程进展情况的定期报道,强烈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持续一周的连续报道被称为“月球骗局”,《纽约太阳报》也因此一跃成为销量最大的报纸,每天印十小时仍供不应求,许多读者贮立街头等待报纸。最后,一家敌对报纸揭露了整个报道是一个骗局。
在利益的驱动下,注意力商人要用低俗的内容在争夺注意力,还得用更低俗的内容去保有注意力,甚至不惜制造藐视读者智商的虚假新闻。这在那个时代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过,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成功,是西方新闻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而我想说的是,在两百多年想用前一维的文字信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注意力商人已经使尽浑身解数。而今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类媒体信息狂轰乱炸,是难以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的。而我们作为注意力商人的瞄准的对象,又该如何利用好自己宝贵的注意力不被廉价地收割呢?又或者你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是一项宝贵财富吗?